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据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考证,《新唐书》中关于宋之问“甫冠”那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唐才子传》上说宋之问是上元二年进士及第,进而推出宋之问应当生于公元656年,闻一多先生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样一来,刘希夷归天的时候,宋之问已经二十五岁了,是可以杀人的了。
关于这场血案,孰是孰非,至今也没有定论,但人们多半都将这笔账算在了宋之问的头上,谁叫你人品差呢!
日期:2012-02-08 18:43:15
二,王昌龄因遭人妒忌而被杀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与大家所熟知的另外两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并齐名,世称“王龙标”,因为王昌龄曾做过“龙标尉”。
此外,王昌龄还有一个无比响亮的绰号——“七绝圣手”。略知唐代文学史的人应该知道,这一称号非王昌龄莫属。然而王昌龄的仕途却是坎坷的,《旧唐书》上说:“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唐才子传》上则说:“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都是说他不拘小节,总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嫉恨与诽谤,导致其被贬。
其实被贬只是小事,而让我们感到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因遭人嫉恨到最后连性命都没保住。《唐才子传》上说: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这里的“刀火之际“指的是安史之乱,就是说,在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刚刚发生还没多久,全国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而就在这个“刀火之际”,王昌龄偏偏要“归乡里”,结果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只因为这个刺史嫉妒王昌龄的才华。
还真是个奸邪小人!
不过,最终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后来张镐的军队到了河南,由于这个闾丘晓犯了错误,张将军便要杀他,谁知他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将军大人,您行行好,我可是上有老下有小,我这一死,他们可怎么活呀!还请您饶命。”
张镐一听就来气了,接着很愤怒的说:“那王昌龄呢?王昌龄的家小又有谁来养活呢?”于是,便把他给杀了,终于为我们的大诗人报了仇。
三,陈子昂被杀之谜
陈子昂,字伯玉,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初唐诗文丨革丨新人物之一,梓州射洪人,在今四川境内,因当过右拾遗,故后世人称他为“陈拾遗”。
武则天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人李尽忠叛乱,战争一触即发。武则天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进水了,竟派自己的侄子武攸宜率军平叛。
说起这个武家的子弟们,仗着自己的姑姑是皇帝,到处滥发淫威,比如说梁王武三思。而说到这个武攸宜,比起那个武三思来,那就更差劲了,虽说官封建安王,却是个超级大草包,对于带兵打仗那完全就是一窍不通。尽管如此,但他武攸宜的架势摆得却很大,在得到出征平叛的诏令之后,他便开始广征幕僚,拉拢了一批人到自己的麾下从事。他听说那个陈子昂有诗名、有才华,于是他就向他们家姑姑禀奏,希望陈子昂先生能够出任自己的军中书记一职。
好,就这样,一腔热血的陈子昂就随这个草包出征了。
草包终究是草包,就算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就在我们这位大草包刚到幽州渔阳的时候,他的前军就被李尽忠打了个落花流水,大败而回,全军震惊。
陈子昂虽说是一介书生,然而却颇有谋略,他向武攸宜谏言道:“皇帝陛下今广招天下之兵归属大王您指挥,江山社稷、百姓安危在此一举,您可千万不能马虎大意啊!”接着陈子昂向他具体陈述了咱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武攸宜不听;后来陈子昂又说,那您给我拨一万人马,量契丹那些跳梁小丑们,指日可擒。
武攸宜自己虽然是个大草包,但却十分瞧不起别人,尤其是瞧不起那些饱读诗书的儒生们,因此对于陈子昂的行军计划拒不采纳。
几天之后,陈子昂又在那里念叨了,武攸宜那是勃然大怒,量你一小小的书生也懂打仗,再说的话老子军法处置。
陈子昂哀叹一声,知道这位“草包元帅”再也听不进去了,从此以后便一言不发。
从军幽州,颇有抱负的陈子昂不但没能建功立业,反而还得罪了武攸宜这个小人。
武则天圣历初年,陈子昂以老父亲衰老无人照顾为由,向朝廷请辞,希望能够回家尽点孝道。朝廷最终批准了他的请辞。
陈子昂终究还是回来了,回到了他的家乡四川,没有了朝廷的纷争,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不久之后,陈子昂的父亲去世。陈子昂作为一个孝子,在老父亲的坟边搭了个茅草屋,每每地在那里面哀哭,既哀哭自己的人生坎坷,也哀哭没能好好照顾自己的老父亲,闻者无不落泪。
其实陈子昂的厄运才刚刚开始,一个巨大的阴谋正悄悄向他走来!
当时,陈子昂的家乡有一个叫着段简的县令,大家请记住这个恶心的名字,因为正是此人的所作所为,才直接导致了大诗人陈子昂的非正常死亡。其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说起这个段简段县令,此人不是一般的恶心,那是相当的恶心,贪婪至极就不说了,并且此人还异常凶残。据《新唐书》记载,他段简听说陈子昂家财万贯,于是便捏造犯罪事实,说他陈子昂触犯了大周律法,要将他逮捕;若想要免于坐牢的话,那就得花钱赎罪了。真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真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父母官。
想来陈子昂本是豁达之人,向来视钱财如粪土,于是便派家人给段简送了二十万缗钱,这可是个庞大的数目,很大一笔钱。可谁知这个贪婪的段县令竟嫌少了,仍然将陈子昂给抓了进去。陈子昂见自己被关进了大牢,于是想为自己算一卦,结果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乃是下下等的死卦。陈子昂哀叹一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果然没过多久,一代大诗人陈子昂竟冤死在狱中,年仅四十三岁。
大家不禁要问了,量他段简一小小的七品县令,也敢冤杀朝廷官员,要知道,我们的陈子昂可是代职还乡的;加上陈子昂诗名远播,在当时来说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就算借个胆子给他段简他也不敢啦!
的确,擅自杀陈子昂他段简确实不敢,可有人却敢,这个人就是武则天的好侄子、梁王武三思。关于这一历史秘密,关于陈子昂是如何被害的,其实可以在另一位唐朝诗人沈亚之的《上郑使君书》中找到答案,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武三思疑子昂排摈,阴令桑梓之宰拉辱之,死于不命。”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梁王武三思怀疑他陈子昂曾在武则天那里排挤他们,说他们的坏话。的确,陈子昂确曾上书过武则天,要求她安抚李唐宗室。仅此一条,无疑犯了他武三思的忌讳,于是他阴险地密令那个段简除掉陈子昂,那个段简自然照办。就这样,一颗诗坛巨星就此陨落。
仅从以上三个例子来看,就可看出文人生命的脆弱了。
首先,文人由于才华出众,才惊天下,必然会得到世人的追捧,学士的仰慕;但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会遭来某些小人的嫉恨,嫉恨其才情,嫉恨其名望,要知道,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小人的。文人以其独特的个性见于世人,似乎不那么容易相处,甚至有些许清高,遭人嫉恨也就在所难免了,遇到有权势的小人时那就只好认命了,比如说魏晋时的嵇康。
其次,文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天性浪漫,不拘小节,大多不善权谋,即便为官了,也必定是个蹩脚的政客。当然,他们也不屑搞权谋,结果无不为善于搞权谋的小人或是政客所陷害,轻则被贬丢官,重则性命不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