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5节

作者: 邱豹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或者女干部加五分,本来分不到房子的女干部,正好前进一名,把前面的男干部挤了一个下去,人们私下传说,那女干部和局长似乎很有点不清不楚的关系。。。。
  或许有人要骂,“毛时代的干部清廉得很,根本没这些事,你胡扯”,或者“都是改革开放,才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这样说的同学们呐,你们是很傻很天真呐,豹哥还是以亲身经历谈谈一两事吧。
  比如去年闹得很厉害的罗彩霞事件,六七十年代哪儿用冒名顶替啊,直接上就行!
  当年的大学名额有多紧张呢?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六六年一个县里两个造反派武斗组织,几千上万人打得天翻地覆,人命都出了两条,打伤打残的不知有多少,口号都是保卫毛.主.席,私底下的原因则不足为外人道——这个县分到一个大学名额,两个派别的造反司令都想要。

  数千人规模的武斗,全县停课停工罢市,几十万人不得安宁,就为了这个名额!
  最后爷爷去解决,给这个县加拨了一个名额,两个造反司令感恩戴德,乖乖上大学去了,于是群龙无首,一场腥风血雨顿时化干戈为玉帛。顺便说句,当年的造反司令,满嘴世界革命、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其中之一后来竟成了某上市国企的董事长,张口就是什么资产负债率、什么能源战略,世事无常,呵呵~~
  那么,就是如此紧缺的大学名额,我妈妈他们五个兄弟姐妹,每人一个重点大学名额,弄到手是毫无悬念,甚至不能算违纪——毛按青,李呐等等等等,他们上哈军工上清华北大,可曾考过么?
  五、六、七十年代的通常观点,贪污五块钱、十块钱,那就是资产阶级思想腐蚀,要处分,要坐牢;但替子女谋一个好前途好工作,那是理所当然,“加重担子,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嘛!
  所以今天罗彩霞还有申诉,还有成功击败王佳俊的机会,放几十年前,名额直接给“王佳俊”们,罗彩霞连半点机会都没有!确实进步了。

  话头都提起了,顺便说说最近闹很得厉害的山东新泰八零后局长,在我看来,这个事情闹出来,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我妈妈的亲身经历,八十年代初中期,她也不过刚刚满三十,只不过大学学历在当时还是很硬牌就是了。某书记直接问爷爷:“老X,你女儿到公丨安丨局做个处长如何?”
  我爷爷自从五十年代做过县公丨安丨局长,还带兵清剿过土匪,就总觉得公丨安丨工作危险,自然否决了这个提议。
  那位书记想了想,又提议:“到XX公司(副县级)做个副经理吧,经理五十九岁快退休了,小X过段时间就可以接他的班。”
  最后爷爷还是谢绝了,因为那时候妈妈肚子里已经有了我,觉得当官太累,没时间管小孩子——其实小时候妈妈没做官,还是经常出外学习、进修、出差,我大部分时间是由二老带的。
  书记提的前一个职务,地级市的公丨安丨局处长实为正科级——放县里就是公丨安丨局长,那个公司的经理则是副处级——下县就是副县长,和现在比,连公告啊、选拔啊、民主评测啊这些程序都不用,书记一句话就提拔;相比之下,新泰几个副科级就闹得沸沸扬扬,不正说明现在民主监督比过去强多了吗?

  怀念毛时代,真的没道理。

日期:2010-03-09 19:27:23

  继续本帖话题。
  爷爷的福利房,一直住到离休、住到他逝世,其间经历了房改。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抗日战争中亲手击毙日本鬼子、解放战争中攻进南京总统府的革命老人,以正厅级离休,于05年八十高龄去世,留下的存款只有人民币五万元。
  清廉,绝对的清廉。
  即使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他这辈子唯一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干的事情,就是在六七十年代送五个儿女上了重点大学——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是合理的,从最高领袖到普通工人,都这么干,国家还有个政策叫做“顶班”或者有的地方叫“接班”,就是某厂老工人退休,可以让一名子女进厂接替自己的编制,还有人为了子女早接班,提前办理退休。

  爷爷的故事讲完了,接着讲我父母的房子,首先转到公公这边。
  前面说过,公公以县城第一名医的收入,拥有一所位于县城中心的小四合院,还有一处瓦房。
  建国后,地主、资产阶级的房屋被没收,作为国家财产,也即是“公房”分配给干部职工居住,爷爷做文教局长时居住的公房就是没收的一位资本家的财产,当然八十年代落实政策,又还给了人家,不过那时候我爷爷早就搬进福利房了,和他没什么关系。
  公公的房子,差点就被没收,然而几个原因让他逃过一劫:首先,城市中食利阶层,也即是买房出租的,几乎绝大多数被算成剥削阶级,对某些影响大、名声不好的,政府还发动租客起来斗争房主,公公的四合院自己居住就算了,那所瓦房本是准备出租的,租客是个远方亲戚,政府派人登记的时候,他害怕要收税,就说是借住,这样就逃过了出租房屋、剥削阶级的帽子。

  其次,公公作为名医,在本县的口碑还好:他做不到免费替穷人诊病——他自己说,“如果看见穷就免费,那么很多人都会装穷,我一个人又能赔得起几个病人?开了不要钱的例子,以后就别指望拿钱看病”,所以穷人都看草药郎中,富人才找他看病。
  但是,草药郎中的水平有限,很多疑难杂症无法解决,这时候只要上门求教,公公就会毫不吝啬的指点,让郎中把这病人治好,算郎中的功德,这样既不坏了他诊金一块大洋的规矩,又让确实没钱的人有条活路
  第三,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对新政府而言他还有利用价值,后来的医疗合作社,再后来的人民医院,他都是第二把手,而且中西医结合,望闻问切加X光片、听诊器、验血全玩的转,不管哪个党当权,只要你不是金身不坏,总会得病,总会找医生的,没人愿意和一位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救你命的名医为难。
  就这样,公公进入了医疗合作社,合作社又变成人民医院,他一直工作,只不过再也收不到一块大洋的诊金了,每月拿几十块钱的死工资,和过去比是天上地下,但总算比那些倒了大霉的地主、资本家好得多。
  我的奶奶,土话喊公婆,她一直是个家庭妇女,没有工作,公公家也是五个子女,连老两口一共七个人,靠一个人的工资吃饭,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解放前存的一点家底,坐吃山空,五九年开始又遇上了自然灾害,本县粮食大批外调保京津沪,产粮大县成为重灾区,家里实在支持不下去,就把瓦房换了六十斤红薯救命。

  总之,七个人靠一分工资养活,还得时不时周济一下更加困难的亲戚,非常辛苦。
  公公是个非常有才气的人,一身兼中西医,在全县名气那是大大的,而且毛笔字、古诗词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解放前国民党县长都找他题字,一直到他去世,街坊邻居的春联、县人民医院的春联,都是他题写,一家一个对子,上百家不重复。
  油菜,特别油菜,以至于到了七十年代末,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竟然有二十多岁的年轻护士追求他!
  忘了说句,因为生活条件差,那时候公婆已经去世了——纯粹苦难造成的早逝,再好的名医也治不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