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示录》
第5节作者:
蒙城漆园守 相形之下,大清国受长期的海禁与和平的影响。所谓的水师只相当于近海乃至内河的缉私船。面对英夷的“奔黥巨舰”,自然只有惊叹“船坚炮利”的份,甚至猜测英夷军舰上的巨炮到底有多少头牛在拖拽。至于清军的海防重炮,在英军看来,“那更像烟花而不是大炮”。加之炮位是固定的,无法转换射界。所以当1834年英军进犯虎门炮台时,“路易莎”号船长查尔斯?义律才敢搬把椅子坐到甲板上,一边享受着南中国的暖阳,一边轻松的观看,大清的炮台如何一座接一座的灰飞烟灭。整个战斗期间,居然清军顺流放出的“火筏”,才是英军相对最大的麻烦!这哪里还算战争。
日期:2012-02-11 19:35:34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情况又有不同,是时英法两国均已开始广泛采用“蒸汽-风帆”双动力配置。而两个影响更加深远的事件也就在这次战争期间相继发生。
1858年,也就是大清国的咸丰八年,《天津条约》草签之年。法国海军鉴于英国海军也已开始普遍装备空心弹,遂在其新战舰“光荣”号上装备了110到120毫米不等的防护装甲,该舰遂成为世界上的第一艘铁甲战舰。虽然英法两国此前刚联手在克里米亚教训了俄罗斯,此刻又联手割取大清国这块肥肉。但全球利益的潜在冲突,注定了皇家海军不会默然置之。结果就是1859年,英国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使用铁质舰体的铁甲舰“勇士”号。该舰的排水量达到了惊人的9358吨(要知道,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也不过3556吨。);采用“蒸汽-风帆”双动力配置;装有10门100磅火炮,4门70磅炮,26门68磅炮,并在457毫米的柚木衬底上加装了114毫米的熟铁装甲。
这种新思维迅猛的冲击着欧美各国海军。如果说最初的冲击只是思维性的,“木舰”派的反对之声还屡有回潮。那么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时,已没有人再置疑铁甲舰的作用。因为实战业已证明,在铁甲舰面前,一切木制战船都是不堪一击的。
从此,西洋列强的海洋军备竞赛,开始进入一片全新的海域。在这片海域里,王者只属于下列三者的最佳组合:尽可能厚的精甲,尽可能大的利炮,尽可能强的动力。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讲,也只有在这片海域里,你才能领略到真正意义上的“坚船”与“利炮”。也就无怪乎今世史家要将这个时代形象的称为:铁甲时代。
这意味着什么呢?
从财政上讲,这意味着维系一支舰队的成本空前提高。
从战略上讲,英国的地缘安全系数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在风帆战舰时代,集结一支入侵舰队的速度慢得惊人,所以英国海军有充分的安全预警时间。又由于动力上的缺陷,所以入侵军在横跨英吉利海峡时,作战的季节性非常强,难以出奇制胜。但是,蒸汽动力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海战与运输的时空概念。这就意味着,英国必须:
一,加大保护低地国家海岸线的力度,也就要加大介入欧洲事务的力度;
二,要比以往更持续更努力的维系海上优势,这就使之身不由己的卷入大国间的海洋军备竞赛,加大了财政负担。
但是,最大的威胁尚不在此,而在于蒸汽力的另一种形式的运用,那就是铁路与火车的产生,及其战略性运用。
日期:2012-02-12 10:44:05
陆权的复兴
西元1803年,大清嘉庆八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蒸汽机车,但这台机车是否运行过,则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西元1825年,大清道光五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设计的“旅行”号通车,与之相伴的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斯托克顿至达林顿铁路。该机车载重53.7吨,时速15英里(合24公里)。乔治?斯蒂芬森也因之被公认为“蒸汽机车之父”。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件大事,也可以说是自“轮”与“车”发明以来,人类陆路交通手段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表明,新动力与新能源不仅可以服务于海权,更可服务于陆权。虽然最初的火车速度还不及快马,但“新生事物,其态多丑”。关键是要看到谁更有发展潜力。只数十年后,马力便退化成了换算单位,而火车与铁路,却正来日方长。
机车所至,不仅极大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最关键的,它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加快了统一市场的形成,随之而来的,便是滚滚财源。
很快,铁路又被用于战争。
1846年,俄国人依靠铁路,在两天内把一个14,500人的军,连同其马匹和车辆,从赫拉狄希输送到了二百英里外的克拉科夫。“四年之后,奥地利人仿而效之,将75,000人从匈牙利和维也纳输送到波希米亚,迫使普鲁士人在阿尔木兹投降。这大概是铁路在国际实力政治中第一次起了重要的作用。”(参见马丁?万?克列威尔德《战争与后勤》)
在1859年意大利战争中,法军用铁路,于三个月内(4月16日至7月15日)向前线输送了604,381名士兵和129,227匹马。其中十二万人只用十一天便到达战场,以往则要两个月。这在老一辈眼中,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随后爆发的美国内战则进一步证明了铁路的巨大价值。没有铁路,军队就无法在战场上长期作战。正如迈克尔?霍华德所说的那样:
“快速运转是铁路向军事提供的一个有利条件。同样重要的是,它给了战地军队长驻的力量。不再需要为一场战役预先在战场附近设立供应军需的仓库;如今,全国的经济实力可以转为军用,持续不断地提供军需。其次,军队到达战场时,精力充沛,体态良好;军队中大部分人能否既从平民生活中保持体力,又经艰苦的行军跋涉后还能勇猛地投入战斗,不是一项不重要的考虑。第三,军队可以保持良好条件:伤病员可方便转送到基地医院,并补充上新的力量;如果战役延长,军队可以调换。”(参见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但是,真正看清了铁路的战略本质,并炉火纯青的加以运用的,却不是法兰西,而是德意志。
日期:2012-02-12 10:46:33
早在德国统一前,还是那位李斯特,就精辟的指出,从地缘战略上看,德国地处中欧,夹在俄、法、奥三强之间,地势平坦,守无可守,尤其害怕多线作战。这是一种糟糕的战略位置,更糟糕的是,法国与奥匈帝国的均势战略高手们,无不将德意志作为霸权战争的战场,如此既推迟了德意志的统一,又严重削弱了中欧潜在的大国,真是一举两得。但是,铁路的出现注定改变德意志的历史。
在19世纪30年代 ,受美国启发的李斯特指出,在经济上,铁路与关税同盟足以唤醒德意志沉睡已久的经济潜力,并推进统一大业。在军事上,铁路彻底改变了传统陆战的时空概念,只要德国拥有周密设计的健全的铁路网和强大的统一政权,就可以复活约米尼的内线战略,从而实现兵力的迅速集中,最终逐个击破强敌。如此,数量因速度而改变, 力量因集中而增加。战时一个师可抵十个师,平时的驻军数目也可极大的减低,省下的钱正好改良质量。
但是,仅仅硬权力发展是不够的,软权力也要改变。首先,人员与物资的远程移动,必然引发一个问题:讯息的传递如何跟上火车飞转的车轮。还好,一场通讯革命恰在此时发生。
西元1808年,大清嘉庆十三年,德国解剖学家佐默林在发明电池之后,又发明了最早的电报设备。英国人罗纳尔兹对之进行了改良,并于1823年,大清道光三年向英国海军部进行了游说,可惜未被采纳。直到铁路系统的飞速发展,远远超越了老式通讯系统后,第一台实用性电报机才由库克和惠特斯通教授联合研制成功。时间是1838年,大清道光十八年。美国人莫尔斯则发明了简便易行的莫尔斯电码,并在1844年,大清道光二十四年安装了第一台商用电报机。从此,虽万里之遥,呼吸可通,如在户庭,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其次,大量人员与物资的快速远程集中,必然引发一个空前复杂的管理问题。这就要看德国人的聪明才智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