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示录》
第9节

作者: 蒙城漆园守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外在表现上看,威廉二世是一个非常古怪的战略家,据说古怪的原因在于其左臂的自幼畸形造成的长期心理阴影。丘吉尔对其曾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评述:
  “只知昂首阔步,装腔作势,将手中之剑耍的嘎嘎作响……假设是个火山口,至少也要冒得出烟来。他正是如此,白昼远观是一团云雾,晚上是一团火花。久而久之,旁观者必定心生恐惧,而亟思团结以求自保。而在种种矫揉造作、虚张声势之后,却是个极其平庸、虚有其表,但大体而言没有恶意,却又想成为菲特烈大帝第二的人。”

  1900年至1909年任德国首相的皮洛夫公爵也曾说过:
  “……威廉二世并不想要战争,在危急时刻,皇帝陛下会痛苦的意识到,他绝不能把自己的军队带进战场。他很清楚自己是个神经衰弱的人。他那些充满火药味的黩武演说,只是想让其他国家得到这样一个印象——这是一个新菲特烈大帝,或说拿破仑第二。”
  日期:2012-02-18 20:55:13
  威廉二世上台后,罢免俾斯麦,终结德俄在保险协议,全欧震动,或许正是此种虚荣心理的体现,但却又不完全是。因为若说威廉二世是笨伯,则和称其天生好战一样荒诞。事实上,威廉二世一直在追逐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德国多线作战的战略困境,同时又不失去大国地位。他的解决之道就是和英国结盟。罢免俾斯麦,终结德俄在保险协议,都是为之做铺垫。

  如果英德真能结盟,则反德包围网自然不攻自破,法国也就再无翻身之日。
  但问题恰恰在于,大英帝国凭什么要和德意志帝国结盟呢?
  对此,威廉二世会说,德国从本质上是一个大陆帝国,而英国则是一个海权帝国,只要英国与德国结盟,德国永远不向海外扩张,如此双方即可长期相安无事。德国成为一个平和的大陆性强国,帮文明世界阻挡可怕的俄国人,英国则继续在海权与殖民中获取利益与安全。
  事实上,这也正是俾斯麦长期追求的结果。但俾斯麦靠复杂的均势运作实现这一点,总让人有朝不保夕之感。威廉二世则要将之制度化。
  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国际格局是无政府状态,英国凭什么相信德国呢?

  更关键的问题是,从历史上来看,大英帝国轻易是不会选择结盟的,因为结盟会降低大英帝国的战略机动空间,使其难以发挥离岸平衡手的作用。只有在下述两种情况下,英国才会选择结盟:
  一,当某一霸权挑战者威胁到英国的主导性大国地位时,英国会和其对立面结盟,共同阻止拿破仑式帝国的出现。
  二,当某一国威胁到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而这一国实际上和大英帝国之间又不具备根本的地缘矛盾时,大英帝国也会考虑通过某种程度的结盟,从而达成战略妥协,相互向不干涉的领域扩张,从而达成力量的平衡。
  从这两个视角审视德国,我们就会发现,德国在大英帝国的战略棋局上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
  从第一条标准来看,德国太强,太像新的拿破仑帝国,而不像制衡者。所以不具备和英国结盟的条件。
  从第二条标准来看,德国又太弱。德国作为一个中欧陆权大国,确实和英国没有根本的地缘矛盾,俾斯麦执政时,一再重申德国没有殖民地野心,正是为了强调这一点,从而巩固二者间的传统友谊。但是,这也导致德国很难威胁到英国的海权根基,故而同样不具备和英国结盟的条件。

  德国与英国的悲剧同时在这错位中产生。
  日期:2012-02-19 12:38:08
  前几天比较忙,今天插一段文外贴,解答几位网友的问题:
  1,说五千年辉煌的文明传统,当然不是说这个五千年文明是清王朝创造或一脉相承的,只是指出它有这个客观的软实力资源可以运用(如美国偏居北美,却敢于强调继承希腊、罗马和基督传统),一如“雄据东亚,远眺太平洋”是其客观的地缘优势,至于事实中未能运用正是其一大致命缺陷。(具体批判详见拙著《当天朝遭遇帝国》,重庆大学出版社)其中狭隘的部族意识确实是一大原因(如一再强调爱中国也要爱大清,闹了半天大清和中国不是一回事!),但远不是全部原因,也不等于中国就该走自残式的“民族纯净”路线。

  2,以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和视角一味谩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为其毒素所误导。因为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复合式文明,就算满清权贵阶层犯下很多错误,也是中国人的内部问题。日本因为自身是一个很特殊的高度单一民族,所以近代要以宣扬单一民族优越论对中国进行软实力渗透。可笑章太炎之辈为其蛊惑,不惜摇旗呐喊“满自满,汉自汉,蒙自蒙,回自回,藏自藏”,并进而论证分裂成五国后有利于各自发展,且因中国已自弱,列强不再忌惮中国,自然不来侵略。其幼稚令人震惊,客观上成了日本瓦解中国的走卒。孙中山更是一贯将内部政治与国际政治搅合在一起。日本则正好利用之。如辛亥革命后政府、参谋总部支持清政府,民间社党支持革命党,目的就在于“使中国内战永无止息”。日后更出现孙中山同时接受德、日双方捐款阻止北洋政府参加一战之事。前者的动因很好理解,后者则出于担忧中国分胜利果实。而章、孙等人的幼稚做法,正导致了内不能立民权、外反而先失国权的尴尬现实。其间是非得失,参见日本防卫厅编纂《大本营陆军部》、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一册及全本《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卷。

  3,任何历史检讨都要建基在史实的基础上。如闭关锁国,说起来很痛快,但恰恰不符合历史事实。清王朝并不忽略对外经贸,其开放性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如海关制度)较之明朝是进步而不是退步。(可参阅王尔敏、陈国栋等海外名家的研究成果,另参阅前引《当天朝遭遇帝国》)其问题出在只知道搞经济,不知道进行平等的文化、思想交流。沉溺在天朝的光环中,不能理性对待全球化时代的多元外交。以至于到鸦片战争之后,就算是当时最知外情的耆英也不知道到底一直以来是哪个国家在澳门寄居!从这一点上说,当前很多国人一提满清二字便咬牙切齿,但对其具体病源的理性探析反而付之阙如。就拿一个单一民族论包打天下,这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日本间谍可以这样起哄,国人跟着起哄就是名为爱国、实则误国。

  4,落后就要挨打不等于挨打就可以进步。实际上落后就要挨打已经说的绝对了。但是,那些一贯善于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咬牙切齿的“挨打进步论”者,却无一人指出,落后就要挨打最早是英国驻华使节提出的,目的在于推动清政府进行自强改革,以帮其分担俄罗斯扩张的地缘压力!而清政府内不能改革,外不能抓住中英联盟的天赐良机,反而让日英结盟,这就是一个灾难性的战略失误。但这个失误和单一民族论同样没有多少关系,也无助于证明挨打可以进步。

  5,晚清时代列强入侵,确实很多国民反应冷淡。但是:一,在现代的工业化总体战争出现前,西方的老百姓对战争也很冷淡,腓特烈甚至还主动强调“战争之事,与民无涉”。二,就算是到了抗战期间,也说不上是全民性的同仇敌忾。受到信息闭塞、传统农业结构的局限,很多偏僻乡村居民还是以朝廷概念看待政府,对日本的态度也远不等于两党宣传部门的鼓吹。但解决之道只能是作现代性的民智启蒙和社会结构重组,而绝不是灌输狭隘偏激的极端民族主义乃至自残式的种族主义。

  6,清王朝确实有很多严重的问题,但和日后的某个时期相比,清王朝还是非常尊重并继承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会说写满语的人越来越少。包括光绪,汉字功夫极高,但一上满文课就张不开口。翁同龢也只有写下“命也”的判语。这些历史事实并不容一笔带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