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示录》
第7节

作者: 蒙城漆园守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事实上,英国女旅行家伊莎贝拉?巴多在亲身游历日本内陆后,写下了如是一番话:“只有优质的道路才是当今日本最需要的。政府与其从英国购买铁甲舰,进口西洋高价的奢侈品,在不知不觉中使国家疲惫,莫如兴修对国内物资运输有重要作用的道路,通过这些可以带来实际利益的支出,使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最好不过的。”
  而这正是明治天皇与他的臣民们所要完成的事业。
  日期:2012-02-16 15:23:50
  日本人说到做到。

  小小日本在1893年就已经有了二千零三十九英里铁路!到1903年更将增加到四千四百九十四英里。
  更重要的是,器物的变革的背后,隐藏的是制度的转变。1886年,日本明治维新。1872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效法西洋列强的新学制,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西式教育制度,力图向世界接轨。虽然国家草创,物力维艰,但日本政府仍在十年内努力将国家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七用于教育。如果你到当时的日本乡村去旅行的话,你就会发现,当地最漂亮的建筑绝非村政府,更非官僚私宅或巨商别墅,而是小学校!

  当此风潮之下,老的精英纷纷出国,开拓眼界,新的精英更是削尖脑袋努力汇通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日本人借助外国顾问的帮助,迅速建立了包括海军大学在内的一大批现代军事教育机构。从而在人才的竞争中占得上风。
  明治五年,日本就开始推行国民兵役义务法。至甲午战前,日本已形成较完善的,现役、预备役、后备役三级配置。常备兵力为七个野战师团(七万五千人),后备兵员十六万。更重要的变革发生在1878年,这一年,在德国顾问雅可布?麦凯尔的指导下,日本组建了自己的参谋本部,在现代军事制度转型上跨出了划时代的一步。
  军事如此,政治上亦然。
  1885年,日本实行了内阁制。
  1889年2月11日,日本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
  第二年,日本人正式启动了自己机的国会:大日本帝国议会。

  李鸿章看得真切,“大抵一官办一事,大官少,小官多,最为得法。”而中国呢?“一部二十四史,自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更不复见此等制度……至于今日,高资华选大半养望待迁之官,尤有甚于荀公曾颜清臣之所议,如此事何由治?”
  而日本人早不满足于形式的改变。
  正是这一年召开的第一届帝国议会上,山县有朋大谈了他的“主权线”与“利益线”理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是守卫主权线;第二,是保护利益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也。何谓‘利益线’?即于我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山县坦言,在今天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仅仅防守主权线是不能维护国家独立的,一定要同时保卫利益线。否则,日本就不可指望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之国家。

  为此,日本要随时准备与任何列强拼抢朝鲜。所以,陆军要扩充,海军也要扩充!
  这就验证了一句老话:大部分战争的胜负,早在开战前就已经被确定了。
  但是,当我们将视野再放宽,超越单纯的中日比较,就会发现,在这个时期,真正取得伟大业绩的国家不是日本,而是德意志与美利坚,正是这两个国家,拉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伴随着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陆权国家的潜力进一步得到开发,世界权力对比终于开始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日期:2012-02-16 18:10:07
  自信的丧失

  现在让我们再转回到大英帝国的视角上来看世界。
  事实上,均势战略有其严重的内在缺陷。因为多元体系中的每一个国家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当霸权挑战者出现时,大多数国家宁肯采取一种“隔岸观火”的战略,只要自己的利益与安全不直接受到威胁,就尽量不卷入和挑战者的冲突中,以免为他人做嫁衣。但是,当所有国家都这样想时,问题就严重了。挑战者将以分化瓦解的战略,将对手逐个击破。

  这就要求均势的主导国:
  (1)必须时刻警惕的关注国际力量消长,及时判读出新的地缘断裂带的产生,发现短期内的最大挑战者,与长程的潜在威胁者。
  (2)综合运用外交、金融、军事手段,组建联盟,或遏制,或开战,维系现有体系的力量平衡。
  这就要求当国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内政治理经验,更要有大战略的国际眼光,从而最佳的维持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
  但悲哀的是,拿破仑战争后的大英帝国恰恰在国际战略棋局中,屡屡出错。

  首先,英国过于拘泥于历史经验,夸大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缘威胁,却忽略了法国的光荣早已成为历史,未来的强国在中欧。
  其次,大众传媒的发展超过了国民素质的提升,以致英国的对外战略越来越受制于不理性的舆论。受自由主义的不良影响,意识形态因素在国际关系判读中占到了不合适的比例,结果,英国过于夸大了俄国在殖民地上的威胁,且忽略了关键的一点:由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俄国根本不具备成为主导性大国的国内基础。
  受上述误判的影响,大英帝国主导的均势在欧洲与海外同时产生危机。
  日期:2012-02-16 22:09:39
  首先看欧洲。

  面对德意志的即将统一,英国的反应出人意料的迟钝。一方面,维多利亚女皇始终抱有亲德情绪;另一方面,首相帕默斯顿始终坚信,如果德国能统一,只能称为奇迹。真正的威胁是法国,所以当英国与俄国发生海外冲突时,英国非常倾向于同法国采取联合行动,但是一旦牵涉到中欧与南欧问题,英国就会闪电般的由联合法国转向制压法国。英国显然没有料到,一个即将统一的德意志,才是真正的霸权挑战者。

  不仅帕默斯顿,拿破仑三世同样不相信德意志能够统一,他嘲讽对方是永远无法聚拢的一盘散沙,却从未想过那是黎塞留、太阳王、老拿破仑苦心经营的结果。更糟糕的是,拿破仑三世完全错估了国际形势,他只看到维也纳体系制约法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该条约也有保护法国的一面。事实上,维也纳体系制约的是霸权,保护的是法国的大国地位。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缓慢,法国根本不具备成为霸主的根基,海陆两线作战的威胁也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法国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支持英国巩固现有均势,从而从中获利。

  但遗憾的是,拿破仑三世恰恰选择了搅局。他天才的破坏了维也纳体系,却只是为德意志松绑。他咄咄逼人的大陆政策,只能使他和大英帝国渐行渐远。
  正是英、法的离心运动,普、奥才得以顺利占领荷尔斯坦因与石勒苏益格。又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愚蠢,普鲁士才得以相继取得普奥、普法两场战争的胜利。
  就这样,德意志统一了,一盘散沙的德意志统一了,在铁路而非海权,保守主义而非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统一了。这个巨强,不仅在军事上打败了法兰西,更紧接着在战后于经济领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日期:2012-02-18 09:13:42
  至此,大英帝国维系下的欧洲均势第一次产生根本动摇的危险,而大英帝国本身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自信。殖民地正在渐渐成为一种战略的负担,而不再像是一种财富。经济发展的相对缓慢,日趋引发大众的不满。在这种环境下,大英帝国的官员和民众们的信心不由大大动摇。外界的风吹草动,越来越易于引发岛内的神经过敏,而越来越缺乏一个主导性大国“不动如山”的气度。于是,欧洲的问题没有解决,海外又产生新的灾难。

  远东危机
  如前所述,英国过于扩大了俄国扩张的威胁。而俾斯麦则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