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示录》
第8节

作者: 蒙城漆园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自普法战争后,俾斯麦一直为破坏反德联盟而绞尽脑汁,其中又以破坏法俄联盟为主要任务。但随着世界的推移,这个工作越来越难办。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在巴尔干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俾斯麦却不想失去二者中的任一。如此最好的解决方向就是将其中一个的目光转向别处。鉴于当时的俄国沙皇对东方产生了理想主义的幻觉。于是俾公才努力引导俄国向东拓殖,如此一来就可降低奥俄的对立,从而使俾公可借助德奥俄三角关系疏远法兰西。同时俄国东扩必然陷入与英国的矛盾中。而没有英国,单靠法俄同盟是无力制德国于死命的。

  于是,北极熊向东转,国际地缘格局为之一变。
  当英国上下为从黑海到中亚到东北亚的全线告警而震惊时,按传统的均势战略,英国必须寻找新的地缘伙伴制衡俄国。这样一来,大清国与日本就同时成了候选对象。
  对大清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机会。当时,中国有确定的威胁与对手,短期而急迫的是日本,长久而潜在的是俄国。既如此,中国就应当同时拥有自已的朋友:长远的与短期的。并在这种联盟中同时制约住日本与俄国。但很遗憾,大清国并未努力去发展此种友情,而日本人却发展了。
  从地缘战略看,大清的位置很好,南可以制衡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扩张,北可以抵御俄国的南下,这些都是同时符合大英帝国利益与安全的。同时东南亚、香港、澳洲与加拿大的华裔移民问题,同样需要中英协商解决。
  可关键还是实力。
  日期:2012-02-18 09:16:04

  英国不会选择实力过弱的国家结盟,因为这样的国家根本起不到制衡作用。除非其主权范围内有一个或多个地缘要点,否则谁也不会“与僵尸结盟”。而若真是个“僵尸”,我自可将其地缘要点拿为我有,何须结盟?
  从这一点上讲,在中法战争前的十年里,日本的明治维新尚未展现成果,所以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列强并不把它当一盘菜。相反,大清国的洋务运动业已初见成效。李、左的军事才华举世公认,新军的西式装备亦为西洋人士所津津乐道,至于李所经手的招商局、开平煤矿更已开始与西商展开激烈的商战,并已小占上风。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令人西人对中国刮目相看。正如《泰吾士报》所言,未来东亚的大国博弈,是英、俄、清三角关系的流转。这就等于承认了大清的区域大国的地位,也默认了它的制衡价值。若是这个时候大清能与英国结盟,利用制俄来换取英国援助和外交支援,对内改革,奋发图强,历史无疑将彻底改写。惜乎这是需要高远的国际战略眼光,更需要国内大力改革的雄浑气魄,而当时大清国最了不起的外交战略家就是李鸿章了,而这位李大人终究也仍是一个半新半旧的过度性人物。到头来仍不能跳出“以夷制夷”的老思维。而其“变法”的倡议,也始终激不起国人的回应,反而被扣上一顶只知枪炮子药的莫须有帽子,至今难以翻身。

  如此一旦到中法战争后的第二个十年,日本崛起,中国的弊端却通过中法战争暴露无疑,英国人就不免要重新思考东亚格局了。
  唯一令大清欣慰的是,英国也不会与实力过高或发展潜力过高的国家结盟。原因亦很简单:害怕养虎为患。如果日后这个国家构成的威胁比俄国更大,那岂非得不偿失?
  大清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有五千年辉煌的文明传统,雄据东亚,远眺太平洋,无疑具备了成为大国的基本条件。
  反观日本,国土狭小,人口有限,历史上基本是作为一个另类,徘徊在中国建构的朝贡体系的边缘。无疑不具备成为大国的基本条件。
  从这一点上讲,英国无疑更信赖日本,而不得不提防大清。

  但国际关系中的大与小是个变数。英国本土比日本还小,现在不也是全球霸主吗?女王治下的土地与人口,不是比俄罗斯还大还多吗?
  这又注定了英国对日本也不会完全放心。
  当硬权力变成X时,软权力就将取得决定权。
  举凡一国的教育水平,政治体制,国民素质、精英团体、文化背景……无不起着或制约或推动的作用。当日的大清国,与日本比硬权力,尚能靠数量优势略占上风。若是比较权力,那就只有瞠乎其后不知千万里了。
  光绪十三年(1887年),从欧洲考察归来的商农相谷干城在给天皇的奏章中,大谈了他的一番国际战略观。对中国人而言,其读后感,用震惊是太太苍白了。
  他说什么呢?
  他说:“废绝过去之政策原则,摈却倚赖之心,修我内政,整我军旅,以策国家之安全;外树信义,正威严而勿玷辱国光;内振民心,立共守之志,以待欧洲变乱。欧洲之变乱实迟早所不免,虽则其事与我国并无直接干系,但不能不受其影响,因如此一件大事,势必动摇东洋各国,故就欧洲而论,我国虽不至卷入旋涡,然而方此之时,我国却大可一跃而为东方之盟主。”

  “倘于此时我国拥有坚强之战舰二十艘,精兵十万人,当可争衡东洋,示西方列国以一坚强阵容。于其时,英俄间如有战争,俄国可联我以制英,英国亦可与我结盟而败俄。倘中法间发生战事,我国与其关系亦如上述。……所以,我国显然可以乘此机会,取得东方举足轻重之地位,从而使列国不得不对我敬畏。我国可以同样方法与欧洲各国并立。”

  类似的分析,在大清国也不是没用。中法战争期间李风苞的预言,就是一例。此外丁日昌在1879年夏也提出过,大清于“英法德中宜联络一国,与之独亲独厚,使缓急可为我用”。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发展特殊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很遗憾,大清国的软权力体系根本不具备识别真知灼见与江湖骗子的能力,更不具备与日本展开长程竞争的能力。由于制度的沉闷,国关战略的贫血,天才的构想最终淹没在庸才的碌碌中。而日本则否。

  日本不仅有天才,更有思想,有制度——教育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所有这一切,有名的英雄与无名的英雄,共同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动声色的将天才的构想化为现实。这是日本人的可敬与可佩。化为现实的目的在称霸东亚,在弱肉强食,在惟我独尊,这是日本的可怕与可恶。
  此消彼长之间,大势去矣。
  大清国的抱残守缺与日本的自强不息,改变了英国的选择,也改变了历史。
  为了对付俄国的威胁,英国不惜先默许日本打倒大清。就这样,日本一举颠覆了东北亚的地缘平衡,而英国肯定不会想到,在即将到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俄国都是盟友。更讽刺的是,最终将大英帝国远东殖民地基业连根拔起者,不是纳粹德国,不是俄国,也不是中国,而恰恰正是它自己一手扶植的日本帝国!
  日期:2012-02-18 20:54:20

  均势的崩溃
  当二十世纪的第一道曙光照亮英伦三岛时,大不列颠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俄国的扩张,法国的战败,德国的统一,大清的塌陷,日本的崛起,美国的富强,共同吹响了新的地缘断裂号角。而大英帝国的地缘信心,也就在这号角中,一扫无余。
  或许数字更能说明问题。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18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同样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产量总和,是德国的八倍。到1850年,这个数字更将达到德国产量的十倍。
  可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到战争爆发的1914年,德国的煤产量达到了二亿七千七百万吨,已经非常接近英国的二亿九千二百万吨。至于该年德国的钢产量则达到了一千七百六十万吨,超过了英法俄三国的产量总和。
  随着信心的丧失,大英帝国的官员和民众们越来越担心自己会被彻底孤立。所谓彻底孤立,即指俄、德、法、奥四个欧洲大陆强国最终达成一致,共同构建某一国主导下的新均势,将经济发展上已经相对滞后的英国排挤在角落里。

  这种担忧使英国害怕它会既失去法国,又失去德国,从而导致英国的外交日趋杂乱无章。
  今天回看历史,帝国时贤显然错估了形势的发展,他们并没有正确的预见到,真正威胁到大英帝国根基的并非所谓的欧洲联盟,而是即将爆发的自杀性欧洲联盟战争。
  更大的恐慌则来源于威廉二世主政的德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