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办公室 –外企十年生存感悟》
第12节作者:
徒步过客 其实加班的确是一个很好表现工作责任心的方式和途径。不过必须要考虑尺度和分寸,千万不要为了表现而表现,反而弄巧成拙,最后白费心机。那么究竟下班后多久是离开办公室的最佳时间?一般外企都有一个下班的高峰时间,比如规定5点30时下班,高峰时间可能是6点左右,那么在下班高峰时间过后的15到20分钟下班可能是较为明智的做法,一来,错开了拥挤忙碌的下班高峰,二来,也可以让所有的人包括老板感觉到自己的勤恳和敬业。当然表现有时是具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上司;那么建议用上司的下班时间加上半小时得出自己下班时间的标准,这样上司下班时永远见到的是你忙碌的身影,甚至当他忘记某样东西返回办公室的时候,还能看到你的身影,并向你投去信任的目光。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上司对工作量的把握一般要好过你本人。因此表现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同时也不赞成没事耗在办公室里浪费资源,这样最有可能弄巧成拙。
如何“利用好”加班
如果有时迫于工作的需要和工作性质,必须加班。那么就需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学会和老板沟通,让他能够了解到加班的辛苦,并得到相应的补偿,至少得到老板对自己工作上的认可。比如可以主动地找老板谈谈自己工作或者加班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免老板以为你仅仅是去抱怨),以获得老板的认可或者赞赏。
有时加班是为了表现自己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以及上进心,因此这种情况下,尺度的把握非常重要。首先,千万不要没事耗在办公室里浪费资源,这样非但得不到认可,甚至可能招来批评。其次,千万不要过度,俗话说“过犹不及”,时时刻刻记住是自己是为了工作上进而表现,而不是表演。即便没能马上得到周围人的及时的关注和奖励,这样积极地表现对自己本身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最糟糕的莫过于加入一个集体加班的部门,一般情况下,不是适应不了早早出局;就是随波逐流,淹没在人海之中。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建议首先是融入学习,可能短期的共同加班是在所难免,当然也有一定得好处,可以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然后是总结分析,找出需要集体加班的理由以及解决方案;最后是改变局面,和上司面对面的沟通,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提出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为自己的工作优化,包括摆脱自己参与集体加班打好铺垫,从而彻底改变被动加班的局面。
日期:2010-08-15 23:47:57
为什么要加班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加班的人并不多,天天加班的人倒有不少。加班,有时并不是因为工作完不成,而是办公室形象塑造的需要,也可能是在老板上司们面前表现的需要,甚至是被周围加班的大环境逼迫着必须加班。那到底为什么要加班?以下作个简单的分析:
工作需要:
Elly是一家外资公司的会计员。每逢月底结账,一连一周Elly几乎每天都要加班,而且每天都会加得很晚,一直持续到月末结账完成。而季度末或者是年末对Elly来说,加班的时间会更长,象“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Elly是基本不休息的,年末结账那个月甚至一个整月都在加班。当然,Elly的情况是个特例,因为她所在的公司是业内有名的人员紧缺的公司,因此加班在她们那里是家常便饭。Elly因此曾经困扰不堪,不过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后来甚至开玩笑说,“一天不加班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其实,会计这个行业时间性比较强,尤其是外资企业,报表的时间需要跟着国外总部的时对接,像“春节”、“五一”、“十一”之类的长假在国外根本没有,所以长假加班在国内的外企会计岗位成为了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还有很多行业,如IT行业和咨询、广告业,由于这些行业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加班基本上是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很多的加班情况来自于工作的需要。
当然,加班的需求和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行业和公司的风格。
其他同事都在加班:
财务部基本上是我们公司最晚下班的一个部门,而志琳是财务部里的“新进的加班狂”。志琳来自于一家大型国企,原本习惯于朝九晚五的生活。志琳刚来公司的时候,基本上五点一到,就立马收拾东西走人。可是一个星期下来,志琳发现五点过后,部门里没有一个同事,准时下班的,甚至下班过后过一个小时里都没有下班的人。所以志琳突然觉得自己准时下班非常的不合时宜,因此自此以后,哪怕没有任何事情,志琳下班以后坚决不走,每每总是坚持到最后一个离开。因此,有了“新进加班狂”的绰号。
在国内,很多外资企业甚至现在有些大型国企,准时上班是必须的事情,而准时下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职业人习惯于自觉地用下班后的时间完成因为上班时由于突发的事务造成的延误的工作。因此,下班以后,稍稍加上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班,这类情况非常的普遍。不妨留心去看一下浦东陆家嘴地区的写字楼门口等出租的排队人群的情况,就会有所体会。每天五点到五点半之间,等出租的队伍一般不是很长;而每天六到七点之间等车的队伍会排得非常的长。原因就是这边比较集中的下班时间大概在六点到七点之间,也说明了加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班在这类企业里非常的普遍。因此,也有了入乡随俗的新进职场人。
老板的认可,升职的需要:
Lilly是我见过最聪明和升职最快的女孩子。Lilly大学毕业后短短四年,就从一家跨国公司的小助理升到了主持工作的部门副经理,快速走过了别人或许要七八年才能完成的职业路程。偶然的机会,Lilly透露了她的成功秘诀之一,竟然是“加班”。Lilly的老板下班并不很晚,每天大概7点左右,而Lilly基本上就在7点半左右离开办公室;每天老板离开办公室的时候,都会看到Lilly忙碌的身影,甚至还能收到她晚上发的Email。因此在老板的眼里, Lilly除了聪明和善于沟通以外,更具备现在很多80后所缺乏的勤恳和上进,而这一切都是加班的功劳。
不论在外企和国内企业,很多管理人员在对下属进行考核的时候,不仅会考察员工的绩效达成情况和各项能力,同时还会考察员工工作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乃至是上进心。那么针对责任心和上进心的考察往往是依赖于主管的主观印象,而且这种主观印象往往来源于员工日常的表现,比如,适当的加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都认为适当的加班是上进心和对工作责任心的良好表象。因此要得到老板的认可,适当的加班可能是一种捷径。
总结一下,其实加班的原因多种多样,就象上面提到的工作的需要,同事加班的压力,上司的看法等等,很难一一完整的描述。而归总起来分为工作性和表现性的两大类的加班原因。工作性的加班原则上是,不得不去承受和适应的,是必须的,不然很难完成工作,不练就一副好身体,根本不用提未来的发展机会。而表现性的加班,不仅要配合日常的工作表现,而且还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不到合理的度,可能会被人嘲笑浪费演技,但超过度则会弄巧成拙。总之,无论什么原因,适当的加班是必须的,也是有益无害的。
日期:2010-08-16 23:28:35
精英主管的归国烦恼
Stanley,是新上任的部门主管,他毕业于全球排名前十的MBA,之后在美国最大的金融企业工作5年,最近刚刚调回中国分公司,属于超级海归精英。Stanley在美国的工作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而回国后,Stanley的工作看起来并不那么顺利,而是可以用坎坷来形容。
Stanley负责的部门并不大,4位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8岁,平均工作年限不超过三年,其中不乏国内顶尖大学硕士毕业生,属于非常年轻的精英团队组合。照理说,Stanley年轻气盛,与团队成员年龄相仿,整体精英;而且雄心勃勃,资历出众;同时在美国总部也负责过类似的工作;在现在的职位上作出一番成绩来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而此次回国也是给他最好的晋升发展的机会。可是,事实并非像想象当中的那么“完美”。
或许是急于展示自己,或许也是急于求成,亦或者是美国工作习惯的缘故,Stanley给同事留下的印象总是那么的急迫,走路很急,说话很急,做事很急,催同事做事更急。此外,Stanley给同事们留下的另一个印象是不下班,总是公司走的最晚的那个人。如果说什么是同事们对Stanley的正面评价,那么或许美国的留学经历和总部工作经历是Stanley身上最大的亮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