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示录》
第6节

作者: 蒙城漆园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知道,直到拿破仑战争为止。一次会战的范围还是超不出指挥官的望远镜范围。这就是拿破仑能靠一匹大白马,一只望远镜,一群小幕僚,几个传令兵,纵横四海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国族精神在欧洲的日益觉醒,王朝战争渐渐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新式民族战争开始登场。兵员越来越多,战场越来越大,后勤供应、人事协调、作战指挥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天才战争与英雄会战,就免不了手脚大乱了。1806年的耶拿会战可谓一个绝唱。

  这次会战,法普两国为争中欧霸权,悉举国之众,一争雌雄。单从法军角度看,举凡十八万人的打击力量,五十公里的战线推进,八个集群的互相配合,连续九天每日四十公里的徒步强行军,再加上敌情信息的搜集判断,行军路线的安排,补给站的设立,与沿途邦国的外交活动……这又岂是一个人的头脑所能容下?可拿破仑居然做到了。

  结果,1806年的10月14日,拿破仑一天之内,连续击溃普军三个主力集群,一战而定中欧。确实不愧军事天才的称号。
  但天才也有天才的极限。到创记录的莱比锡大会战(1818年10月16日到19日),十几个国家的五十万大军,挤在一个战场上,连打四天。终于天才横溢如拿破仑大皇帝者,也难以驾驭了。
  相反,作为耶拿会战失败者的普鲁士,却痛定思痛,在一群另一个层面上的天才们的沉思与引导下,开始转向另一条发展道路。
  熟悉军事史的朋友当然已经猜出,这里的“天才”指的是谁。是沙恩霍斯特,是格奈泽瑙,是克劳塞维茨。
  那又为什么说,他们是另一个层面上天才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创造的,是跳出拿破仑式战争的打法,转而寻求一种新体系:即通过一套制度,将无数个一般人的智慧集中放大,形成一个无形的拿破仑。这样,没有“超级天才”的国家也能打出“超级天才”的水平。一旦出现了“超级天才”,这套制度又必须不排斥这位天才,从而使之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

  这一尝试不打紧。风轻云淡之际,这帮“小革命派”掀翻的是三千年的天才战争与英雄会战。传统战争的艺术性,在他们这里得到了继承,而长期被忽略的科学性,则在他们手中异彩奇射。整整一代精英的努力,最终留下的便是今天举世师法的参谋本部制度。
  所有这些战略进步的集大成者就是普鲁士的毛奇将军。此公对铁路的战略性关注,早于德意志拥有第一条铁路。毛奇不仅意识到铁路使军队的战略展开速度六倍于拿破仑战争时代,更意识到所有新技术的关联性及内在缺陷。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铁路、电报与参谋本部有机结合,组合出全新战争指导体系的将军。
  日期:2012-02-12 18:43:19
  正是有了毛奇的努力,铁路、电报所施放出的巨大能量,才能被纳入一个有序的体系;现代的兵役、动员制度,也才能得到一个科学的指导。与之相伴生的,还有国民教育体系与全国性预备兵役制的确立。前者提供海量既受过现代教育又拥有无上爱国情操的兵员;后者则使国家可以在和平时期避免过高的养兵开支,战时又能迅速集结起大批受过良好军事训练的军人。这正应了传统中国“寓兵于民”的美意,而更发挥出空前强大的力量。

  在这个基础上,德国人潜心研究各国的铁路系统,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大建铁路网。
  “1864年1月19日至24日,普军依靠铁路将一个步兵师(15,500人、4,583匹马、377辆车)从明登运到哈堡,总共使用了42列火车,平均每天7列,行程175英里。”(参见前引《战争与后勤》)到1866年的普奥战争期间,普军在二十一天之内,展开了197,000人、55,000匹马和5,300部各种车辆。虽然仍有种种时代缺陷造成的不足,但在当时已经足称奇迹。

  如此一路走来,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猛一看,交战双方力量大体相当,各有优劣。实际上,在两国战争指导层的脑海中,构划的却是两幅完全不同的战争景象。结果,仅仅七个星期,参谋本部战胜了小拿破仑;铁路、电报击垮了法兰西。(注:普法战争期间,普军利用六条主干线、三条附加线,在十八天内,将南德意志诸邦的十个军,四十二点六万人,送到前线。)

  这里,电报加铁路,好似鲲鹏的双翼,而参谋本部就是心脏与大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说陆权文明与海权文明都可从中获利,但你终究无法把铁路修到海上去,不然那就不叫铁路了。这样一来,陆权文明的收益就压倒了海权文明,而且空间越大的陆权国家,所能施放的能量也越大。如此你有火轮船,日行千里;我有火轮车,也日行千里。你要由海上陆,我却能以逸待劳。这就有了自强的基础,自强的同时求富,富有余力,我可就要由陆向海了。

  所以当一个外国记者问俾斯麦,若大英帝国以其超强的海上力量,在德国海岸作两栖打击,德国如何措置时。俾斯麦才会说:让当地丨警丨察,把他们统统抓起来。
  如果说,无敌舰队的覆灭,将海权兴起的神秘,像历史的耳语般,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那么普法战争的结束,同样将另一个神秘,从一个大洲传向另一个大洲。那就是:
  沉寂已久的陆权文明,终于又要复兴了!
  日期:2012-02-14 16:37:59
  历史的机遇
  历史就这样将攥取新兴霸权,瓦解大英帝国主导的均势体系的机遇,公平的送到五个大陆国家的手中,这五个国家分别是:沙皇俄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大清王朝、德意志帝国、美利坚合众国。
  在沙皇俄国,敏锐把握住时代脉搏的战略家是其财政大臣维特。在他的主持下,俄国不仅在欧洲大建铁路,还于1892年开工修筑了横跨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不仅使俄国的战略纵深空前加大,更改变下一个百年的全球地缘平衡。但遗憾的是,战略全局的决定权来自沙皇,而沙皇始终没有弄清究竟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结果,俄国的国力军力虽然得到提升,但过度的扩张,使之因为殖民地问题而陷入与英国的直接冲突中,其后果我们将在下文分析。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领导人拿破仑三世也算是个了不起的战略家,但遗憾的是,他的战略才华主要在于内政建设与军备开发。其对国际战略的理解多数是错误的,至于作战层面的军事战略,则近乎门外汉。不幸的是,这位小拿破仑,整天幻想着老拿破仑的军事征服,却忽略了两点:一,时代已经变迁;二,其人无此才智。结果就是普法战争的悲惨结局,法国的自强大业也为之大受影响。

  至于大清王朝,虽然李鸿章早在同治十三年,就曾写信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恭亲王弈訢,建议修筑铁路。可惜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直至甲午战争前,一共才修筑了约400多公里铁路。
  而大清国的地缘大敌俄国与日本则否。
  俄国的情况前面业已提及。这里重点检讨日本的作为。
  日期:2012-02-16 15:14:24
  此消彼长
  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就看到了改良交通的重大意义。

  明治十一年(1878年),天皇巡游北陆。虽然行进路线尽可能的避开险地,而且在很多地方专门开辟了巡幸道,但“即使新开的路也是羊肠山路,在陡峭险峻之地到处都架有栈桥,悬崖如屏风耸立,险不敢睹。七、八个町不通乘舆,天皇不得不下来步行,骑马的随从也下马尾随而行。天皇健步在前,将随从落在后面。”(参见《日本经济史》)

  这一路的巡视,给明治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内陆交通之差早已出名,但此番亲身体验,无疑更有助于明治对维新大业的理解。
  毫无疑问,作为岛国的日本,应该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但拥抱海洋的前提,恰恰是陆地上的革新。如果不能改变内陆的原始面貌,仅靠一连串沿海城市的发展,到头来只能是肥皂泡式的发展。同时随着沿海与内地生活水平的不断拉大,不满情绪会滋长,国家也会面临内乱的危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