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在寻思,这类小事,如果私下找到HR经理,人不知鬼不觉办好了,对于企业和个人其实并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而在这种场合当众提出,岂不是自讨没趣?
果然,厂长话音刚落,大老板回话:“这样不好吧,你的亲戚安排在身边了,你必然会另眼相待,有了特殊的员工,政策的执行就会大打折扣,对于别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别人甚至可能误以为你在任人唯亲,误以为你把自己当成了有功之臣,将工厂当成了你自己的势力范围,作为公司管理者,作为多年的老员工,还是避避嫌吧”。
“不就是实习几个月嘛,有那么严重吗?”厂长嘀嘀咕咕,露出一副委屈的模样,最后自己给自己捡回面子:“算了,不说了,我收回这个请求”。
俺转过头来,用眼神制止了他继续赌气,也明白了他的心迹:自以为在企业混了多年,自以为曾经有过一些奉献,自以为光明正大当众提出会让东家“不看僧面看佛面”,没想到事到临头,在东家眼里,最终却还是没有摆脱居功自傲提要求的嫌疑……
日期:2012-02-07 13:58:46
【04】玩平衡,切忌走火入魔
家具厂招聘一名车间主管,HR经理和厂长共同面试时,侧重了两个方面的考察,一是现场管理,包括生产组织、工艺指导、人员调配、产能提升、质量控制、安全事项等方面的经验;二是管理能力,包括激励员工、岗位培训、团队精神、化解矛盾、纵向沟通、横向协调等方面的做法。这名应聘者应答如流,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列举出来的实际案例,都让两位面试官深感满意。HR经理与厂长协商,报公司核准之后,迅速通知这名主管前来上班,合同期约定两年,试用两个月。
经过一个多月的试用和考察,问题出来了,厂长发现,这名主管公开说的是一套,私下去做的却是另一套,大有一种在下属之间蓄意自造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势头。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有证据表明这名主管对于下属几名组长,经常挑拨离间,比如某次出现质量问题后,这位主管竟然当着张三的面,私下添油加醋地告诉他“李四在背后如何说你的坏话,正是因为你这样做,才导致了问题的发生”;转身面对另一名组长李四,又是一番无中生有的说辞“张三在背后如何如何议论你,说这些责任全部是由你引起”。
厂长紧张了:作为主管,这样同下属说话,岂不是要在下属之间无端制造矛盾和冲突?如果两名下属因此而打起来了,如何收场?于是,厂长紧急约谈主管,而主管也毫不避讳,振振有辞“我是想让他们树立竞争意识,让他们之间产生一种相互牵制的平衡作用”。听到这话,厂长大吃一惊,先是从宏观到微观,从企业到团队,然后再从管理到做人,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当面严肃地对主管进行了批评教育,希望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而主管则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在使用一种常用的管理方法,只要注意把握平衡,并不会带来骇人听闻的后果。双方发生不愉快的争执之后,厂长建议这名主管主动提出离职,提前结束了试用。
在下属之间玩平衡,这是职场内屡见不鲜的现象,特别是民营企业,上至老板、股东,下至各阶层职业人士,常常通过这类手段达到让下属之间相互竞争、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效果,但一般只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让下属在竞争之中做出成绩,自己从中渔利,同时,也让下属在受到牵制和制约之中预防问题的发生。
无论是老板,还是职业人士,这类玩平衡的原始动机其实也很单纯。作为老板,如果过多看到企业上上下下只对某个职业人士惟命是从,会让老板从内心深处感到害怕,担心大权旁落,自己将来掌控不了局面,于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得不在平行下级之间玩起平衡与竞争;而作为职业人士,面对和谐得风平浪静、凝聚得如同铁板一块的下级平行部门,同样会感觉到难以驾驭,感觉自己的地位朝不保夕。所以,有经验的管理人士绝对不会将所有下属训导得如同绵羊一般,更不会让他们团结得如兄弟姐妹一样,而总是通过利益的诱惑,通过趋利避害的引导,有意无意地在下属之间挑起一种竞争意识,让他们围绕工作目标,要么拼实力,要么图表现,在竞争的氛围中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以达成最终目标,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为上司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板或职业人士总会在下属之间“制造”出一些小小的矛盾加以点缀,让他们各显其能,朝着目标去竞争。这个时候,作为上司,在下属的竞争中绝对不只是坐山观虎斗的角色,而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大将,始终把握和引导着竞争的方向,时刻关注和综合各类信息之后促强辅弱,让下属在竞争中达成新的平衡,让自己、让企业在竞争中最终渔翁得利。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竞争属于良性循环,而且仅限于在自己的权责和能力可控的范围之内适可而止地加以运用,超出了这个可控范围,放任下属走到了鞭长莫及的地步,其结果也会适得其反,稍有不慎还可能酿成大事。
在平衡的状态之中掺入竞争的成份,首先“制造”出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然后在竞争过程中注重引导和把握方向,通过竞争达成最佳工作目标,最终回到重新平衡的周期性效果,这一方法常常被许多职业人士所借用并收到奇效;而挑动下属在人格、恩怨方面的争斗,则是一种玩火自焚的行为,会让下属之间结下仇恨,给团队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局面,这是一种不论效益、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的权谋,常见于国企之类的“铁饭碗”机构。这名新聘主管本意也想在下属之间玩出平衡,结果却走火入魔,背离了平衡与竞争积极的一面,试图通过下属之间的恶性争斗来达到掌控局面的卑劣目的,败露之后不得不尴尬出局。
日期:2012-02-08 10:57:06
【05】以釜底抽薪应对斤斤计较
企业的游戏规则,需要在运行中逐步调整,首先是做到“合法”,然后,再向着“合情”、“合理”的方向去微调,即使是相当完善的规则,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和进化,就象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一样,看似不需要太多的转向,驾驶员实则经常在不知不觉中修正方向,以免积累到偏差太大后再行调整时动作过猛、颠簸明显,同时,也需要时刻注重矫枉过正。
2005年的一次员工座谈会上,有人提出:“公司的考勤制度对于加班,特别是计时人员的加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长期以来,公司规定单次加班达到30分钟才能计算加班时间,30分钟以下一律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导致许多员工经常是义务劳动20多分钟,财务人员在计算工资时却不计入报酬,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也违背了‘多劳多得’的原则”。
30分钟以下的加班时间忽略不计,以工卡上的时间作为计算加班的依据,这一政策起源于早年流行的做法,各企业基本上都是如此,多年以来,很少有人提及,也没有人认为其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现在,员工提出了这一问题,管理层通过讨论,考虑到应该将相应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合法”、“合理”的范畴,于是,决定将加班规则修正为“达到10分钟计算加班时间,10分钟以内忽略不计”。
部分管理人员提出:“如果这样调整,有人为了混加班,会拖延到10分钟以后去打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