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的漫长历史如果一一翻阅,就会发现,它跟其他地方的历史演变大不相同,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虽大同小异,但在利益众生和弘扬佛法方面,还是相差比较大,并不是像现在有人演的那样——国王松赞干布杀牦牛。从历史上看,历代这些国王对佛法的贡献极大,不说其他,单就弘扬佛法而言,我们真的非常感激。
关于藏地最初的国王,种种说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首先是天赤七王、上丁二王、地上勒六王、地德八王、赞王五代,赞王五代中最后一位叫拉托托日年赞,即第二十八代藏王。据有关历史记载,拉托托日年赞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他在位期间,《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小像印模 从天而降,落到王宫顶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
不过,许多藏文史籍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红史》等藏文史书说:在王宫之顶层,沿着阳光而降下了三宝所依,国王和大臣很惊讶,打开后没人懂得此为何物,这时空中传来一个美妙的声音:“你们现在暂时不懂,但只要以清净心好好供奉,再过五个朝代,自会有人懂得它的含义。”这样授记以后,国王把它当作圣妙的神秘物来对待,并虔诚供养。
而敦珠法王《藏密佛教史》等史书中说 :神秘物降于王宫上,是苯波教的说法,不符合实际。历史的真相是,当时印度来了两位班智达和一位译师,将《宝箧经》、《六字真言》、金塔等亲手交给藏王,并嘱托道:“再过五代之后,将有懂得此物的人出世。”——尽管说法不同,但不管怎样,藏地公认拉托托日年赞时代是佛教的开端,那时王宫中出现了三宝所依 。
拉托托日年赞的年代,大致是汉地东晋时期,然而也有一些分歧: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 中说,拉托托日年赞与世亲论师同一时代;根登群佩在《白史》中说,世亲论师的弟子陈那,与松赞干布 同时。若是这样,差距就比较悬殊了。藏地其他史籍中也有不同说法,但无论如何,肯定是在唐朝以前。
拉托托日年赞是藏地非常了不起的国王,他13岁继承王位,60岁得到三宝所依。后对玄秘神物恭敬供养,依靠三宝加持而返老还童,变成16岁童子身,又住世了60年,因此活到120岁。
过了五个朝代后,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的国王松赞干布应世。他住世期间,有两位极了不起的大臣,其中之一是囤弥桑布扎(另一位是嘎尔东赞)。囤弥桑布扎13岁被派往印度求学,与他同去的很多青年,到了尼泊尔时,因难以适应当地气候,先后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囤弥桑布扎一人。他前往印度依止了“第一班智达”天明狮子上师,专心学习因明及梵文。学成返回藏地后,遵照松赞干布的意愿,对梵文字母作取舍,创立了前所未有的藏文 ,结束了藏地无有文字的历史。因此,囤弥桑布扎被称为“藏文创造者”,有历史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日期:2009-10-28 10:11:43
如果仔细比较的话,皈依、见、修、行、果。此五方面不同。外道徒极为可怜,因为不仅有俱生我执的枷锁,更有遍及我执的铁钉,牢牢的钉在轮回之中。然而,如果我们错解了三宝的内涵,即使名称上我们是佛教徒,然而实质上由于内心缺乏定解,已经与外道相去不远了。
益西上师语:“在这佛陀示寂的当前,我们对三宝的了知,除了纯正佛法之外,还有什么途径呢?所以,佛法没有听闻,就没有听闻层次对佛陀的了解,就不可能有这一层次的皈依佛宝;没有进一步的佛法思维,就没有思维层次对佛陀的进一步理解,也就不可能有这一层次的进一步皈依佛宝;没有不偏的佛法现证功夫,就没有修行层次对佛陀的深层理解,更不可能有这一层次真实的皈依佛宝。若说“我从心里完全相信佛陀,不需要深入闻思,也可以生起皈依的虔诚”,其实这也只是相信了自己内心里面对于佛陀的认识。如果来观察内心中对佛陀的这一认识,倘其不知经论介绍的功德,心中认为的佛陀却成了能够给我们治病求财等的精灵鬼神,也就皈依了精灵鬼神;甚至对于佛陀的清净妙法身,在听闻后思维不够,辨识有误,心里的佛陀便理解成了大自在天等的体相,也就被自己见解欺骗的同时,“很自信地”皈依了大自在天等外道天神。对佛宝的皈依是这样,对法宝和僧宝的皈依也同样如此,我们了解和理解的是什么,也最多能皈依到心里认知的这个法。所以,如同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说:虽然以缘起力,三宝本身的威名不可思议,但从现在我们内心依止的体相来说,并没有真正依止上三宝的体相。因此,没有系统佛法的闻思,信仰成了迷信;而迷信的心中,没有三宝的体相,只是一片空白或者自以为是所派生出的种种偏邪;没有三宝的一颗心,无论依靠自学还是共修哪种形式,不管是在学显学密还是在闭关苦行,也不管做了多少形像上的慈善还是火供,是在自利还是在利他,三宝在他的内心,不幸——隐没了,这颗心处在自己的暗劫之中。”
日期:2009-10-28 16:11:43
物质微粒无限可分,世间逻辑上属悖论,就是在“理论上”成立,可结果却与事实大相违背的理论。举几个例来说明:
一、龟兔赛跑的故事,说乌龟和兔子在一起赛跑,兔子永远也赶不上乌龟。如是推理:乌龟在兔子前面一段距离,当兔子走到乌龟现在的位置的时候,乌龟在这段时间内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等兔子走完乌龟刚刚移动的那段距离时,乌龟又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这样下来,兔子永远赶不上乌龟,更别说超过乌龟了,所以兔子只能和乌龟无限接近,而永远不能超过乌龟。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兔子很容易赶上乌龟并且超过乌龟。
二、我们怎样走回家,因为我们要走回家,先要走到家的一半处,然后要走到家的一半的一半处,接着走到家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处,这样一直下去,我们似乎是永远走不到家,可是实际上每天都能回家。
三、时间问题,今天怎么到明天的呢?因为要过到明天,必须先过到明天的一半,既而要过到一半的一半,这样一直下去似乎永远到不了明天,可实际上无数个明天如流水般逝去了。
四、按这种理论,我们永远吃不完一个梨,因为我们首先要吃一半,然后要吃一半的一半,从而无法吃完,而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吃完一个梨。
以上几例,代表了运动、空间、时间、物质四个层面,实质上说的都是无穷小、无限可分的问题。前提是必须承认世界存在无穷小,物质无限可分,从而推出荒谬的结论。
而我不承认现实世界存在无穷小,物质世界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量子的不连续的,能量形式的,“空性”的。当乌龟在“最小时间”内走完“最小距离”时,就不能走得更小了,而兔子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走过许多个“最小距离”,从而超过乌龟。吃梨也一样,一下子只能吃下许多个“最小梨微粒”,而不能吃得无穷小。
简而言之,以上错误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以为可以走得无穷小,分得无穷小,而事实根本不是这样,这些统统是凡夫迷乱心识的颠倒之想。
-------------------------------------------------------
物质能够层层分解,但又不能无限分下去,肯定有一个“临界处”, “临界处”是粒子吗?“无分微尘”之理很容易破斥,肯定不成立,对此不赘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