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
第12节

作者: 辉煌的泡沫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民币升值在经济上所产生的忧虑甚至发展成恐惧,来自于GDP的情结!GDP的不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读者也许觉得这句话说反了,不过这恰恰是笔者所要强调的!中国GDP增长的源泉来自财富的转移而非财富的创造,这种转移是通过人民币的五个“篮子”来实现的: ①劳动力的人民币化;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自然资源的货币化;④环境资源的负债化;⑤土地的商品化。

  1、劳动力的人民币化
  先讲个牛肉面的故事:中午在家里自己做了一碗牛肉面,吃了,没有产生GDP;如果跑到餐馆里吃了一碗牛肉面花了6元人民币,就会产生6元的GDP的增长,前面的劳动就没有人民币化,而后面的劳动——导致简单劳动力的人民币化。
  再讲一个劳动力转移的故事:一个农妇,假设全年的工作量相当于2000个工作小时,在承包田里种地,在家养鸡,“劳动成果”都自己吃了,没有货币化即人民币化;后来这个农妇进城务工,全年的劳动量还是2000个工作小时,挣了1万元人民币,显然劳动力实现了人民币化。
  GDP高速增长的秘密之一,就是大量的家庭劳动和农村劳动的人民币化。同时也伴随着这样一个现象: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因为农村劳动的人民币化很难“本地”解决,只能“异地”解决。人口的定向大迁徙成为必然。再考虑中国的国情,仅春节团聚这个心结,就会造成这种大迁徙将集中在很短的时间(春运期间)内发生,导致中国海陆空运输的“大瓶颈”。这种GDP增长是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的啊。当成本增长到社会无法忍受的程度,劳动力的人民币化就将无法拉动GDP的增长!

  如果想提高劳动力人民币化对GDP增长的效率,要么提高劳动力的数量,要么提高劳动力的“含金量”。
  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可行吗?回过头来我们看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转移到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其中的多数人去了(最终产品是为外国人服务)血汗工厂,他们的就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贸易出口,显然这种劳动力的人民币化对出口贸易十分敏感,即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十分敏感。人们普遍认为人民币的升值会大大打压中国产品的出口,从而导致大量的失业,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减缓甚至逆转,结果劳动力人民币化的效率降低,至使GDP的增长放缓甚至停滞,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忧虑产生了。

  另外,提高劳动力“含金量”显然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有关,这里不用冗言。
  但这种忧虑事实上是多余的。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即使没有人民币升值这个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终究要停止,一段时间内甚至会出现逆转(一方面农村可转移的劳动力已经枯竭,另一方面转移到了城市的劳动力享受不到有尊严的生活、在城市中没有归属感)。不可否认,人民币的升值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忧虑可以有,但不必那么强烈!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讲个衬衫故事:某个裁缝一天能生产一件衬衫,相当于一个劳动一天可生产一件衬衫。后来国家引进了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建立了一个衬衫厂,雇佣了100个农村转移过来的妇女,简单培训后上岗,在流水作业的条件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结果一天能生产1000件衬衫,相当于一个劳动力一天可生产10件衬衫。显然在资金和技术的扶持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在相同劳动强度下,GDP增长了。

  再讲个切墩的故事:某个饭店,有一个切墩儿用土豆挠子和菜刀一天能切20盘土豆丝,老板每盘给1元工钱,共挣20元。后来引进了资金和技术,电动机器替代了菜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切墩儿一天能切50盘土豆丝了。但老板为了能卖出多切的30盘土豆丝,必然要让利促销,同时认为切墩儿轻松了,所以每盘只给0.5元了,结果切墩儿挣了25元,心里却不平衡,于是削土豆时就故意浪费,导致老板不高兴辞掉了他,干脆换了个连刀法都不会更简单的劳动力,劳动力更廉价了,每盘只给0.3元 ,新来的劳动力就只能挣到15元了。这样老板的成本降低了,但老板对利润的增加并不满意,那钱都哪去了呢? 显然,相当多的利润被资金和技术的那个环节“劫”走了。土豆丝的销售量由20盘增加到50盘,GDP一定是增加了,这当然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好处,但也血腥的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资本和技术的运用导致了“吃人”现象的发生。

  这两个故事清晰的告诉我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GDP的增长有明显的贡献,但必须以扩大商品销售量为基础。面对国内狭窄的市场,要想扩大生产销售量,必须将眼光投放到国外即出口。人民币的升值一定会使商品成本直接增加,竞争力下降。反过来,又影响到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入了恶性的死循环。
  于是,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忧虑甚至都演化到恐惧的程度了!但事实上,这个恐惧更是多余的。即使没有人民币升值,不发生出口贸易萎缩,这种带血的GDP也不会永久的持续下去。切墩儿的故事告诉我们“由20元到15元,打工者的实际收入是降低的”,中国特有的、“被抽血”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不可持续的,除非永远有无怨无悔的、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的支撑!

  3、自然资源的货币化
  人所共知,中国经济的发展或者说是中国经济的奇迹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对自然资源的简单“贩卖”,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动了后人的“奶酪”。这种不计后果的行为早就应该被制止,虽多方呼吁,但效果甚微。人民币的升值或成为遏制这种资源流失的有效手段。
  比如:1900元/吨的焦炭,折合美元约为280元/吨,如果人民币的汇率升为4:1,则折合美元为475元/吨,贵了很多呀,会大大抑制出口数量,进而保护了我国的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当然对GDP的增长是不利的。不过事实上,这样会防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自然资源“家底”被现在的“败家子”给贱卖了!
  4、环境资源的负债化
  改革开放以来,GDP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对环境的破坏。这种对环境的破坏用人民币来表述就是对子孙后代的负债,它不可能无限增加,“出来混最终总是要还的”。
  我们的经济奇迹导致了对本土环境的破坏,是不争的事实,但对大气不负责任的污染,就会引起全球的公愤。哥本哈根谈判不妨可以理解为全球对中国——这个最大的碳排放帝国——的围剿,碳关税迟早是要出现的,它的效果等同于人民币的升值。即便是人民币不升值也无法绕过它!

  5、土地的商品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