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52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按竞底理论而言,没有欲望,没有需求,就无法进行竞底。世上从来没有一个竞底者,会想方设法去驱使一个死人、泥人为自己服务的。因此,李耳的《道德经》就不可能象儒教那样,成为统治者推崇的工具:
  一方面是让活人成为没有欲望的“死人、泥人”,可行性不高,即使可行(心如死灰的人可算是活在“死人”状态),成本也太大,难度太高,不是一般的竞底者能操作的;
  另一方面,没有欲望的死人、泥人,统治者无法对之竞底,因而并无用处。
  水平一般的竞底者,不能使用李耳的《道德经》来竞底,但并不意味着超级的竞底高手不能用。
  希特勒也许不知道李耳的《道德经》,但他的思想和李耳如出一辙:“民众是盲目和愚蠢的……民众不思考,才是政府的福气。”(“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希特勒正是靠着愚弄德国民众,成为德国最大的独裁者;靠着愚弄世界善良的人们,将人类拖入了世界大战的旋涡。他一步步地迫害犹太人,逐渐使他们失去最基本的求生欲望,就象待宰的羔羊那样,乖乖地走进“死亡集中营”的毒气室,只求一个速死。
  李耳在二千多年前就说出了希特勒的心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中国人很聪明。但直到21世纪,还有不少“高层次”的中国人,想从《道德经》中去寻找一鳞半爪的感悟,这又不能不让人觉得中国人智慧的缺乏。
  中国人为何缺乏智慧,千百年来的竞底式愚民,是关键的原因之一。
     3、法家的竞底
  很多21世纪的中国人相信,只要中国的法制越来越健全,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国家的繁荣、百姓的福祉就会有保障。但实际上,不把中华民族DNA中的竞底成份彻底去掉,任何先进的法律、制度,最终都会演变成竞底的工具,竞底社会的实质,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中国在2000多年前,其实就出现过法制社会,这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和一统天下的秦朝。
  为什么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反而得到暴秦的称呼,国家很快灭亡了呢?
  法家提倡以法律条文治国,类似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提倡以法治代替人治,以制度代替个人随心所欲的意见。
  而秦朝以后的汉朝,大肆推行儒家思想,以所谓的伦理道德礼仪来实行中央政府的权力控制,却反而存活的时间更长呢?
  因为中国是个竞底社会。竞底者单方面制定的法律条文,往往生硬、冷酷,国家用它们来进行竞底会更加铁血,而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竞底,则相对更灵活,有一些温情脉脉的色彩,更容易被下层百姓接受。


日期:2009-1-4 20:16:56

  三、儒教为何能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儒家”这个词的原始意义,是主持典礼仪式,即“礼”的一种专职人员。
  “礼”在孔丘的思想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对祖先所举行的祭奠。
  据说当年孔丘编撰了六经,但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只有五经,即《诗经》、《易经》、《书经》、《礼经》及《春秋》,遗失了的那一本,是《乐经》。
  一个竞底的民族是不需要童年的,所以中国孩子从一二岁能听得懂话起,就得为了听话、乖、表现好,而学着掩饰自己的本性;同样,一个竞底的民族也是不需要欢乐的,欢乐对于他们是奢侈品,只会影响竞底的进行。因此,特别巧合地,孔丘编撰的《乐经》就失传了。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代吃“考证”饭的所谓大师多如牛毛,但对《乐经》为何失传,如何失传,却没有一个权威意见,因为竞底者并不关心。
  不过,儒教并无系统性,因此即使少了《乐经》,也不影响它的功能。也许,没有《乐经》,更有利于竞底,毕竟对欢乐的追求,是和竞底相悖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乐经》可能是竞底者特意销毁,有意失传的。
  在孔丘的时代,并不仅仅只有儒家一家存在,当时的儒家,只是诸多学派中的一个,既不占主导地位,更不能说是独领风骚。在春秋时期,对后世有影响的主要学派有十几家,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等等。
  为什么在这众多的学派中,最后儒家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文明的正统文化呢?
  鲁迅说过“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们或者想做权势者的圣人,和一般民众并没有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自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事的。”

  鲁迅目光如炬,看问题一针见血,他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我们在这里要补充的是:权势者为什么要捧孔丘?
  鲁迅所说的权势者,实际上就是本书所指的竞底者。竞底者做事,自然是为了竞底的需要,孔丘的儒家文化,就是中国的竞底者们能找到的最佳竞底工具:道家主张飘然世外,重视天人合一,回归自然,这种文化当然不能帮助竞底者们竞底,因此不可能成为主流;墨家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它的口号是兼爱非攻,这更不是一种竞底方法了,因为兼爱和打到底线是完全矛盾的;法家相信人性本恶,主张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和威势统治臣民,这一听就是竞底的好东西,确实秦国就是靠法家桑鞅改革成功,最终扫平六国,建立了统一大帝国——秦朝,但我们知道,竞底社会是一个单向性的社会,法家的制度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堕落成严刑峻法,这样社会就将以极快的速度滑向底线,秦朝的快速灭亡就是活生生的例证,因此,竞底者们很想用法家,但又不敢,因为法家太暴力;名家偏好于辩论名实之间的关系;兵家主要研究军事活动;纵横家则主要进行利益实力外交活动;阴阳家则研究阴阳五行;这些学派都不太侧重于治国治民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治理国家有“王道、霸道”两种说法。
  “王道”即所谓“以仁义治天下”,而霸道则是凭借武力、刑法、权术、威势等进行统治。
  说到底,这只是竞底的两种不同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被竞底者臣服,积极为竞底者效力。
  持王道者深知,民怨沸腾必不长久,因此为政之道在于德名。
  孔丘主张“为政以德,以仁义治天下”,可惜他自己推销这套理想,当时就不见用于世,以至落得“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结局。孔丘号称圣人,连圣人都无法推行这套理念,后人的学识、胸襟、见地要比圣人差多少个数量级?连圣人都无法推广的学问,凡人还能推广吗?
  中国的统治者喜欢把王道挂在嘴上,而实际上采用霸道,靠权与势,刑与利,利用外在的力量威慑,强制约束被竞底者的行为,达到利国安邦、图霸兴业的目的。

  霸道是竞底的强有力工具,竞底者往往屡用不爽,因此就会成瘾。
  霸道用得太多,被竞底者将急速滑向底线,竞底组织将很快崩溃,秦朝的急速灭亡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这样对诸子百家盘算下来,兵家、道家不可用于日常大众,墨家太缓、法家太急,不急不缓、中庸适宜的就剩下儒家。
  儒家追求世俗的人生目的,对它来说,佛教的来世,基督教的天堂都是不存在的,“在世俗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儒家文化的这个最大的特点,正好为竞底者所利用。那些被竞底者想在世俗生活中过得更好一些吗?行,你们给我做牛做马地努力工作,我会给你们一点世俗的快乐。
  如果被竞底者们信仰道教的飘然世外或追求佛教的来世幸福,甚至信奉基督教,想死后进入天堂,那么都会对竞底者们的竞底,消极应付或积极反抗,这可不是竞底者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案例:孔丘VS苏格拉底

  孔丘和苏格拉底各自是东西方的著名人物。他们生卒的年代相近,都是采取术而不著的方式自学;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苏格拉底则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孔丘在中国曾被尊为圣人,但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嘴里,其评价有非常大的差异;
  而苏格拉底则一直被认为可能是一切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
  孔丘曾周游列国,并在鲁国做过高官,他一生都在谋求做官,想以此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的政治理想显然不合时宜,由于竞底能力不强,他在鲁国进行的改革半途而废,他不得不周游列国,历尽9年的艰辛,“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受到诸侯国的认同,还险些丧命;
  孔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相传拥有3000弟子,在汉武帝之后,中国的竞底者发现了孔丘的儒家学说是一种良好的竞底工具,因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孔丘的思想及学术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