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办公室 –外企十年生存感悟》
第17节作者:
徒步过客 显而易见的是,曾经为了争名利,Irene和Flora的同事关系并不融洽。反而当离开公司以后,因为互相的欣赏和支持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就是很多人交友过程中发生的“后”办公室友谊。
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白领至少每天有1/3的时间呆在办公室里,因工作关系会经常与不同的同事见面,并且共同完成一些工作,同时会有各种各样方式的沟通和交流。而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更需要感情层面地交流、认知和认同,很自然意见相同或者互相赏识的同事就会经常在一起,因此办公室友谊就此产生。这种办公室友谊和不存在利益冲突的友谊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办公室友谊夹杂着利益,而且多数人都不愿意因利益而妥协,所以办公室友谊讲求的是“适可而止”和分寸。
日期:2010-09-02 07:25:54
因此“办公室友谊”该如何拿捏,以下是一些小提示:
“距离产生美”- 良性的办公室友谊讲求的是交往分寸上的把握,过分热络或者过分疏远都不是合适的距离,能够让对方感到舒适同时有安全感的距离,可能是办公室友谊的最好距离。办公室相处,尽可能将友谊与工作分开,同时也要注意声音和身体语言的运用,注意措辞不必太过亲密,避免在公司内部炫耀与某人的友情。适当的心理和生理距离,都会帮助到建立完美的办公室友谊。
“防人之心不可无”- 办公室友谊区别于普通友谊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可能产生的利益上的冲突。办公室更相信“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这一点很容易在部门经理或者老板身上体现出来。白天在办公室里吵得不可开交,晚宴上却为了共同目的,在大老板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合作和团结。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个同事互不服气,经常为小事争斗,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位新同事,颇得老板赏识,结果两人为了排挤新同事,抛弃前嫌,“并肩”作战,“蜜月”期没过多久,新同事走了,两个人又恢复了以往的激烈争斗。因此很多情况下,办公室友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或者利益导向基础上,当利益发生变化,友谊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我们听过太多为了利益反目成仇的事情,所以为了和谐的生活环境,不至于让自己在办公室陷入被动的境地,经常“防”着点。
“帮助他人的时候就是在帮助自己”-曾做过另外一个小调查,我请身边近20位好友翻看自己的手机通讯录,很多朋友的手机里现在的同事、以前的同事或者商业伙伴占了近一半。而且一个共同现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个比例会逐渐上升。很显然,普通人的“朋友圈子”里越来越多的“朋友”会来自于自己曾经共同共事过的同事、同事的同事或者商业伙伴等等。因此,在办公室与身边的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或者保持良性的友谊,是非常必要和有帮助的。工作中给予对方适度的支持、理解和包容,可能有时候会有那么一点点违背心愿,但其实潜移默化间你在办公室里建立了良好的形象,或许某一天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日期:2010-9-2 22:16:00
James是所谓的70后(近70)。我认识的大多数在金融行业工作的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如果职业道路比较顺畅的话,往往已经是公司的高层,发展普通的一般也至少能够升到中层管理岗位,可是偏偏James连助理经理都没升到,的确有点不可思议。
先说说James的背景。James现任某知名外资银行会计部高级会计,任职超过10年。James本科毕业,虽不是什么特别知名的大学毕业,但好坏也是国家211重点大学,拥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而且James身材高大,也算得上相貌堂堂,好几次外出开会,James和他的女老板站一起,James都被误认为是老板,而年纪相对较轻的女老板则总是被误认为是他的下属。总的来说James背景、资历、工作经历以及相貌都算过的去,但是幸运之神总是不眷顾他,错过多次到升迁的机会,而且几次跳槽都被人拒绝。James为此也特别郁闷。
不过仔细分析James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和习惯,的确会发现很大的问题。James是老员工,公司上上下下都很熟悉,而且为人非常外向,待人很热情。虽然说热情和外向,在外资企业尤其是老外居多的企业会是一种优势,但在外资银行这种相对比较保守的环境里,James所表现的热情与他所处的环境显然还是过头了一点。比如,通常James总是在办公室里尝试去营造或者调节一下气氛,经常和同事开开玩笑,说个笑话。然而所在的会计部门的几任上司都相对比较稳重和内敛,所以James的行为不容易被老板所接受,反而显得有点不够稳重和热情过头。此外,James和老板的沟通过程中往往不太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和分寸,总觉得自己是资深员工,对公司比较了解深入,所以言语上的分寸往往把握不好,老板总觉得他“费”话比较多。
James的两任老板都不太能够接受他的随意和过度热情,甚至前任老板对新来的老板作交接的时候,关于James的评价是“James是老员工,能力还过的去,只是平时表现比较随便,话比较多。”其中的意思不言自明。更不幸的事,好不容易,朋友推荐James一次跳槽发展的机会,但就是因为他在这边银行里出了名的“随便”和“话多”,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传到了对方老板的耳朵里,中途夭折。
James的遭遇,并非源于资历不够、背景差或者说经验不足。作为典型的“汉堡人才”,James的遭遇的真正原因是他日常不太良好的工作习惯-“太随便”。
日期:2010-09-04 00:03:21
归结一下,那么怎样的人容易成为“汉堡人才”?第一种,工作表现(或者工作习惯)不够踏实,让老板始终无法放心委以重任。James的“随意”就让老板始终无法放心。当然一些员工经常迟到早退也是工作不踏实的一种表现。第二种,工作尽管踏实,能够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按要求和时间完成规定的工作,但对工作没有表现出老板所期待的积极(老外常说的aggressive)和热情(passion),老板往往会觉得提拔这样的人很难在团队中树立表率作用,所以同样难以委以重任。第三种,缺乏团队合作能力(team player)和团队领导能力(leadership),一般员工有了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后,比如5年,表现不错,这时如果被提升的话,往往需要被提升到一定的管理岗位,而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岗位,此时员工本人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往往会比工作技能被老板所看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再好再能干的员工,如果无法领导团队,上升空间也会被限定住。第四种,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差,这类员工往往专著于日常工作和事务,往往不太重视日常工作中的沟通和协调,往往认为工作做好一切就万事大吉,但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上升的空间和平台都是靠自己的不断的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所打开的,别忘记,老板时刻关注着你这方面的能力。
当然也有两类岗位,容易沦为“汉堡人才”。 第一类,技术密集型岗位:高科技、知识型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储备要求不断提高。想成为公司骨干,不光要有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把握行业前沿的技术,同时还要兼备有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这样才有晋升和跳槽的资本。可大多数技术类员工的工作领域都非常狭窄,类似于操作型技工(所谓的高科技民工)。第二类,极度缺乏技术含量的岗位:比如助理岗位、行政岗位、客户服务岗位等,这类岗位是职场中最普通的职位之一,前台助理、经理助理、行政助理、客服专员等名称在招聘会中随处可见。这些岗位门槛不高,工作内容多为文件整理、文本撰写、行政事务处理、项目支持、客户服务沟通等,只要拥有少许专业、行业相关背景就可以胜任。这类岗位因为缺乏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如果不注重积累和学习,也很难晋升为管理层。
日期:2010-09-06 00:00:4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