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一辈子都生活在雅典,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贫困中度过,他的哲学基于两点:一、人需要“认识你自己”,二、人应该过一种“经过审视的生活”;
孔丘的儒家哲学的根本点在于“仁”和“克己复礼”(我们将接着讨论),他的名言是“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一生中的大部分工作都用于阐释和追求,诸如智慧、正义以及美好的生活的目标,公元前399年,他被雅典人告上法庭,并被判处死刑,理由是他的思想“腐蚀青年”,苏格拉底放弃了所有逃跑的机会和撤销判决的尝试,他的朋友曾经试图劝说他逃走,他本人也认为对自己的判决不公,但他对法律和荣誉是如此的看重,因此下定决心,要以死来为自己的原则表明信念,在做了几次极为出色的讲演后,苏格拉底以绝对的尊严,喝下了一杯毒橙汁,半小时之后就死了。
苏格拉底的一个著名学生柏拉图继承了他的思想,并创立了学院式教学。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逻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生亚力山大大帝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创建了前无古人的欧亚大帝国。
但在孔丘之后的2000多年里,他的徒子徒孙在思想、学问等方面都没有超过他的,孔丘如果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是会感到自豪还是遗憾?现代中国人不再将孔丘称为圣人,而是将他称作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但这三种家都是朦胧模糊的概念。
而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的评价是:“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译者〕,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最后,黑格尔更是幽默而刻薄地说:“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也就是说,如果不让西方人了解孔丘的言论内容,而只让他们知道孔丘的大名,那将更有利于保持孔丘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黑格尔虽然是个哲学家,显然很懂得“最好的商品仅供陈列”这一促销手法。
所以,中国人如果今后向西方人介绍孔丘,说完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之后,就一定要打住。如果“不知天高地厚”的西方人再要刨根问底,了解儒家学说的内容,就得以“哎呀呀,圣人的思想太博大精深了,岂是你我能一窥深浅的!”糊弄过去。千万不要跟西方人说什么“仁者爱人”之类稍稍具体的东西,否则较真的西方人问起:“什么人该爱人?该爱什么人?为什么要爱人?如何爱人?中国的皇帝真的爱人吗?不爱人会有惩罚吗?没被爱的人怎么办?爱人如果和自己的利益冲突怎么办?牺牲自己利益的爱人能持久和推广吗?……”呜呼,恐怕问题不求甚解的中国人,会被这种反思问得满地找牙。
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哲学的根基首先是反思,在前言中,我们谈到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思智力中,中国人最欠缺的就是反思智力(被高调推崇为文学大师的巴金,曾倡建“文丨革丨博物馆”,因此就显得不合时宜)。
苏格拉底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问题: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真理?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你会哪些统治手段?称他之前的哲学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国家?知识是怎么来的?
苏格拉底最终被奴隶主民主派控告犯有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被判决死刑。他向陪审团发表的《在法庭上的最后申辩》,表达了他对生命和信仰的看法,极富竞优色彩:
“……我不是因为没有尽力为自己辩护才被判有罪,而是因为我没有厚颜无耻地进行表演,没有以取悦你们的方式向你们谄媚。你们愿意听我哭泣哀号,愿意我去说些和做些我认为毫无价值、而你们习惯于从别人那里听到和看到的事。但我不认为由于我处于危险中,就必须奴颜婢膝。我至今不悔我刚才的辩护方式,我宁愿死于这种不利的方式,而不愿为保命而采取其它辩护方式。法庭如同战场,无论我和他人都不应费尽心机去逃避死亡……”
苏格拉底更注重个人的生活,尤其是个人的心理生活,而孔丘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苏格拉底追求的是知识和智慧,而孔丘追求的是等级秩序井然的社会。
孔丘善于养生之道,在当时的乱世中,安享罕见的七十高寿,他并没有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的理想。在他所追求的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人们是否过着“经过审视的生活”,那不是孔丘关心的事,也不是他的智慧能达到的。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孔丘也关心人们是否过着“经过审视的生活”,那儒教早已被中国的统治者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因为统治者最讨厌“草民”的审视了。
日期:2009-1-5 19:54:30
案例: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哲学最关心的是人的问题,人是什么?人应该过什么生活?什么是真理?真正有深度的哲学思考,将大大阻滞竞底的进行。
通常,人们认为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人类思想从蒙昧的原始思维中渐渐脱离出来,此时的哲学包罗万象,研究者带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意味,他们试图建立某种清晰的、合乎秩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孔丘的儒教大致属于这一阶段。
2、随着近代科学的渐渐兴起,哲学与宗教分离,而曾经包罗万象于其中的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等都分离出来,哲学为各门科学提供了指导。
3、随着各个学科的独立,哲学有空心化的危机,人们把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都“暂时”存在在哲学中。
直到21世纪,中国人并没有真正自己的哲学,学校教育的哲学,都是出于某种(竞底)目的,从西方拿来的。
中国人忙于世俗的生活,似乎并不需要哲学,但也许正因为没有深入的哲学思考,中国人才不得不忙于低水平的竞底。
对竞底这种生存方式进行深入反思,也许可以提炼一点中国人的哲学出来,那样中国人在九泉之下见到孔丘时,可以告慰他说:后人终于将中华文明从他那个版本,作了一点升级。
四、中国社会竞底的最佳利器:儒教
竞底是一种前现代化的生存方式,和竞优相比,它意味着停滞、消极、落后。中国传统文化从战国的诸子百家,一直到20世纪的五四运动,没有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就是竞底文化的一个最好注脚。
有人称儒家为儒教,认为它是中国人信奉的宗教。但一种真正成熟的宗教,通常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纪律、宗教建筑、绘画、音乐等等;儒家尽管有一些道貌岸然的说教,但还不能上升到信仰的层面,更没有正式的宗教组织、纪律、宗教建筑、绘画、音乐等等,因此,如果一定要往宗教方面套,儒家也只能算是稚嫩的、处于起步阶段的宗教,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也没有发展成成熟的宗教。
儒家更应该被看作是儒术,其本质是论述如何对人竞底,如何对己竞底的权术。中国人只会说“菩萨,保佑我吧”,而决不会说“孔丘,保佑我吧”。
儒家的流行也与它迎合了中国人做官发财的世俗梦想有关。儒家理论规定,国家的官吏只能由儒者充任,因此,普通民众就将攻读四书五经,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来作为自己当官发财的终南捷径。
儒家重视“教化之道”,这种教化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洗脑。儒家的教化或洗脑就是以“礼”为准绳,将人们“多余的欲望或行为”阉割掉。
而礼是个什么东西呢?它一般是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规范,是由君子制定的。当然,君子就是竞底者。礼是不可能由被竞底者制定的,升斗小民在传统中国社会,是不可能有一丁点儿话语权的。
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