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这样残忍》
第12节

作者: 周慕白A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凡古代文人,都极具个性,或为世人所推崇,或为世俗所不容。推崇自不必说,万民敬仰,后世爱戴,比如说苏轼;而说到不容,这样的例子就有很多了,有因为清高而遭到世人的不理解,有因为愤世嫉俗而遭到社会的抛弃;有因言获罪的,也有因才高而遭到某些人的嫉恨。不容的最坏后果便是死亡。
  所谓“非正常死亡”,也就是他杀,不是死于疾病或者衰老,比如因言获罪,死于非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常见,满清的文字狱,不知使多少文人死于非命,甚至就连大文豪苏东坡都差点死于文字狱。关于文字狱这一点,我们留待后面详细来讲。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死于他人之手,这个“他人”是具体某个人,出于嫉恨、出于利益、出于矛盾而导致的,并非指朝廷的直接所害。

  下面就让我们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一,一首诗引发的血案
  刘希夷,字延之,初唐诗人,汝州人,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大约在刘希夷快三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诗,名为《代悲白头翁》,正是写了这首诗,才最终导致他的非正常死亡。
  在这首歌行体的长诗中,有一联这样写道:“今天花落颜色改,明天花开复谁开。”大家一看便知,此乃不祥之兆,谓之“语谶”。其实所谓“语谶”,指的就是对人物未来命运的一种预测,当然是不好的预测,结果很坏,所以称之为不祥之兆。比如说在前面我们所讲的薛涛,其诗云:“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预示其未来歌妓的命运,也是不好的征兆;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谶莫过于西晋潘安的那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了,最终果然与他的好友石崇一起被孙秀所杀,可谓是“白首同归”。

  刘希夷不是傻子,他也觉得这两句写的不吉祥,于是叹息一声,就把它给删掉了。随后他继续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完之后,他仔细一看,不禁又叹息道:“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怎么还是语谶啊?哎!算了,生死有命,就这么着吧!结果将这两联四句话都并存了下来,其全诗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直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全诗写好之后,他便拿给他的舅舅宋之问看,当时的宋之问可是一位著名诗人,成名较早。结果这宋之问一看就爱不释手了,尤其喜欢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真是浑然天成,高妙无比。
  关于宋之问这个人,诗名很高,人品很低下。当他得知外甥的这首诗还没拿给其他人看时,他竟然动起了歪主意,舔着脸对自己的外甥说:“你知道,舅舅是爱诗之人,简直就是视诗如命,现在舅舅看上了这二句,要不你就让给舅舅吧!就权当是舅舅写的,当然你不能告诉其他人。”

  刘希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底下哪有这样的舅舅,明明就是我写的,你偏要我给你,说是你写的,这不是侵犯我著作权嘛!”
  刘希夷到底是个老实人,见自己的舅舅如此恳求,竟答应他了,可也许后来刘希夷又想明白了,觉得这样做太不厚道了,于己于舅舅都不好,于是又反悔了。
  宋之问大怒,认为自己的外甥不讲诚信,欺骗了自己,伤害了自己那脆弱的感情,于是杀心顿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他宋之问住的别墅里,他指使自己的家奴用土囊将亲外甥给压死了,这时的刘希夷还不到三十岁,世人都很可怜他。
  好,故事讲完了,这就是那场由一首诗引起的血案了。
  对于这个故事的真伪性,我们得来好好地说道说道,毕竟人命关天,切不可冤枉了人,也要还死者一个清白——
  对于这一问题,后世的诸多学者都进行过辨正推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
  首先,关于这首诗的题目就有好多种说法,《全唐诗》、《唐音》以及《唐诗归》里,注的是《代悲白头翁》;《乐府诗集》和《文苑英华》写的却是《白头吟》;而《全唐诗话》里则说是《白头翁咏》。七嘴八舌的,也不知道究竟哪个是正确的,要根据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说法,那就更不一样了,闻一多先生认为正确的标题应该是《代白头吟》,因为“白头吟”乃是古乐府诗中的旧题。

  其次,刘希夷究竟是不是为宋之问所杀?其实,以上这则故事最早见于唐人笔记《大唐新语》中,不过关于刘希夷之死,该书是这样表述的:“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翻译过来就是,这首诗写完之后不到一周,刘希夷就被奸人所害,有的人说是被宋之问给害死的。也就是说,这件事还不一定是他宋之问干的呢!只不过由于宋之问的名声太臭,众人嫁祸给他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后来有一本叫着《刘宾客嘉话录》的书,上面就直接写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在这本书中,就指名道姓的说是他宋之问干的,连杀人方式都告诉了我们。后来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一书中完全引用了这种说话。好,从此以后,后世的人们每每就沿袭此说了,这笔账也就算在了他宋之问的头上。

  当然,也有人为宋之问鸣不平,觉得不应该将这么大罪名乱加到宋之问的头上,这个人就是宋人魏泰,他在自己的著作《临汉隐居诗话》一书中就持这种观点,他的理由是:“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句,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杀乃夺之,真枉死也。”就是说,他看宋之问的诗集,里面全是好句,再一看刘希夷的诗,则都是一些平庸之作,也就是说,宋之问有了那么多的好句,何苦为了这二句杀自己的亲外甥呢?真是冤枉死他了。

  ——这是魏泰的看法。
  其实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到宋代时,刘希夷原本四卷的诗集已所剩无几,魏泰所看到的并非全貌。即便如此,仅凭对其诗好句不多的判断就否定他的死因,也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后世也有不少的学者对其甥舅关系产生了质疑,理由是这二人几乎差不多大,甚至宋之问有可能比刘希夷还要小几岁——这个理由也不充分,因为在中国,人小辈份大的现像是很普遍的,即使宋之问比刘希夷小几岁,做他舅舅也是很正常的,贾宝玉不就比他的侄子贾蓉、贾芸都要小嘛!
  后世的学者们还考证了:依据《唐才子传》上记载,刘希夷上元二年中进士,即公元675年,这一年他二十五岁,那么就不难发现,他应该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再看宋之问的出生年龄,据宋之问在自己写的《秋莲赋》一文自序中说:“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再依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这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天授元年宋之问到了“甫冠”之年,甫冠的意思是指刚刚年满二十岁,而天授元年即是公元690年,这样一算,就可推理出宋之问生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之问比刘希夷小了整整二十岁,即便刘希夷死的时候刚满三十岁,那这时的宋之问不过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小屁孩,他又怎么会杀人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