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7节作者:
邱豹 日期:2010-03-10 12:21:48
对,房价和储蓄能力挂钩,而不是和工资挂钩,就以现在而论,同一城市中,月入两万的人,和月入一万的人,购房能力相差一倍吗?不,至少两三倍!
不计算个体差异,假设租房、吃饭、交通等维持生活的费用为五千,则月入一万的兄弟,只能存五千用于买房,月入两万的兄弟,就能存一万五用于买房,则两者的购房能力,不是1:2,而是1:3
如果两个人都比较大手大脚,每月花8000,那差距就更大了,一万的兄弟,只能剩2000,两万的兄弟,还能剩下12000,两者购房能力的差距,扩大到1:6!!!
相信有人看懂了,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豹哥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吧!
日期:2010-03-10 13:58:59
话说当年我老爸啊,“贵”(揶揄的一笑)为号称《垄断企业》、当时《政企不分》、现在也《牛皮哄哄》的单位的副处长、副经理,也没得一间房子,和现在的年轻朋友们一样,居住在集体宿舍,实际居住条件还要更差。
没上大学以前做技术员,和普通工人一样,两人住一间集体宿舍,面积比现在的大学生宿舍狭窄多了。上大学回来有了职务,就住单间的集体宿舍——实际上有单间集体宿舍就很不错了,很多家庭就在这样的房间里生儿育女,我还知道有两家合住一间集体宿舍的。。。。
既然我爸有间单独的宿舍,似乎也可以用于结婚呐?关键是他的宿舍在厂里,和我妈上班的市中心,隔着一条长江!
80年,大多数地级市的市内交通极度不发达,十多公里、一道长江,在人们观念中简直就是两座城市的距离了,没有长江大桥,还得坐渡船过江!
那宿舍,同在这个厂的双职工可以用来结婚,他就不行,我妈不可能每天跑上十几公里路坐渡船去上班。
听到妈妈单位要搞福利房的消息,老爸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平时可以住在厂里宿舍,周末回市内自己家团聚,这比妈妈住爷爷家、周末女婿上门,面子上要过得去些嘛!不会被别人笑话是上门女婿嘛!
话说我妈妈那个事业单位,本来不是什么有权有钱的部门,怎么会想到搞福利房,而且紧紧追随着市委的脚步呢?
原来79年建国三十周年,上级拨款搞了个国庆献礼工程,这个献礼工程的业主,就是我妈他们单位。
文丨革丨刚刚结束,政治上需要装点出几分升平气象,上级对这个献礼工程相当重视,要钱给钱要物给物,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工程监理啊、预算决算之类的程序,献礼工程做完,还剩下了不少钢筋水泥砖头木料,账面上的钱也余下不少。
这个事业单位一直是个清水衙门,住房条件在同类单位中也比较差,只有一栋筒子楼。
或许有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筒子楼,就是每层楼上去有一条长长的走道,走道一侧或者两侧像学校宿舍那样,排着一号房二号房一直到十几、几十号房,每户没有独立卫生间、厨房,每层有一处或者两处厨卫,整个楼层少则七八户、多则几十户公用。
那个条件才叫差,绝对比广深的城中村、北京的唐家岭还差。楼道里堆满了蜂窝煤,厨房小啊,又得公用,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一蜂窝煤炉子,还有人捡的柴火,把楼道堆满了,一到饭点,家家户户生火做饭,煤烟就充满了整个楼道。。。公用厨房、卫生间,是宝贵的“资源”,为了抢占资源,吵架、打架,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一家人在一起都有个磕磕碰碰呢,何况这么多户人家公用厨卫,生活习惯不同、人的性格不同呢?每栋筒子楼中乱七八糟的故事,都可以拍一部长篇电视剧,绝对比韩剧好看。
我为什么这么清楚筒子楼的故事?不是我妈讲的,她没经历过,是我三姨,她当年重点大学毕业分到某省设计院,结婚、生孩子,这样的筒子楼住了九年,还和邻居打了一架!
唉~连我那娇小玲珑的三姨,都和人打架了,筒子楼生活空间逼狭给人带来的扭曲,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妈那事业单位,就只有一栋筒子楼,三个、或者四个职工挤在一间三十平米的房子里,结婚多年的老职工,孩子都十多岁了才有个单间,人人做梦都想要房子。
那阵地皮还不缺,但缺钱,想修福利房也没门路啊!
正好,偌大一个献礼工程,剩下的边角废料就足够修一栋福利房了!在广大干部职工强烈要求下,在市委领导的带头示范下,在自己儿女也要结婚生孩子住房子的压力下,单位领导终于痛下决心:这些工程材料、还有账面上剩的一些钱,不上交了,用来建福利房!
哦耶!
日期:2010-03-10 15:31:25
前面说过了,房价不能和工资直接比,得和储蓄余额比。(以下都指我所处地级市双职工家庭夫妻两人带一个孩子)
1995年,每人月薪500,夫妻俩1000,房价500,一个月工资买2平方
2010年,每人月薪3000,夫妻俩6000,房价5000,一个月工资买1.2平方
看起来,买房变得困难了,房价收入比大幅上涨。
然而,但是,but,不能这么算。
1995年,我们这个地级市职工家庭月支出得700块,则每月能存下300,房价500,只能买0.6个平方
2010年,我所处的地级市,夫妻月支出2500,是95年的3.5倍,生活水平绝对比95年好(95年猪肉6块,现在11块,没涨到两倍;公交车95年五.角,现在一元,刚两倍;米价95年1元,现在2元。。。其他都相差不多吧)
生活提高的基础上,每月还能存下3500元,房价5000,能买0.7个平方
也就是说,这个家庭的“房价-储蓄能力比”(我发明的经济学名词,转载请交专利费),降低了!买房变得更容易!
日期:2010-03-10 15:44:30
继续讲爸妈房子的故事。
得益于献礼工程的边角废料和结余资金,妈妈单位的福利房破土动工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单位要建设福利房,要么有权、要么有钱,要么运气好赶上了,我妈单位的职工就是典型的运气好,走了狗屎运。
其他很多无权无钱无运气的单位,一直拖到十多年之后才开建福利房,甚至有好些企业,直到破产解体,都没有过福利房,职工一直住在筒子楼,最后下岗、退休,破房子都没动过,只好等旧房改造、拆迁安置的东风了。。。。。
妈妈单位的福利房是六层楼房,两个单元,每单元每层大门相对两户,就有2×2×6=24套房子可供分配,每套面积在60—80平米之间。
可这个单位当时就有了上百号职工,之前只有一栋筒子楼。谁不想住单元房,谁喜欢筒子楼呀?人人都盯着这福利房,又一次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那阵子,什么建筑质量、什么采光通风、什么布局装修,根本没人关心,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自己能不能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在这栋福利房中得到一套房子?
这时候,分配方案下来了,却给兴致勃勃等着分房子的爸妈致命一击,恍如睛天霹雳。
日期:2010-03-10 16:10:37
福利房分配打分,有几个项目,主要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