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回到了17岁》
第14节作者:
发面大包子 “那就试试,不行就回来,我多跑两趟。”老王头终究扭不过两个女儿,犹豫了一会,终究是答应了。
乡下的生活,男人有劲,还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盼娣家要是头里是顶梁柱的男人,哪用得着女人在前面挣命。
早饭刚刚结束,生产队的工作就安排下来了,刘队长隔着篱笆,通知老王头一大家子,男社员今天负责翻地,女社员到打场晾晒粮食,晒干后还得用筛子、簸箕来整理干净,最后装麻袋,这是为交公粮做准备了。
说起交公粮,无论是现在的集体,还是后世的个人交公粮,都不是一件很顺利、很容易的事情,有很多弯弯绕……
没到中午,村里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通知社员做准备,三天后开始交公粮,注意事项是喊了一遍又一遍,如晒干、扬净、无杂质、颗粒饱满等等。
转眼三天,一大早村部停了很多装满粮食的板车,村里年轻的男壮劳力几乎全部到场。盼娣、来娣姐妹这两朵花夹杂在中间,显得有些突兀,不过,同一个村也没那么多讲究。
姜斌也得去粮站,此时正安静的立在人群里,倒不是需要他拉车,而是支书给安排了重要活计,交粮的时候做好记账工作。
八点刚过,支书一声令下,长长的运粮队伍起了程。姜斌本来是跟着老爹姜广明一车,时不时的在一旁帮衬着。不过,盼娣、来娣姐妹始终吃了性别的亏,一路上渐渐掉队,姜斌也只能弃了老爹,上前帮忙。
姜斌和盼娣一行人到达粮站的时候正直中午,天气像是要烧着火似地,热的离谱,破旧的粮站一棵树都没有,蔓延几公里地的交粮队伍,也只能满脸大汗地等着,大家手里拿着草帽,一边扇着,一边埋怨这鬼天气。
瞧着不远处粮站的工作人员,正一边神气的喝着水,一边拨拉着算盘,好不自在。来交粮的人,不时还要拍拍马屁,他说好就好,他说不好就叫人退回去,晒个两三天再回来。
没有歇息的地方,一行人在毒辣的日头下,也只能静静的等着。
“快点、快点,我们快下班吃饭了。”眼瞅着快要轮到姜斌和盼娣一行人,工作人员却开始了催促。会计瞧着不对,急忙赶上前去,先给工作人员递了根烟,小声的嘀咕了两句,工作人员一边打着哈哈,顺手接过香烟放在账本边,那里已经放了不少香烟,看来递烟的人不少。
这时工作人员一边拿着个好似尖刀又似刺刀的东西往袋里刺进去,刺刀中间有个槽,拉出来时,槽里带出了些麦子,熟练的往手里倒了出来,拿几颗塞到嘴里,咯吱咯吱的咬咬。
“好了好了,搬下去吧”,工作人员一边把咬过的谷子朝磅秤边的地下吐出去,一边朝会计说着。听到这一声吩咐,会计来不及高兴,赶紧招呼大家搬粮食。
一行人一阵忙碌,把粮食一袋袋往粮仓里搬,粮仓的入口在两头,要上个五六米高的台阶,搬上去后,打开袋口,往下倒,完了把袋收好,从上面飞快的小跑下来,几趟下来,社员们衣服是没有一点干的地方了。
不过今天总算是顺利的,没有被退回去就很好了,姜斌记账的功夫,会计是谢了又谢。工作人员开好收据,会计仔细叠了叠,递给姜斌收好。
经过十来天的“双抢”,麦收、脱粒、晒场、插秧、交公粮,生产二队的农忙终于接近了尾声,社员们的工作也稍稍松快了一些。
最近,社大家特别喜欢聚集在打场附近,有事没事的东聚一堆,西围一团,看着一堆堆的粮食,一垛垛的秸秆,堆积如山,多是议论着今年各家能分配多少粮食,这才是大家心头最关心的事情。
生产队分粮是有一定规矩的,正中公社是按照季度分配,淮阳平原上一年两次收获,六月小麦收获后,交完公粮,留下种子和生产队其他需要支出的小麦,剩下的小麦就是可分配的,照着流程,需要向村部提出分粮申请,转交公社,拿到批复,然后才可以在打麦场,按照全队社员人口分配。
“人七劳三”是常用的分配原则,即粮食的分配七成按人口,三成按工分。工分到年底是可以换算成粮食和钱的,每个人的口粮斤数是定额的,可以折算成工分,折算后的工分如果有多余的,就可以换成钱,如果工分不够队里的平均,还要往队里交钱来弥补,可以说是相当的公平公正。不过,每一个家庭的组成,总是千差万别,肥瘦不一也是正常。
例如,盼娣一家照说按照国家的口粮分配,夏收秋收是占了优势的,可到了年底结算,就塌了窟窿了。因为劳力少,全家人均工分低于全队平均,年底还得倒欠生产队钱粮,所以每年的年底才是实在的困窘。不过,话不说远,麦收的粮食是少不了的。
1977年,6月26日,刚过完端午没几天,社员们终于等来了公社的批复,支书在大喇叭里点明今晚六点各生产队开始分粮,人们期待的日子终于到了………
傍晚,天还没有黑的迹象,社员们早早的下了工,人们聚集在打场,抱小孩子的,手提口袋的,大多人家都是全家到场,热闹的很。队里的“明星”们肯定不能放过这个机会,老黑蛋,二胡子早就占领了有利地形,传递着各种小道消息,时不时的还瞄瞄正在奶孩子的建军媳妇,干咽了好几口唾沫。
这种场合以后可能不会再经常见了,姜斌有意的早早到了,立在人群边,瞧着这集体生产生活的特殊风景线。
六点刚到,队长、副队长、治保员、保管员、记工员,依次登场,都不需要像平时一样敲铁片,打场瞬间安静了下来。刘永好队长也不含糊,立马宣布分配方案,大人每月40斤,15到20岁的孩子每月28斤,15岁以下的每月22斤。每家每户多少斤,直接找记工员核对,确认好签字即可领粮食。
方案一宣布,安静的打场瞬间炸了锅,大家都在掰着指头计算自家的收成,生怕少算了几斤,更主要的还有一层,多是先让别人分着,瞧瞧好赖。
在这个粮食短缺的生产队时代,社员们对粮食的好赖很是眼尖,因此,每次生产队分粮食总是有社员闹情绪,谁家分的粮食好,谁家分的粮食赖,能唠叨好久。
瞧着大家干看着,没有一个上前的意思,刘队长自是非常明白,实验品谁都不想当,要是第一个分的赖粮食,也不好喊冤不是,但谁都不当第一个,这粮食不得分到猴年马月啊。
“老姜,你家秀才肯定算的快,算得准,你家第一个来。”来回扫了好几眼人群,刘永好最终点了姜斌一家。
上来先夸你儿子,你老姜能好意思拉下脸不应承着,刘队长也是人精里混出来的,说话也是有计算。姜斌听到安排,呵呵一笑,倒是也没拒绝,拉着父亲第一个签了字,522斤的粮食跟自己心里合计的数字一样。
保管员赵老二手拿着簸箕,站在粮食堆前,准备给姜广明装粮。他脚边的粮食,是扬场时候的下风口,麦粒瘦小的都在那一堆。姜斌早早到了打场,早就观察过好赖,哪能吃这个亏,从地上捡了个簸箕,拉着往前走的老爹,径直拐过了赵老二,走到了扬场时的上风口,那一堆麦粒饱满,一看就是好粮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