同样的道理,龙猛菩萨谦虚地说:我所造的《亲友书》,词句上虽然拙劣晦涩,没有华丽的辞藻,不像马鸣论师赞佛功德的《三十四本生传》、善自在王阐述佛陀因地的《如意藤树》,在印度诗学中那么出名。但依靠佛陀所宣说的妙法,乐行国王你也不要认为它一无是处,随随便便毁谤、放弃。
日期:2010-01-26 11:01:43
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
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一般来讲,当时的印度国王都受三皈五戒,故作者对乐行国王说:具足清净戒律的四种功德,大王你理当继续依止、受持,若能如此,一切功德皆依戒律而生。
哪四种功德呢?所持之戒远离一切破戒的过患,清净无损,这叫做“未失”;在这个过程中,具足强有力的对治,未被违品的烦恼所沾染,这叫做“无缺憾”;勤于追求寂灭之果,未混杂希求小乘寂灭的发心,这叫做“未混”;也没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烦恼和恶心,这叫做“未染”。概而言之,远离一切破戒过患之未失,圆满一切对治智慧之无缺憾,远离希求世间果报之未混,断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具足这四种条件的戒体,诚如《普贤行愿品》所言:“无垢无破无穿漏。”乐行国王你应该受持。
乐行王守持的是居士戒,需要具备以上功德。当然,作为出家人,按《毗奈耶经》要求,也要守持清净戒律,这对今生来世的利益无法言说。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常引用本颂的“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作为教证,以强调戒律的重要性。意思是说,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飞禽走兽、地水火风、房屋草木的依处就是大地,同样,增上生与决定胜一切功德的根本,即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律,有了清净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遗教经》中说:“当知戒为德所依。”与此处所讲的不谋而合。
日期:2010-01-27 09:55:22
杀生和戒杀的果报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两人,一个人一辈子没有生过病,而另一个人则天天生病。我们学院也有这种情况:有的道友对我说,他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生过病,现在已经四五十岁了,从来没有吃过药、打过针;而有的道友则恰恰相反,成天抱着药罐子——今天吃中药,明天吃西药,后天吃藏药,有时候自己也非常烦恼,甚至对药也生起嗔心,狠狠地将药扔得远远的。为什么人们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就是由于往昔所造的业不同,那些健康无病的人前世可能受持过不杀生戒,而那些经常生病的人前世可能杀过许多众生,以至在恶趣中感受完异熟果报后,获得人身时还要感受多病的等流果。
一般来说,这些感受等流果所导致的疾病非常麻烦。有些业障病怎么诊断也查不出病因,即使请再高明的医生治疗,服用再好的药,也很难治愈。当然,这些人也不能想:反正是业障病,干脆不管了,要死要活都行。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适当地关心自己的身体,有病及时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希望修行人不要过于偏激。佛陀在戒律中也要求,比丘生病后应当治疗,不能故意不治疗而导致死亡。
日期:2010-01-27 09:59:30
佛经中说:“断除杀生业,欢喜持净戒,诸鬼神不害,彼人转善趣。”若能断除杀生,并欢喜受持不杀生的戒律,这种人自然而然会生起慈悲心,并受到天众相助,一切邪魔外道不能损害。这种人即生会过得非常快乐,自在拥有一切财富受用,死后也会转生到人天善趣。相续中具有不杀生戒律的人,一切有情都会视其为亲友,由于受到人和非人的欢喜帮助,他的一切事业都会顺利成办;而那些喜欢杀生的人,由于很多人和非人不喜欢他们,所以从长远来看,他们的事业不会成功。如果一个人受持不杀生戒,自然会散发出慈祥的气息,给人以和平可靠的感觉,人们都愿意与他合作;而那些经常杀生的人,浑身杀气腾腾,一看上去就特别可怕,不会有多少人愿意与他合作。
日期:2010-01-27 10:52:40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杀害多少众生,其福德会相应损减,同样,保护多少众生,其福德也会相应增上。有些人每天杀害大量的众生,他们也许不一定会立即感受异熟苦果,但这些人的福德绝对在日渐损减,最终肯定不会有好下场。而长期戒杀之人,即便没有当下成熟善报,他们的福德绝对在日渐增长,将来必定会感受安乐的果报。所以欲求趋向安乐者必须断除杀生。
以即生的长寿和健康来说,如今那些短命多病的人,就是以前杀害众生所致,而那些长寿无病的人,则是由于往昔戒杀所致。在这个世界上,上至国家总统,下至街头乞丐,人人都愿意健康长寿,每个人的愿望虽然如此,但往往却不能如愿以偿,这就是前世的业力所致。所以,即使不谈其他的功德,仅仅为了拥有健康长寿的增上生,我们也一定要断除杀生。
日期:2010-01-27 16:35:43
我以前讲过一个富翁,他有很多房子和钱财,可是他一点都不开心,每天寝食难安,愁眉不展。而他隔壁有一对穷夫妇,靠卖豆腐维生,尽管家境贫寒,但夫妇俩从早到晚有说有笑。富翁觉得特别奇怪:“为什么我如此不快乐,他们却这么快乐?”有一个人对他说:“你不必多想,隔墙扔几锭银子过去,便会知道了。”于是他趁夜黑无人,将五十两银子扔进了隔壁的豆腐店。拾到这笔从天而降的财富,夫妇俩欣喜若狂,忙着埋藏银子,又要考虑怎么花,又要担心别人偷……弄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再也听不到往日的笑声了。富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这些银子啊!”
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心里没有满足感,拼命去追求,最后根本得不到快乐。有时候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山里的一些修行人,住处也简单,吃穿也简单,可他们有无比的欢喜心,没有任何忧虑,死的时候也很快乐。我们学院以前有些出家人,生前对财富没有耽著,死的时候非常安详,有些是狮子卧,有些是跏趺坐。
日期:2010-01-29 10:27:19
《方广庄严经》云:“三界皆无常,如秋日浮云。”其他经中也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三界无常迁变就如秋天的白云——秋天的白云,汉地不一定看得见,因为有些城市里连天都看不见,白云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东北那一带,在高速公路两边,尽是大工厂里冒出的黑烟,除此之外基本看不到白云。印度以前可能好一点,但现在几乎也跟汉地一样。不过在藏地,秋云也好、春云也好,都非常清楚,这些云瞬间就出现了,瞬间又消失了,同样,任何一个法也不例外,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
无常的道理在文字上很简单,但你们内心有没有对此产生定解,这要靠个人努力。虽然大家同时听受无常的法义,但由于每个人的缘分和接受能力不同,得到的利益也有千差万别。以前我们读书时亦是如此,一个老师上同一堂课,下面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尽相同,甚至有些人不但没有学到什么,反而对老师生嗔恨心,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