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8节作者:
邱豹 工龄:我妈工龄不长,但也绝对不短,这条并不屈居下风。肯定有人问:你妈妈三十不到,有多长工龄?呵呵,也许您不知道,按国家政策,知识青年下乡开始就算工龄,我妈妈爸爸都是十四五岁下乡,后来读工农兵大学生,都是连续算工龄的,到二十七八就有了十几年的工龄了!——不过也别羡慕,城市里十多岁的小姑娘,现在都在妈妈爸爸怀抱里撒娇,他们那阵却要到农村这样一个相对条件差、极端不熟悉的环境里去生存,吃的苦可不少啊!
职务:科级,能排在前列
职称:助理工程师(八十年代中升为工程师)
学历:大学
全是加分项目啊,分房子简直板上钉钉了!
可方案却把她排除在外了。
那个时代,有个专有名词叫“双职工”,广义是指夫妻俩都上班,狭义则指夫妻俩在同一个单位或者同系统上班。妈妈那个单位,就有相当多的夫妻档、父子兵、兄弟连,这也是老国企、老事业单位、老机关的常态。
显然,一个单位更应该优先解决双职工的住房问题,你想想,夫妻俩都在这个单位,当然就只能指望它解决住房;如果夫妻之一在其他单位,则那个单位也承担着一半责任嘛!
对领导而言,给双职工分一套房子,就算解决了两个职工的住房问题;给单职工分,就只解决了一个。。。。
所以福利房分配的计划,就是优先照顾双职工,我妈这样的就排到了后面。
话说当年争夺福利房之激烈,那个单位的干部职工,全都成了乌眼鸡,打架、骂人的是小意思了,还有女职工为了分房子,设计勾引头头。。。。总之,福利房的特点就是不按市场规律配置,而是按权力的意志来分配,那么为了得到福利房,人们必然向权力献媚。
不过,借福利房的东风,妈妈也不是一无所获。
双职工们住进了福利房,筒子楼就腾出了好几间,而住房问题依然紧张,前面说过,这筒子楼里,五六个单身汉挤一间的有,两家人共计夫妻四个、小孩三个挤一间的有,不是双职工、分不到单元房的家庭就盯上了筒子楼,激烈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那栋单元房。
日期:2010-03-10 16:53:11
话说当年区区一个筒子楼,争夺之激烈不亚于世界大战啊,除了那二十四个住单元房的幸运儿之外,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为了能在筒子楼里分一个单间,不再和别人挤集体宿舍。
我妈一见这阵势就打了退堂鼓,从小虽然不算娇生惯养,也没吃太多的苦,59年自然灾害我爸爸家饿肚子、拿青砖大瓦房换红薯的时候,我妈妈这边每月还能吃个肉罐头,那叫特供,行政十三级以上才有的,不过也是指个人而非家庭,外公有,外婆、舅舅们就没有。外公每天去食堂能得到半斤牛奶、一个煮鸡蛋、几个包子馒头,拿回家给妻儿老小贴补一点,我妈那阵还小,就记得个牛奶特香
另外一层,五个孩子,外婆先生了两个舅舅,后有了三个丫头,丫头们的饭量都小,舅舅们饭量大、饿得慌,我妈、姨妈的粮食定量吃不完,还总补给舅舅呢!到66年,粮食相对没那么紧张,肉也多了些,妈她们三姐妹害怕长胖了,还喝醋减肥。。。。
上山下乡算是最大的考验,不过总是比别人得到更多的照顾,这也无需否认。有个别女知青为了回城指标,而向大队书记什么的出卖肉体,我妈她们却从来没人招惹,大学指标到手,就离开了农村
妈从来都是一帆风顺,根本没见过争夺房子的架势:
有位五十多的阿姨,单职工,儿子在另外厂里上班,娶了媳妇,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还在住集体宿舍,阿姨就想分个单间和儿子住一块,她也没什么本事,就见了任何同事都大倒苦水,跟祥林嫂似的,在局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一说就是两三个钟头——这是软磨的
有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和媳妇两地分居好多年了,他媳妇发了狠话,再不弄个单间就给他带绿帽子。这兄弟也没什么好办法,一下班就到局长家里坐着,“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请求组织帮助解决”,局长家都吃晚饭了,他还不走——这是硬泡的
更多人是提着老母鸡、大鲤鱼、烟酒茶糖往局长家里跑,一时间门庭若市,楼道口这拨送礼的刚下来,那拨就上去了,两边还点点头笑笑,心里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咬死
唉~算了吧,妈准备住自己家里了,反正有空房子,何必跟别人抢呢?嘿嘿,那阵我妈善良啊!
哪晓得你不争,偏偏有人要和你争。
日期:2010-03-10 23:40:49
前面说了,我外公那套福利房有空房子可以给爸妈居住,只不过我爸爸就会担着点上门女婿的名声,有点不好听罢了。我妈看筒子楼单间的争夺都如此激烈,就准备放弃,回家住,上门女婿就上门女婿吧,只要自己想开点,实际上外公那房子是当时全市最好的,住着比筒子楼舒服多了、
你不想争,偏偏有人要挑是非。话说妈这个事业单位呢,有一位非常极品的女职工,她男人在文丨革丨初期搞造反派,造反且罢了,还武斗,武斗且罢了,还打死了人命!而且奸污妇女、殴打老人之类的坏事没少干。
文丨革丨十年,也就最开始那段时间最乱,等武斗结束,毛爷爷一句话,知青下乡,当初打了鸡血一样乱蹦乱跳的红卫兵们,全都在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北大荒、大西北、西双版纳“深及灵魂”“脱胎换骨”了,自然市面上就没那么乱了。
所以那个武斗司令,只蹦跶了大半年,就被打回原形,因为欠了血债,还被判了刑,只不过那阵文丨革丨期间,造反派武斗打死人的严重性和现在杀人犯不一样,关了两年就放出来,低头做人。
一到文丨革丨结束,清查“三种人”,这人就又被揪了出来,上次因为***集团庇护判轻了,这次加到十年!就又回了监狱。
等这人回来都到了八十年代末,工作也开除了,老婆也跑了,孩子不认他,一个人做清洁工扫马路为生,这就算是作恶的下场吧!
但人与人的运气就有这么大差别,上面说过为了大学指标闹武斗那两个造反司令,却顺顺当当把大学读了,后来其中之一还成了上市国企的老总。。。。上天本来不公平啊!
武斗司令一走,他媳妇也就是那位女职工,就不安分了,成天抹着厚厚的雪花膏东飘西荡,成了本地著名破鞋,据说,和局长大人也很有些不清不楚的勾当。
她带着儿子,住一个十平方的小间,这次重新分配,她就动了心思,想搞个三十平的大间,而三十平的大间并不多,就五个。
前面说过了,一百多职工加上家属好几百号人,就一筒子楼,搬了24户去单元房,还有大部分的人挤在筒子楼里面,一家一大间都做不到,只能是没结婚的四五个人住大间、两个人住小间,结了婚的按项目打分,分最高的五户住大间,其余住小间。
破鞋女士呢,她的分还不低,带孩子要加分,工龄也有十几年了,虽然没什么文化,靠领导“赏识”也有个不大不小的职务,加上领导设定的评分标准,似乎也像是替她量身定做似的,所以她排在了第六。
但再也上不去了,因为第五就是我妈,那时候大学生是块金光四射的招牌,绝对是加分的重头,加上工龄从知青下乡算起,比那位女职工高了好大一截——比我妈排前面的四个,全是50年、51年参加工作,蜗居了将近三十年的老职工,可想而知当时住房多紧张!
由于我妈平时表现与世无争,到单位工作也不久,据说那时候和别人说话还脸红。。。。破鞋女士呢不敢打四位老职工的主意,就盯上我妈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