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回到了17岁》
第42节

作者: 发面大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上课铃一响,李老师敲了敲黑板就算正式开始上课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也没有拿书或笔记作参照,随手就在黑板上花了一幅复杂的电路图。

  单就这一手就不是“第三代”老师能会的,倒是一下子震住了下面的同学们。
  “难怪外号‘李一手’,原来真有一手”,姜斌暗暗嘀咕,这是上辈子从李老师学生那儿听来的外号,之前还不明白,现在算是了解了。
  李老师虽然很久没有回到讲课的岗位上了,但是功力没有丢,课讲得是慷慨激昂,时不时的与同学们进行互动。
  大家看到李老师如此平易近人,而且授课也是非常的丰富多彩,因此此起彼伏的搭话声不绝于耳,有的学生就是这样,能在课上抢答老师的问题,好似能够满足自己虚荣感,李老师倒也不生气,反而很喜欢这种氛围。
  不少活跃的同学更是肆无忌惮,特别是东北的李爱国同学,一口经典的大碴子味,经常会把班里其他同学的口音带偏。

  李老师看到他的东北味抢答也是呵呵一乐,讲到编址时候,先是在黑板上写下了0到32767,然后转身问大家,“地址单元有多少个?”
  姜斌一听,微微一笑,知道这是李老师故意设的小圈套。
  果然,熟悉的大碴子味再次响起,高声道,“32767”。
  李老师更调侃的高声喊道:“不对!是32768”。

  听到两人的对答,一阵哄堂大笑,李爱国也是一阵尴尬的挠头。
  一节课下来,李老师在黑板上画满了电路图,这个时期小型计算机还是可以罗列在几块黑板上的,要搁在后世根本不可能做到。
  1978年,计算机课很新鲜,计算机技术是新兴的、前言的学科,许多大学都在讲计算机原理,无论是工厂的还是学校的,这行业的人员不在少数。
  下课的时候,不少同学,特意的走到李爱国跟前叫一句32768,逗得大家哈哈大乐,李爱国同学倒也不生气,一股东北老爷么的敞亮气,甚至为有了一外号而隐隐自得。
  姜斌正收拾课本的时候,被班长找过来,说郑老师叫,倒也没敢耽搁,两人立马去了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的时候,发现副班长李颖、团支书李三思也在。班主任看大家都到齐了,也没绕弯子,说明了有事安排给大家。
  原来是系里借了42万元,将要购置北京无线电三厂生产的djs-130型16位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还包括一台电传打字机、一台纸带穿孔机、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姜斌几人是的任务就是负责去三厂接机器。其他三人都是班干部要去接机,还能理解,把姜斌叫去还是有些出人意料的。
  班主任仿佛看穿了姜斌的想法,没等发问,就说明了原委。后续这台机器买来以后,分别需要人负责运行、维修、中控和外设。
  姜斌作为班上成绩最好的,与班干部一起负责也是当仁不让。
  更令大家高兴地是,负责电子计算机也算是学业以外的工作,不得已也得耽误大家时间,因此系里决定补贴大家,每人每月5元的工作补助。

  5元的生活补助不多,但也不少了,要知道普通农村家庭,辛辛苦苦一年也就百十来块钱的收入,而这份工作补助一年就有60元,能够解决不少事情。
  特别是对于农村来的大龄同学来说,是很大的一笔收入。他们平时在校的时候,没有工资,老婆孩子还在农村,农村又特别穷,他门不能从家里带钱,还要把几块钱的生活费和助学金省下来,寄到家里补贴生活。
  就比如班长曹景行,家里有四个孩子,小女儿是入学报到的那几天生的,一家子全靠他那点生活费,平时吃饭连点油腥都舍不得吃。
  有一次他跟姜斌讲,当兵、当民办教师十几年,家里什么都没有,桌子破得不能用了,也买不起新的,一条腿用铁丝捆着,真真是寒碜到家了。
  因此听到有工作补助,曹景行尤其的开心,苦点累点不怕,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只要钱给到位,996的福报不在话下。
  可惜此时的环境,连996的机会都没有。
  听完班主任的安排,几个人就去了食堂吃饭,一路上有说有笑,对于这么快就能接触到计算机实物,还是非常期待的,更关键的是以后还负责这些机器的运行,这也算是受到了组织重视了。

  清大还不是后世的清大,还没有十几个食堂,因此大食堂一如既往的很多人。
  四月已过,大家早已换下了厚重肥大的棉衣棉裤,穿上了各种蓝色、灰色的粗布或劳动布的单衣。
  不过,大部分都是旧衣服,并不是为了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确实是没那条件。
  姜斌非常期待大家早点的改善条件,这样他也好换点身上的这一身,倒不是别的,他是实在不喜欢宽袖肥裆的衣服。

  第二天一大早,姜斌四人早早得到了主教楼集合。系里的负责人贾安权为了此次工作特地安排了三辆车,两辆解放卡车,一辆中型捷克面包车,从这郑重程度也可以看出学校对于此次接机的重视。
  班主任郑老师也交代大家,一路上要听贾队长的安排。
  面包车很大,姜斌几人不用坐大卡车,很幸运的享受了一回。看得出,曹景行、李三思、李颖三人也是第一次坐,大家都是很新奇。
  从清大出发,经过北沙滩、娘娘庙,一直向东,车窗外片片菜地和麦田一晃而过。
  难以想象,路过的都是后世北四环的地方,房价一平米十好几万,现在却是农田,芦苇塘。姜斌一阵幻想,要是现在努力,提前几年买两个农家院,这辈子就稳了。
  什么出国、奋斗,扯淡呢!最好的奋斗就是要做风口上的猪。
  北京三厂位于酒仙桥附近,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798艺术区。这一片都是东德援建的电子器材厂,一直属于保密工厂,有番号编制,798就是代号。
  三厂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车间之前不能随便串门,当然除了严格,也有优待,厂里的工人是按月发放保密费的,因此能在这样的工厂工作简直是一种荣誉。

  下了公路,车队就停了下来。司机给大家解释,需要工厂的保卫人员出来领路才可以继续前进。
  不久,高大树木之后,开来一辆吉普车,下来了几个扎着武装带的战士,与带队负责人沟通好之后,车队才得以再次前行。
  厂区内绿化做的非常好,树木成片,绿草茵茵,第一次进保密区的众人分外好奇。
  十几米高的厂房,实实在在的震撼了大家,众人一路走一路看。
  每一座厂房的房梁上都有一溜突兀的铁箍,同行有人小心的问陪同的小战士。这倒不是机密,小战士爽快的回答,那是76年地震后装上去的,不言而喻是为了防震。
  不久,走到厂房的的一层库房,大家开始了今天的任务,检查并装运设备。
  当工作人员指着那一人多高的长方体,告诉大家那就是计算机的时候,众人还是吃了一惊。就算姜斌有过经历,但还是被这庞大的体积震撼到了。

  在确认好外观以及各项器件齐全以后,贾队长就指挥着搬运工人起运计算机主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