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51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限于篇幅,本节不对诸子百家一一评说,只选择较有影响的兵家、道家、法家进行分析,而对儒家的分析在后面专门进行。
    1、兵家:《孙子兵法》的竞底
  据《世界新闻报》报道:越战失败后,沮丧的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威廉•威斯特摩兰认真反思败因,他的一位越战战友来看他时,拿出一本英国军官卡尔思罗普于1905年翻译的中国兵书《孙子兵法》,告诫他说,只要认真研读,肯定会有收获。
  在认真研读后,威斯特摩兰终于大彻大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给美国人民留下这样的文字:越南等东方国家的军事战略源于孙武。《孙子兵法》言:“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兵贵胜,不贵久”,美国14年的越战无疑犯了兵家大忌。“上兵伐谋”,美国人也忽视了孙子的这一英明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战斗。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赞同威斯特摩兰的观点,他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盲目追求武力效应,而没有认真对待越南的特殊历史、地理和心理因素。

  于是,美国人对《孙子兵法》产生了强烈兴趣,形成了美国人研究《孙子兵法》的第一次高丨潮丨。在许多研讨会和讲习班上,人们都可以看到《孙子兵法》的影子。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举行了上千次《孙子兵法》培训班。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美国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大学,特别是军事院校,均将《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美国国防大学还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

  尽管中国人对孔丘《论语》的评价高于《孙子兵法》(“半部《论语》治天下”,呵呵,整部《论语》不还得治宇宙了?可惜凭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类永远不可能冲出地球的引力限制),但《论语》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地位,远远没有《孙子兵法》高,对孔丘的膜拜,大多局限在一些不得志的汉学家和华人圈子里。
  为什么《孙子兵法》会倍受研读呢?因为它凝聚了中华文明最精华的结晶。
  中华文明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竞底!
  竞底最集中、最激烈的表现是什么?是战争!
  中华文明指导战争最杰出的著作是什么?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非常深刻而“先进”地表述了竞底战略的思想,例如“总体战”的思想(只要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比“有限战争”要竞底得多),孙武就比20世纪德国著名的战略家鲁登道夫要早2000多年提出来。

  孙武能提出这样“先进”的思想,并不是因为他多英明,而是因为他是在中国浓厚的竞底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竞底的中国人一打起仗来,就可以不顾一切:
  兵士是可以驱使着不要命地充炮灰的;
  平民是可以肆意屠戮的;
  城市是可以淹没或焚毁的;
  战俘是当然要砍头或活埋的;

  甚至活人是可以当作粮食的;
  ……
  一句话,竞底式的战争,就是无所不用其极。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总结、提炼出“总体战”的思想,根本不需要多大的思想创新,只要照实记录即可。
  案例:中国名将的吃人式竞底
  唐代安史之乱中期,叛军尹子奇领兵十三万进攻睢阳,张巡带兵和叛军激战了十六天,射瞎尹子奇左眼。尹子奇一气之下,把睢阳围了个水泄不通,心想等到城中的食物吃完便能不战而胜。于是张巡却觉得:一定死守,等待援军到来!
  很快,粮食没了吃茶和纸;茶纸没了吃牛马;牛马吃完了吃麻雀老鼠;最后,鼠雀也吃光了。

  迫不得已,张巡杀了爱妾、杀了奴隶给众将士吃;接着吃城中的妇人;妇人吃光吃老弱病残的男子。吃到最后,睢阳依然没有守住,城破之时,睢阳城里数万军民,只剩下了400人。
  呜呼,那时的睢阳,是一个何等惨绝人寰的地狱啊!可怕的中国人,可怜的中国人!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文明社会吗?
  很难想象,西方人会一边嚼着自己的妻儿老小,一边坚持战争,他们会选择体面的投降,他们也能期待更人道的战败待遇。
  更可悲的是:张巡这样的将领,在21世纪还被中国人作为“爱国忠君”的典型,大加推崇(这是何等落后的价值观啊,就凭这样的价值观,中国还想成为大国?)。河南商丘睢阳的张巡祠占地50亩,气势恢弘,由台湾人和东南亚华人捐资300多万元修建(说明竞底是华人的共同DNA,并非大陆独有)。张巡祠内,一尊高达6.1米的张巡塑像端坐在祠堂中央,脸膛红润,一身正气。沿着祠堂内周围的一张张壁画,宣示着他的功绩(当然不包括吃人的场面),讲解员动情地向人们讲述着,1000多年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

  中国因战事为吃人的现象相当普遍,即使是19世纪曾国藩对洪秀全的战争中,就发生过象屠狗一样杀活人卖肉的事,那些被锁在一边待宰的男女被称为“菜人”,人肉的价格比狗肉还低。
  当今的中国人如此宣扬张巡的超级竞底,在下一次战争中,是否还会吃自己的妻儿老小呢?很难说,因为战争中“迫不得已”的时候太多了,如果没有道德底线,稍一“迫不得已”,就考虑吃人式的竞底,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能有保障吗?
  为了和张巡相比较,我们不妨再看看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的李将军失败后,坦然选择投降时说过的话:
  “战争是我们这些军人的职业。如果像你们所说,那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人民,带来的只会是无休止的争斗和血腥的屠杀!我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是我的道德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我的死可以换取人民和这片土地的安宁,那就让他们把我当成战争罪犯绞死吧!”
  李投降北方后,不但未处死,反而担任华盛顿学院(今华盛顿与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校长,直至病逝。
  这段话广泛代表了西方人传统的战争思想,即“有限战争”。所以西方直到20世纪才提出“总体战”,并非他们的战略思想比孙武落后,而是他们的道德底线和中国人不同,他们要打“总体战”,要突破的不是技术思路,而是道德底线:如何向更野蛮的底线靠拢。

日期:2009-1-3 19:22:48

     2、道家:《道德经》的竞底
  儒教是一种竞底哲学。但严酷的竞底实在太令人辛苦,所以中国人发明了道教,用来弥补儒教的片面性。
  林语堂说:“所以当顺利发展的时候,中国人人都是孔子主义者;失败的时候,人人都是道教主义者。孔子主义者在我们之中努力而勤劳,道教主义者则袖手旁观而微笑。道家思想犹如吗啡,含有神秘的麻痹作用,能令人感觉异样的舒适,所以它能缓解中国人竞底所带来的痛苦和压力,使自己的心灵在承受不住沉重的竞底压力下,可以有一个逃避的庇护所。”

  但道家就不竞底吗?非也。道家的竞底非常独特,初看之下,还真不象是竞底。
  《道德经》是李耳写的道家经典之作,虽然写法很玄奥,光是英文的译本就有四十多种,但它的中心思想却很明确:即人们必须按照“道”来行事,人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这么简单明了的道理,自然比儒家吹嘘的繁文缛节的礼仪,要高明许多,因此,孔丘拜老聃为师,也确实有必要性。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自然、无欲、消极,正好成为被竞底者安贫乐道的思想寄托。
  但道家依然竞底!

  如果说儒教只是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人的欲望,那李耳更进一步,他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最好的做法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一言以蔽之,李耳的意思就是:让人最好不要有欲望、不要有想法。
  李耳撰写《道德经》时,已是个驾青牛出函谷关,准备退隐乡里的垂垂老者,这就如同一头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独自到一个隐秘的所在去等死的大象。此时他对生活的欲望和需求,已经降到人生的最低点,这是一般老人的正常状态。但如果把这种人生暮年的退行状态,写成一本书,鼓励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可以说,李耳对人性、对中国后人的竞底,可真够绝的:

  因为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欲望呢?只有死人、木头人、泥人、石人而已。正常状态下,活人怎么可能没有欲望呢?!皇帝虽然富有天下,却还想万寿无疆;乞丐虽然上无片瓦,却连做梦也想娶媳妇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