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交流》
第37节

作者: 佛教徒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之《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十六种无暇虽不常见于经传,不像前面讲的十八种无暇,是一般经典和论典公认的,但却是无垢光尊者智慧与悲心的流露。一个人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懂得前面的十八种暇满后,我们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 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种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因此,大家要分析这十八种修法条件是否真实具足。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纵然你自认为修行很了不起,是从极乐世界或莲花刹土派下来的,相续中有不可一世的增上慢,恐怕你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次第,而不是奢望一步登天。
  那么,对于十六种违缘,《如意宝藏论》是怎样讲的呢?如颂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这是暂生缘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这是断缘心八无暇。下面我们一一讲述,在此过程中要弄清楚:什么是暂生缘、断缘心?哪些是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怎么样对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了解。

  日期:2009-11-17 16:56:34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在森林里,悄无声息的微风徐徐吹拂,鸟语花香的生活,对修行人来讲极其快乐。具有福报的修行人,才可以呆在这里。没有福报的话,在城市里不一定走得开,即使走得开,在那里也呆不住,呆个一两天,把行李一放,自己就跑了。
  世间上的福报,分为洪福和清福两种。所谓的洪福,指在红尘里当大官、赚大钱,比如当局长、书记、大老板,钱包里的钱很多,银行里的存款也多,还有好多轿车别墅,在世间人眼里,觉得他的福报很大,特别羡慕。还有一种清福,就是在山里面终年累月地修行,虽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单薄,但他的心情很快乐。所以洪福与清福相比起来,我们修行人应该选择后者。

  我有时候看到山洞里的修行人,真的特别特别羡慕,但我们学院的修行人,在外面的人看来也很羡慕,住在简陋的木屋里,每天过着简单的生活,心里没有压力和痛苦,非常开心。
  在桑耶青浦的一个山洞里,听说有个年轻的姑娘在修行,她大概二三十岁,长得特别好。许多人问她:“你是什么民族?”她说:“我是藏族。”“你在这里呆多少年了?”“三四年了。”她虽然很年轻,但通过简单的交谈,很多人发现她的智慧非常不错,可是为什么在那里过特别简单的生活呢?有些人就是想不开。其实这些人真的有点笨,总认为住在山里的人,就是无有前途、走投无路的人,被业力的风吹到山沟里去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能在寂静的地方修持。

  我以前在泰国看过一本书,是阿迦曼尊者的传记,其中有一段的描写与本颂很相似:“黄昏的时候,微风徐徐吹来,尊者坐在宽阔的石板上,静静思维缘起空性和利他的道理。到了半夜,月轮挂在天空,给安静的森林平添了几许凉爽和舒适,那种快乐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他的著作或传记中,经常有对森林的不同叙述,阐述心与自然相结合的道理,看了以后特别特别羡慕。

  我一方面来看,跟我的同学比起来,我的生活比较清净,从出家到现在,我从来也没有后悔过,更没有羡慕过在家人的生活,在学院里这样呆下去,觉得自己很有福报。可是跟山林里的修行人相比,我就自叹不如了。有时候去朝拜圣地时,看到那里的修行人,我觉得自己散乱太多了,要是能一个人住在那里多好啊,但晚年有没有这个福报也很难说。确实修行需要福报,没有福报的话,不一定有这种缘分,即使有缘分,也不一定呆得下去。

  修行人在月光下、森林中,有种特别快乐的境界,这种境界可能世间人不一定能了解。李白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是比较悲观,看见床头的月光,就一直思念故乡。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利他”,没有必要特别想家乡,应该好好地思维利益众生。
  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修菩提心非常重要。有些人整天住在山洞里,可能是没有遇到善知识吧,我以前去五台山、九华山,还有藏地的部分地方,见过很多修行人,也问了他们,但他们的修行好像与菩提心没有相联,这样不太好。住在寂静地方的话,应该像无著菩萨、乔美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那样,精进修持利他的菩提心。大家以后有机会住山洞的话,应以修菩提心为主,这一点千万不能忘!

  然而,我们大多数的人,很难有住山的机会,如果没有的话,稍微有空闲时,把自己的佛堂当作山洞,修利他的菩提心也很有必要。否则,一直等辞职、等离婚、等……临死之前有没有机会也不好说。所以大家应该把握当下,从现在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作一番调整,以前应酬特别多、散乱特别厉害,那么现在需要调整过来,为修行创造一种寂静的氛围。

  现在有些城市里的修行人,比山洞里的修行人还好。因为在山洞里没有别人的影响,有些人天天睡懒觉。而城市里的某些修行人,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每天都是特别精进。当然,如果在山洞里非常精进,功德也确实不可思议,依靠寂静处的加持力,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全部都会成为善妙,《月灯经》云:“山中空闲殊胜处,一切威仪皆为善。但如果没有运用起来,恐怕在寂静地方的散乱也比较多。

  现在藏地的很多山洞不是很好,周围都有信号发射塔,在山洞里也可以打电话、发短信。1997年我随法王去鸡足山时,华首门那里就有信号,当时北方的城市还没有这些。而现在,桑耶青浦、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的山洞都有信号,有些人整天用手机发信息,这可能不太像个闭关的人。大家以后如果真的要闭关,还是应该像闭关的样子!

  日期:2009-11-18 09:43:26
  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