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
第13节作者:
辉煌的泡沫 这是人民币五个“篮子”中最神奇的一个。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曾不遗余力的、不惜代价的转让土地的使用权,土地几乎让外商“白用”。换句话说:土地商品化这个“篮子”在那个时期,只是充当另外四个“篮子”的配角。在当时,GDP的增长主要通过前面四个“篮子”的转化来实现。到了后来尤其到了2005年以后,地方政府发现了“土地+商品房”生财有道的神奇公式,再加上其余四个“篮子”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于是土地的商品化就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角,并很快达到疯狂的地步,到了2009年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92%。
现在如果人民币升值,如前所述必然对前四个“篮子”起打压作用,自然会导致土地的商品化进程更加失去理智。
通过用人民币五个“篮子”的视角,分析GDP的高速增长,揭示了那个增长的秘密——只转移不创造。显然对人民币升值的恐惧一方面是GDP主义的本能反应;另一方面也参杂着贸易集团利益的惯性(出口利益集团天天鼓吹升值不利于出口、升值影响就业等等)。
日期:2010-03-16 18:01:43
商务部:顺差不是人民币升值理由http://www.sina.com.cn2010年03月16日 12:02《财经网》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存在大量贸易顺差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财经》记者 王延春】3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顺差并不是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理由”。
3月15日,一个由美国130位众议院议员联名敦促奥巴马政府对中国汇率政策采取行动,姚坚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回应人民币汇率如果仅以中国顺差和美国经济低迷为依据的话是毫无意义的。
“希望美国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在政策制定上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姚坚说,“在去年2月出口下降27%的时候,没人提汇率。而目前出口的增长是恢复性增长,仅有4个月的正增长,完全没有理由把未来市场看得非常乐观。从出口企业利润看,也还在恢复过程中,所以我们主张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稳定,包括汇率政策。”
他表示中国为了缩小贸易顺差,3月17日将派出由机电商会及贸促会带领的企业采购团去芬兰、瑞典进行采购,还将在4月份派出庞大采购团奔赴南美地区。
据海关统计,1至2月,中国出口总额为2040.8亿美元,增长31.4%;贸易顺差为217.6亿美元,下降50.4%。■
日期:2010-03-16 18:07:13
呵呵,商务部的表态很耐人寻味啊!
老僧看缘,好久不见了?
哎,本人打字一如既往的慢!憋得难受啊。
日期:2010-03-16 19:13:57
回最快兔子:先用钢材来表述真实的房价,绕开人民币。然后,每二个月取一个实际交易值,过去二年的,大约有12个数据。看看你感兴趣的房价的规律,如果其中某个数据跳跃太大,不妨看看对应时间段的政策,是干扰因素就删除之。
假设6个数据:2.00、2.16、2.30、2.41、2.49、2.55吨钢/平方米,涨幅分别16、14、11、8、6点,即可判断4或6个月达到拐点,约2.60吨钢/平方米。
写这个贴,用了24分钟,呵呵
日期:2010-03-17 14:22:57
四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西方国家的经济逻辑
人民币汇率的战场主要对手是美元。最近关于“美元先生”的非议非常多,但笔者认为,一种货币的实力取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教育等许多反应综合国力的元素,无论如何美元不失为一种“理想货币”。
对于人民币升值,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有这样的逻辑:
人民币的第一个“篮子”和第二个“篮子”在出口贸易这副“道具”的掩护下向全球出击,输出“通货紧缩”(中国廉价商品为全球10—15年的低通胀时代“买单”);通过巧取豪夺获得了大量的“顺差美元”,然后又用这些美元大量的去购买美债,导致了至少是催生了“金融泡沫”。“金融泡沫”的最终破灭说明了中国的人民币是不负责任的、有罪的,西方文明世界必须采取有效的步骤“终结”它。人民币的汇率战场硝烟弥漫。
可又如何“终结”人民币呢?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清楚的知道人民币的“含金量”很低,它应该承受是贬值的压力。但西方的舆论工具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谈特谈人民币被低估,显然是用欲擒故纵之计。真实的意图是:干掉人民币的最佳手段是逼它升值。
以上的文字有点晦涩,笔者做个简单的解释。
中国改革开放的宗旨,是想在经济上创造出活力。最初的思路是希望得到外国的资本和技术的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能吸引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西方称作“比较优势”,说穿了就是廉价劳动力啊。
于是我们第一个“篮子”为廉价劳动力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然政府在这里需掌握的技巧是控制“流速”,适当的“流速”可抑制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当然也可以使第一个“篮子”的功能尽量得以延长。东莞那里农民工的工资长期维持在每月1000元左右的这个事实说明政府在控制“流速”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但同样是东莞那里,最近所闹的农民荒揭示了“总流量”已经枯竭,第一个“篮子”的功能正在逐渐消失,通过压榨劳动者获得商品的价格比较优势进而扩大出口,已是穷途末路。
第二个“篮子”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客观上所起到的作用仍然是压低劳动力的成本。裁缝的故事告诉我们,由裁缝到衬衫厂的女工,劳动力的“含金量”是降低的;同样,切墩儿的故事告诉我们那里也是劳动力“含金量”的降低。劳动力“含金量”的降低必然导致其工资是降低的趋势,而不可能是上涨!于是,“中国制造”的所谓比较优势在劳动生产率的掩护下得以维持。
贸易出口部门依靠着对中国劳动者血淋淋的剥削,得以高奏凯歌,大赚“顺差美元”。
这输出“通货紧缩”又是怎么回事呢?当“中国制造”以廉价商品的身份巨量的、无孔不入的挤入国际市场时,这必然会造成这样的一种竞争:墨西哥、巴西、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等这类国家也得纷纷“降价促销”啊。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低端商品领域的廉价优势,却造成了西方国家“通货紧缩”。不得不插一句,西方国家的高端商品可从来都没有过什么“降价促销”。
这种“通货紧缩”,一方面要给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困难,另一方面中国本身的这种发展模式又不可持续。既然这样,长痛就不如短痛了。
至于我们的出口创汇,它赚取了大量的“顺差美元”,这“顺差美元”又以国家外汇储备的名义重新流回了西方金融市场,主要是购买了各种形式的美债,其数量有2.3万亿美元之巨。换句话说,它去支持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并没有转为国内的资本或者是购买到国内迫切所需要的技术。这种把钱由“穷人”流向“富人”的做法,在“富人”那里只能催生“泡沫”,于是这“穷人”费力不讨好啊。
这样,围绕着贸易就必然会产生中国与美欧的斗争。这个战场就是人民币汇率战场。西方国家压迫中国的人民币升值就会成为一个必然的手段。
日期:2010-03-17 15:24:33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