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示录》
第10节作者:
蒙城漆园守 总之,今日中国不缺泼妇式的跺脚骂街,少的是君子式的反躬自省。胡适之说“十年不将军,无日不拱卒”,这才是国人身上的头号稀缺元素。毕竟跺脚骂街首先伤的是自己的肝火。总之,还是喝一杯茶,静一静心,多看些书,多做些事。
日期:2012-02-19 13:38:39
错位中的悲剧
在俾斯麦这样的战略大师看来,此种局面下,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却可以海阔天空。德国其实并不需要一定和英国结盟。因为,在一个讲求强权的世界里,条约在国际间往往只是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形同废纸。对此,大英帝国自己最有发言权,所以帕默斯顿在1848年才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故而在俾斯麦看来,形势比条约更重要,而战略形势的形成,虽有超人身的成分,但亦可以靠高明的战略运作来实现。所以只要靠巧妙的战略运作造成有利于德国的均势形势,英德双方不难达成战略共识,从而形成事实上的联盟关系。
再进一步说:
第一,任何国家都想保持最大的战略机动空间,只有无知者才会作茧自缚。我们不能期待英国人都是无知者。
第二,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本国的安全与利益是最高目的,所以不能指望英国发扬风格,为德国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最后,更要考虑到英国的另一个苦衷,那就是要面对日益发达的媒体的煽动性报导的民间影响。故而,德国无需也无法追求结盟,只需像俾斯麦那样运作均势即可。
但是,威廉二世却不这样认识世界。他讨厌无止境的均势运作,希望短平快的实现德国的恒定和平与光荣,所以他决定逼迫英国与之结盟。而故事的起点,竟源自皇家海军的主动提醒。
1897年6月,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执政六十周年,英国人举行了盛大的阅舰式。作为陆强的德国在海上此时却一穷二白,只能派出老旧的巡洋舰“威廉国王”号出席。结果被英国舆论讥嘲为对大英帝国的不恭。此举令敏感的威廉极其不爽。于是威廉决定让其心腹,海权派代表提尔皮茨出任海军大臣。但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却不是旦夕之间可以形成的。
次年8月,登基一年多的威廉二世被邀请以名誉海军元帅的身份,率领一支德国舰艇分队,出席英国皇家海军在怀特岛外斯皮特海德洋面的阅舰式。此行威廉二世虽然精挑细选了最上档次的德国军舰,但任不免与英国皇家海军产生了壤霄之别的反差。
以往史家行文及此,往往只是简单的强调威廉二世的虚荣心,接着一跳就是德国扩充海军,再跳就是德国自寻死路,挑起一战。但是,这样简化历史,却不免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威廉二世个人的虚荣心与国策制定之间,以及国策制定与国策施行之间,是有着巨大差别的。纵然是德意志大皇帝也是不能独断专行的,威廉二世可以罢免俾斯麦,但无法取消相权,这才是关键。
第二,威廉二世并不想与英国为敌,这是又一个关键点。
事实上,德国人通过这两次阅舰式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逼迫英国结盟的捷径。很显然,这次阅舰式的实质是大英帝国的一次战略炫耀,而德国的战略家们很快从这炫耀中发现了大英帝国最自负的东西——海权。而这发现又很快被大洋彼岸的一位学者的理论所证明。这位学者就是马汉,其理论即鼎鼎大名的“海权论”。
日期:2012-02-19 13:39:35
对今日的海军迷们而言,马汉就是先知,海权论就是圣经。但是,拂去传说的光环,洗尽时空的铅华,我们不得不说,马汉过于片面的解读了历史,过于夸大了海权的作用。如果不加区别的使用,结果往往带有灾难性。其实,马汉的思想主要在下述两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从国策指导上讲,马汉的理论一扫美国国内长期的战略贫血,为美利坚帝国的发展及形成,量体裁衣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关于这一点,笔者另有专文详细论述。)
第二,从历史研究上讲,马汉清晰深刻的解读了大英帝国崛起的海权秘密,也深度解读了岛国式工商业国家的崛起之谜。所以对两个国家特别有吸引力,一为日本,一为德国。之所以对日本有吸引力,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的地缘特质非常类似于英国。那么。为什么对德国也有吸引力呢?原因就在于德国从中进一步坚定了一个信念:大力发展远洋海军是逼英国与之结盟的捷径。
很显然,只要德国能在大英帝国最关键的一点上,集中优势资源,让它感到可能出现的根本威胁,那么依据前述原则,德国就将获得和英国结盟的机会。
正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威廉二世与提尔皮茨一道吹响了英德海洋军备竞争的号角。
提尔皮茨的思维被称为风险理论。该海军大臣认为,德国很难同时在陆海两个领域维持世界第一的水平。所以无论德国如何发展,都无法在全面海权层次赶超英国。但是,如果德国仅以英国的海峡舰队为对手,以短期内的闪电一击、夺取海峡控制权为目的,则德国的海上力量至少可以让大英帝国如芒在背。因为大英帝国的利益是全球分布的,当欧洲存在一支足以威胁其本土安全的海上力量时,英国必然难以再想以前那样维系其全球利益。而英国的殖民体系一旦动摇,英国的世界主导地位也就随之丧失了。这样一来,英国或者彻底摧毁这个潜在威胁源,或者就只能与之结盟。提尔皮茨也好,威廉二世也好,都坚信德国或许会被迫付出相当代价,但德国绝不会被摧毁。这样,英国就只能选择与德国为友的政策。
在这个思维的引导下,德国的海上力量迅速发展。1898年,德国成立了以克虏伯财团为经济后盾的德意志海军联盟,大力鼓噪发展远洋海军(即组建强大的公海舰队)。至1904年,其会员已惊人的超过了一百万。相应的,德国海军的实力急剧扩充,渐渐超越了法、俄,直追英国。
至于这飞速发展背后的动机,提尔皮茨说得好,“目的在于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也不敢向德国挑战,否则就有使自己的优势迅速遭到破坏的危险。”
最伟大的海权国家?笨蛋也知道指的是谁。
日期:2012-02-19 23:07:09
或许,德国最负盛名的军事史学家德尔布吕克说的更深入:“德国永远不可能以征服英国为目标,但应该且必须尽力限制英国的战略机动空间。”
而限制的目标无疑是为了完成一个大胆的战略迂回:逼英国与德国结盟。
有一段时间,威廉似乎就要成功了。英国的大众与政府同时产生恐惧,希望与德国达成战略妥协。但是终究还是功亏一篑,原因何在?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英帝国忽然发现,德国的海军无论如何扩张,其实都无法根本威胁英国。而英国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原因有二:
其一在于无畏舰的产生。
其二在于英国成功的战略情报工作。
以前者论,1905年,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费希尔进行了海军改革,并于次年开始支持建设无畏级战列舰。该舰的出现打破了世界海军力量平衡,因为它使以往所有型号的水面战舰全部黯然失色。虽然德国从1908年起也开始建造无畏舰,但是德国很快就发现,这是一场它玩不起的游戏。因为一艘无畏舰的造价可以装备两个精锐陆军师。英国因为是岛国,所以只需要维系德国十分之一的陆军,就可以获得远胜于德国的地面安全。这是地处中欧,四面环敌的德国永远做不到的。如果德国在维持现有陆军水平的基础上,与英国做海洋军备竞赛,结果只能是金融崩溃。而如果德国放弃现有陆军水平扩张海军,结果无异于自杀,因为海军不能解决德国的陆上安全。
日期:2012-02-19 23:08:04
以后者论,正如丘吉尔在1909年11月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