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丈夫走后的第一年,五嫂在供桌上的瓷瓶里郑重地放进了第一枚山核桃。只要丈夫不回来,她每年都要往瓷瓶里放上一枚,五嫂相信:“鸟儿要归林,核桃树有根。”丈夫一定会按照他们的约定归来的。
春去冬来,年复一年,瓷瓶里的山核桃一枚枚地在增加,而丈夫却一直没有回来,他去了遥远的四川,据说是在贩运木材。每次来信,他都说会很快回来,但五嫂却一次次地失望。她心里明白,丈夫的生意一定是遇到了困难,甚至可能连回家的盘缠都无法凑足。
许多徽州商人都是这样,一去不复返,永无归期。但五嫂坚信,她的丈夫有一天会回来的。她站在村口的香樟树下,长久地伫立着,有时一望就是一天,她望着那江面上过往的商船,幻想着丈夫会从某一条船上走下来,与她一起沿着熟悉的乡路回家。
希望是支撑五嫂活下去的全部勇气,她里里外外忙碌着,养猪喂鸡,背柴拾草,茶山上闪动着她的身影,长长的街巷里响动着她的脚步。
对于徽州女人而言,苦和累都不算什么,最怕的是寂寞。凄冷的月光洒在空旷的大宅粉墙上,夜深人静时,只有那窗外的风声和老鼠的爬动声。五嫂躺在床上,睁着双眼,望着斑驳的月光,辗转反侧。秋雨拍窗,点点滴滴。五嫂的思念滴不断,声声乱,是离愁。
思念是一条可怕的蛀虫,它吞噬着五嫂的心,也吞噬着她的青春容颜。五嫂的青春岁月开始流逝,开始慢慢滑落。
又到了茶山飘香的季节了,瓷瓶里的山核桃已经漫过了瓶口,苦苦煎熬的五嫂已然熬成了五婆婆。
终于有一天,丈夫的噩耗传来:他在一次贩运木头时,木筏漂了捆,不幸葬身水底。五嫂的漫长等待却等来了这样一个可怕的结果。
祠堂里摆上了新的灵位,招魂幡在江边迎风飘舞,五婆婆跪在江边,把瓷瓶里的山核桃一枚一枚抛入江中,泪水也一如江水,滔滔不绝。
一世夫妻只有七天,这就是五婆婆的故事,这就是徽州女人的故事。
日期:2012-02-05 22:48:44
如果说生在徽州的男子前世没有修德的话,那么生在徽州的女子就更是了,因为她们的命运更是悲惨的,在守望中孤独终老。五婆婆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是每个徽州女人的缩影。五婆婆在临终之时总算是知道了丈夫的下落,而很多徽州女人直到死都不知晓丈夫的死活,当然,也有一些女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知晓丈夫客死他乡了,伴随她们的也将是一辈子的青灯古宅。改嫁这种事在徽州是要命的,是不可能的。
明清时期的徽州,朱熹的理学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新安理学容不得她们改嫁,她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守节了。一女不侍二夫,这是徽州女子自小的庭训。
朱熹是徽州婺源人,出生在福建,不过这位老夫子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厚,每每地回婺源省亲,也每每地向家乡人传播他的理学思想。朱熹对于女子改嫁是深恶痛绝的,他曾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说宁可饿死,也决不能改嫁。对于朱熹的言论,徽州人是顶礼膜拜的,毕竟是同乡嘛!
据史料记载,徽州人“凡六经传注,诸子百氏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所谓《六经》、诸子百家之书,只要没有经过朱熹的评定,那么父亲兄长便不教,而子弟则不学。
朱熹的理学思想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故而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并宣传,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康熙皇帝就曾这样评价朱熹的思想:“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而作为朱熹的乡人,徽州人更是至死不渝地坚守着朱熹的理学精神:
“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祥,守之固,则唯推新安之士为然。”
这是《休宁县志》中的记载。如果论将朱熹之学讲解得最深刻、恪守得最坚固,那么理所当然要数新安之士了,也就是徽州人。新安理学对当时徽州女子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朱熹曾说,三纲五常是治国治家的基础,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谓三纲,也是就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当然还包括桎梏女性的三从四德。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而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也就是女子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所有这些伦理道德都牢牢地控制了徽州女人的思想。
众所周知,徽商乃是儒商的典范,左儒右商,亦商亦儒。在他们外出经商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他们往往衣锦还乡时,总是不惜血本来兴办地方学校,也就是书院了,比如歙县的竹山书院,还有纪念朱熹的紫阳书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伦理规范之下,女子改嫁犹如天方夜谭,是万万要不得的,偶尔有那么一二个改嫁之人,也遭尽了左邻右舍的白眼,甚至有可能惊动祠堂里那食古不化的族长。
看过琼瑶《烟锁重楼》的人应该知道,若哪位女子想改嫁他人,那么她就必须得经过那七道贞节牌坊。站在道路两旁的则是那些思想顽固保守的乡民们,且个个手拿武器,要将那“奸夫淫妇”痛打一顿才吧!若是没被打死,算是通过了;若是中途暴毙,那就是罪有应得了。
电视剧中的那七道牌坊便是棠樾牌楼群了,棠樾牌坊群就位于歙县的郑村镇。当然,这七座牌坊也不全是贞节牌坊。
关于贞节牌坊的故事,在徽州的大地上流传着很多,诸如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
这座贞节牌坊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牌坊的额头镌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八个大字。据《歙县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5岁丈夫去世后开始守寡,直至终老。所谓“立节完孤”,就是把儿子培养成了歙县的名医。
寡妇守节,培养后嗣,历来被封建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中国的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最终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再比如说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
这座牌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其牌坊额头也镌刻着八个大字——“节劲三冬”、“脉存一线。”据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时嫁入棠樾,当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她的丈夫去世,她立志守节,对前室的孤子鲍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而鲍元标也不负母恩,最终成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等到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家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并帮助族中没有钱安葬的人。
“厚葬”当然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此外,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而她自己则在60岁时辞世。为了旌表她的贞节操守,族人为她建立了这一座牌坊。
这些都是有名的节妇,其实徽州还有无数被历史掩埋的节妇和烈女。
据史料记载,建于1905年的贞烈砖坊是徽州最后一座贞节砖坊,它矗立在歙县的新南街,旌表的不是一位节妇,也不是一家烈女,而是歙县的65078名节妇和烈女。
这该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她们又该是怎样的生存状态?
也许我们只能用歌中所唱的来表达了:
每一方石头都令人思量,
每一方石头都让你难忘,
一座牌坊一个善良的故事,
一座牌坊一篇千古绝唱!
站在牌坊下,你似乎还能听到徽州女人滴落在岁月深处的那一声声叹息!
祝福徽州的女孩子,愿她们都有油菜花一般灿烂的笑容,都有比这笑容更美好的明天。
日期:2012-02-08 17:35:03
第九篇:历史上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