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佛情未了(九华山的传奇故事)》
第41节作者:
钓独客 日期:2010-2-26 22:27:00
第三十六章 自度又度人
(1)
作别了静修法师,我和小洁人继续奔向摩天岭上的幽冥钟亭。
路上,小洁人在前面走,我跟随其后。看着他美丽的身影,我在想:如此一个美男子,要是住进坟墓里修行,几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披头散发,胡子拉杂,骨瘦如柴,蓬头垢面。这对他来说,是不是太惨了啊?是不是有点亏啊?
想到这,我对小洁人真有点怜惜了——
我问他:“小洁人,你是下定决心要到坟墓里修行?”
“我已经对静修法师承诺了,绝不会改变的!我说过了,只要静修法师能做到,我就能做到!”小洁人斩钉截铁的说。
“你如此美貌,真到墓里修行,几个月之后,你的美貌就不存在了,你会变得非常苍老的,你想到了吗?”我说。
“那是一种沧桑美!我所追求的就是沧桑美!说实在的,我很仰慕静修法师,非常欣赏他!不是欣赏别的,我就欣赏他的沧桑美!”小洁人大声说道,显得很兴奋,很激动,满带豪情的样子。看来他对坟墓生活毫不畏惧,修行是需要勇气的,而此时的小洁人就有了这样的勇气。
我说:“如果你不计较自己的青春美貌,到墓里修行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因为一个人只有走进坟墓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升华,死亡是哲学的最高命题,参透生死才可修得正果。”
“我觉得我应该过生死关了,现在不过,更待何时!”小洁人坚定的说道。
“静修法师是真修行,意诚志坚,将来一定会成就金刚不坏之身,他是候补真身菩萨。”我说,“我带你认识的慈明和尚和静修法师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俩都是真修行,都来自少林寺。慈明和尚也在少林寺学过武功,练得过人功夫,他挑担子,一次能挑八百斤,别人送他一个绰号叫‘八百斤’。”
翻了几道山岭,我们终于到了东崖峰摩天岭。这个地方是幽冥钟亭的所在地,也是明代的无暇和尚结茅而居的地方。
幽冥钟亭位于东崖禅寺西北侧,建于清同治年间,1982年按原貌修复。亭高10米,砖木结构,上下两层。钟亭门前有幅名联:八百杵钟声撞醒痴梦,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横批是:佛法无边。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变化了,现在游人并不在意和研考这名联的含意,而是热心在这里探古寻幽,观赏风景。
亭内置万斤幽冥钟一座,清同治年间铸造,当时从山下运到东崖费时两个月。九华山是“幽冥教主”地藏王的道场,故撞幽冥钟意义重大:一是表明幽冥世界钟声不息;二是警醒世人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三是闻钟声迎好运。对外开放后,九华山佛协恢复了撞钟制度。现在撞钟已为时尚,要求撞钟的游人和香客排队等候。许多海外华人通过手机和程控电话闻听幽冥钟声,祈福、祈财、祈平安。寓居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华侨,常在上飞机之前或在海上打电话到钟亭,要求师傅为他们撞幽冥钟。有些需要动手术的患者,在开刀前,给幽冥钟亭打电话,要求听钟声,结果手术都非常顺利。听钟声迎好运,其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民间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闻钟声,心情愉快,诸事顺意。撞钟和听钟既是信仰,也是乐趣。钟亭虽小,但钟声越洋跨海,成为无数信仰者心中的福音。
幽冥钟亭现在的撞钟人是印空法师,我们到时,他正在伏案看书,我说:“印空师傅,您好啊!”
印空法师抬起头,说:“你好!你好!”
印空师傅慈眉善目,长相非常的阿弥陀佛。
我说:“现在要求听您撞钟的人多吗?”
“哎呀,太多了,都把我撞累死啦!”印空法师说。
“我们钟声俱乐部会协调别的寺庙,把您的一部分业务转移给别的寺庙,好减轻您的负担。”我说,“为了向广大信众推广九华山的钟声业务,我们想给钟声俱乐部设计一个会标,会标图案就以这个钟亭和慈明和尚来构图。”
印空法师听后非常高兴,他说:“那好啊,是要把这项业务推广开来,要不然靠我一个幽冥钟亭,不把我累死啦!你们办的是实事啊!也是一件大好事!”
我说:“您有慈明和尚以前的照片吗?最好是他撞钟的照片。”
“照片啊,我来找找看——”
日期:2010-2-27 7:36:00
林心如在2004年4月29日日本大阪佛光山道场皈依佛门,成为星云法师的在家弟子。
林心如会有皈依之举,是因母亲的好朋友赵瑞兰,是佛光山的信徒,平时送一些星云法师的书籍给林心如结缘。因此,她从星云法师的著作中,感受到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耐力坚持到最后;唯有具备忍的力量、忍的勇气,才能化解困境,能忍的人,才有自己的人生。
日期:2010-2-27 12:51:00
(2)
印空法师找了三张慈明和尚的旧照片,但没有一张是撞钟的,他问我行不行,我说行,我回去可以把慈明和尚和幽冥钟亭拼接在一起,然后用电脑合成出一幅慈明和尚的撞钟图。
就在此时,东崖四周兴起了云海,波澜诡谲,变幻无穷,十分壮观。而东崖成了大海上的孤岛,钟亭则成了海市蜃楼,我们三个人刹那间成了腾云驾雾的仙人——那感觉太美妙了!我连忙取出相机抓拍云海中的钟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