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6节作者:
邱豹 公公想梅开二度,可当时十七八岁的姑姑不同意,闹,觉得这么老了还二婚丢人,毕竟是七十年代末啊!结果给他搅黄了,哪晓得公公正应了圣人说的“情深不寿”,也不知道是生活条件太差,还是从阎王爷手里抢下的人命太多,居然就早早的过世了
所以,除了那座解放前购置的私房小四合院,公公这边没有和公房、福利分房沾上边。
我父亲呢,则和这个时代大部分青年一样,经历了知青下乡-招工回城-工农兵大学生的人生路程。据他说,没有任何背景,要招工进厂、要从厂里得到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一则运气好,二则脏活累活苦活抢着干,三则领导赏识,缺一不可。
总之,七十年代末我爸妈差不多同时毕业回来,经人介绍,谈起了恋爱,准备结婚,房子的问题,就摆在了两个年轻人面前。
日期:2010-03-10 00:34:09
睡前更新,继续八我爸妈的房子,我一岁前居住,到现在全无印象的房子。
爸爸从大学回来,仍回原单位,一个现在被诟病甚多的垄断国企,当时政企不分,那个单位一套班子、两套牌子,既是XX公司,又是XX处,他就既是副处长,又是副经理。
妈妈进了事业单位,文化战线,一张报纸一杯茶混上整天,是当时绝大多数这类单位的惯常现象,任你心比天高、才若子建,半年也给你磨平了脾气,只好跟着混下去。
不过,直到结婚前不久,他们都还没有房子。
不可能!有同学说,你外公是部长,你自己说了,当时给妈妈安排个公丨安丨处长、经理什么的都是毛毛雨的事情,弄套房子还不简单吗?
同学啊,我前面说了,建国前三十年,给子女弄大学指标、安排职务,叫“加重担子,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嘛,当然是知识越多、职务越高,越能服好务嘛!
什么罗彩霞,在那时候是没机会和“王佳俊”们争的,不信,你查查毛.远0新多少岁当的辽宁省委书记,林.立.果二十多岁的时候又是什么职务,谢谢!
但替子女要钱、要房子,那就不行了,绝对是不允许的,那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自然灾害时候,连毛爷爷都说不吃红烧肉呢!(当然,是否相信是另外一个问题,嘿嘿,对此俺不作评价)
房子这样显眼、这样万众瞩目的东东,公公无论如何也帮不了妈妈,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解决了。
七十年代末,公公那栋福利房入住,我的舅舅、姨妈们都在外地,要么读书,要么工作,空着好几间,妈妈就一直住在其中一间,如果没有福利房的机会,他们就准备在我公公的房子里结婚、生活了
不仅那时候,就算现在,城市中结婚以后和父母居住,都不稀奇,毕竟房子这玩意,任何时侯都不可能太轻松的获得,无论老公房、私房、后来的福利房,还是现在的商品房。
可我爸爸妈妈他们不好意思啊,说起来两个都是大学生,单位也不错,还要和公公住在一起,脸上过不去,再者,按老观念,我爸不是成了上门女婿?
日期:2010-03-10 01:15:31
那年月,人的思想和现在确实不一样,比如我妈,年轻时候相当漂亮,身材很好,南方,一米六出头,在当时算不错的了,七十年代黑白照片上穿身布拉吉,跟电影明星一个范儿,干部家庭,大学生。
我爸呢,除了大学生一条之外,简直就没什么拿的出手,个子不高,一米六九,看了照片尚算清秀。家庭没有任何存款,父母双亡,还得从工资里扣点,去接济当时不怎么争气、不怎么懂事的小姑、小叔
但我爸妈两个就像前世有缘一样,一介绍就对上了眼,我妈这边没有任何阻力,外公外婆(土话我叫他们爷爷婆婆)觉得小伙子不错就行了,什么家庭呀存款呀,都不计较。你问彩礼?提都没提,据我妈说,老爸这个女婿第一次上门就拎了把挂面
现在你说娶个市长女儿拎把挂面去见老丈人,有人信吗?
呵呵,还真有,更夸张的。我大学同学的——亲哥哥的——高中同学(好复杂啊~~不是显摆哈,不信就当故事看,请勿拍我、请勿乱联想,谢谢,拜托!)若干年前考上京城XX大学,和同班同学谈恋爱、结婚,他的那位新娘子,就是中央X总的女儿!而且据说啊,恋爱过程极度平淡,就是最普通最简单的那种校园恋爱,什么要把女儿推出去搞政治联姻、什么老丈人使坏阻挠、联姻对象白脸小开出现大玩阴谋诡计等等等等电视剧常见狗血剧情,一概没有。
豹哥有个私下揣度啊,大约成功人士的子女,某些别人要费尽一生力气才能争取到东西,他们生下来就有了,所以看得特别淡,特别不计较,不屑去争,也提不起那股子钻天打洞的劲头去争,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心态也使他们失去了争的能力,渐渐会被“贫二代”赶超
毕竟,靠祖、父辈荫庇,总过不了一辈子。
现在的年轻人、贫二代,拿出别人爷爷爬雪山、过草地、打日本的劲头,去拼搏奋斗吧,我相信如果努力到那种程度,你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但你可以做官二代、富二代的爹!
闲话稍叙,言归正传。
老爸不想背个上门女婿的名声,但他的单位暂时还没有建福利房的计划——事实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等他们单位的福利房建设好,我都十岁了!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爸爸的单位不分福利房,妈妈有天下班回家,约了爸爸到老丈人家里吃饭,告诉了他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妈妈所在的事业单位要建福利房了!
日期:2010-03-10 12:12:51
看到有位朋友说八十年代农村万元户上电视,联想到五六十年代积蓄数百元的不易,豹哥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关于房价,如果这样算,就一点也不高,非常合理。
请勿急着拍,看我算。
首先,中国的消费习惯,是有了钱一定要买/修房子的,不信你问问农民工打工挣钱做什么?回答一定是:建房子,建了房子娶媳妇!城市中,有位砖家提出丈母娘是房价的推手,不也证明了这一点吗?
那么,由于这种消费习惯,房价就不再是和工资/居民收入挂钩,成正比关系,而应和居民储蓄余额挂钩,成正比关系!
非常简单的例子,以我所在的地级城市为例,
50年代,双职工月入80元,多子女加赡养老人,至少需花费70元维持基本生活,月存10元,十年存1200,我不知道这个地级市的房价,不过57年有人要买我名医公公在县城多出来的那套青砖瓦房,开价800
90年代中期,双职工家庭月入1000,须花费700元维持基本生活,月存300元,十年存款3.6万,当时房价也就3-5万一套。
到2010年,双职工家庭月入6000很正常,花费2500完全可维持生活,月存3500元,十年存款42万,现在一套三居房子也差不多在40-60万之间。
看到了吧,由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会本能的把大部分储蓄投入房产,那么房价不会和工资发生直接联系,而是和居民的储蓄能力发生联系!
同时随着工资增长、基尼系数下降,人们的储蓄能力远远比工资增长更快,所以房价也就必然比工资本身涨得快!
欧麦糕地,豹哥也算个经济学家了。。。换一个说法,对想买房子的兄弟而言,你不仅要让自己的工资跑赢别人,更要让自己的存款能力跑赢别人!
开源、节流,兼个职,干点私活,有能力的炒炒股、玩玩期货;少吃顿必胜客,少喝杯星巴克,少看场电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