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交流》
第36节

作者: 佛教徒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一种想法的人,他平日习惯于造恶,他做了许多伤害他人的事情。如果他承认有前生与后世,则他此生所造之恶业将来肯定是要遭受苦果的。因此他宁可否认这种说法,去抹杀他的恶行,以逃避他内心害怕及不安的感觉。另外有一种人,他不相信的原因是他‘不知道’有前生后世这回事儿,他认为只要是他不知道的事就是没有的情况。第三种人认为由于他现在看不见或无法感知,因此他觉得前生后世并不存在,但是这些理由似乎都很脆弱而不容易成立。

  有第一种想法的人,由于他造了许多的恶业,进而去否认因果业报与前生后世,刻意去抹灭掉种种的事实,在自己的心中牵强地认为这些都是没有的事情,然而这种做法只是自己让自己更加的愚痴罢了。
  至于第二种想法的人,如果说我们没有想到或不知道的事就是没有的情况,那么试问小时候我们所经验的一些事情,有很多在长大之后都忘光了,有些记忆是我们完全无法想得到的,或根本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件事,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小时候了呢?所以这样的说法也是无法成立的。
  而第三种人说他没有看到或无法感觉到,因此前生后世并不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个正觉大塔,如果你不曾去过就没有看过它,难道我们没有看到的,它就是不存在的吗,这种想法或说法是很没有道理的,因为正觉大塔现在依旧还矗立在印度,你不可能说它是没有的或不存在的吧!
  当我们了解以上之因果业报及前生后世的内涵之后,我们知道由因生果是不灭的真理,因此在我们的这一生当中如果能尽自己所能去保有一颗善良的、不伤害他人的心,更进而热忱的尽力去关怀并帮助他人时,在现世我们就可以种下善业并累积福报功德,这些善因即是我们后来获得种种乐果的基础,这即是因果不爽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把握这一世,努力去培养内在的善心,及外在善良利他的言行,从而增长我们的善业,这些善业就会令我们的将来辗转再获得愈来愈殊胜之乐的果报,以上是特别为初入佛门的人所做的开示。

  日期:2009-11-12 10:49:33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传喜法师
  中国古人说天地是无形的父母,人跟自然界的关系,本身人就是自然的产物,人受外界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地球,地球对人类影响最大。有时候地的磁场变动的时候人会头晕。第二对人影响比较大的是月亮,大海的潮汐主要是受月亮影响,我们人体里面有百分之七十的水自然也会受影响。男性还少一点,女性就比较敏感,就是月亮的规律。

  我们中国的历法为什么以月亮为主,人的身体规律都是这样。植物的生长它以阳历为主,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初一、十五是阴历的,中国的历法阳历和阴历自古以来就有。中国不是有天干地支嘛,天干地支一个以太阳为参照物一个是以月亮为参照物,所以对我们人体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个就是太阳。
  太阳的辐射线其实就是一种力量,我们说阳刚阳刚,阳刚之气,我们一个人的活力来自于太阳。月亮它很平和,它一直在我们边上作用,我们不大觉得,但是修行如果能够感受到月亮的力量就可以开发智慧,所以一个力量、一个智慧。
  当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条直线,特别是我们人所在的这个地标,你所在的地标跟月亮跟太阳成同一条直线的时候,它的引力场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跟平时是不一样的。平时比如说这个引力场是扭曲的,这个时候完全是一条直线,这三种力量合成一体的时候,特别在修行上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平时修行,靠个体的这种定难以达到的状态,在这一刹那会达到,开发深层的智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思维一个甚深的问题的时候,平时不一定能想通这时候能想通,所以我们经典里说至少是平时十万倍以上的功德力。十万倍也好一亿倍也好是强调它很重要,所以我们昨天念经念咒打坐,利用这些。光打坐,没有前面念经念咒人没有内涵那打坐干嘛。

  ——摘自《受菩萨戒要做什么准备》
  日期:2009-11-13 18:40:59
  我们虽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这三个因缘,但关键是,自己还要入于圣教。倘若你出离心等具足,则可以出家;倘若这方面因缘欠缺,则应守持五戒,不能全部守的话,至少也要守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闻思修行,如此方可称为佛教徒。
  如果你没有进入佛门,尽管佛教存住于世,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佛法中无边的智慧和大悲将与你无缘。就好比周围有一所好学校,老师每天不断地授课,一个孤儿如果想去,学校会收,但他自己不愿上学,整天在校外游荡,懂道理的人一看,就会觉得他很可怜,可是他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无拘无束、非常自在。同样,我们若没有入于佛门,纵然佛教极其兴盛,对自己也毫无利益。

  如今,无论是出家人、在家居士的身边,都有很多不信佛教的人,看到茫茫人海中无数的迷失方向者,我们即生有缘了知取舍之理,的确很有福报。假如没有趋入佛门,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虽已高挂空中,照耀广大无边的世界,但在盲人眼中,始终是一片漆黑,太阳东升西落对他无利无害;或者河水虽然清澈甘甜,但口干之人不喝也无法解渴一样,佛教再兴盛对自己也无有利益。

  日期:2009-11-14 09:21:58
  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什么境界不重要---索达吉堪布
  如今在一个大城市当中,真正能传讲基础法门的人不太多,许多人都不知道怎样依止上师、观想轮回的痛苦、皈依佛门发菩提心。
  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讲一些梦、一些境界,“我看见什么,我听到什么,我知道什么……”其实,这对我们佛教徒来讲,并不是特别的重要。 如果能看到远方的东西就了不起,那《释量论》中告诉你“当来依鹰鹫”。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应该依止鹰鹫,它几十由旬以外的尸体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听到远处的声音就非常好,那你应该依止野猪,因为它可以洞察到远方的动静。如果了知别人的心就很伟大,那你应该依止魔女,印度以前有个空行魔女,任何人的起心动念她都了如指掌。 所以知道一切并不重要,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也不是因为他知道世间上有多少只昆虫、多少片树叶,而是他能为众生宣讲四谛法门,这就是佛陀的不共功德。

  因此,你们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尽量调伏自己的心。 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所谓的佛法,就是调伏自相续。”如果能调伏自相续,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日期:2009-11-14 20:06:09
  于佛前如何发愿也会如是实现。《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
  《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讲得非常清楚,一切诸法本来不存在,是空性的,空性中依因缘生万法,因缘又住于我们的心(意乐)上,心善则一切善,心恶则一切恶,因此,在佛像等殊胜对境前发什么愿,结果也会实现什么果。比如,你发了生生世世度化无量众生的愿,将来就会实现这个愿;假如发愿来世要害众生,这种恶愿也会成真。因此,我们遇到僧众、佛法时,一定要发广大的善愿。对此中所说之理生起稳固定解。

  日期:2009-11-16 10:29:08
  接下来,继续讲“人身难得”的道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