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大陆国家,中国农业极为发达,而古代农业技术落后,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因此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令人咋舌的六千万人口。人口一多,耕地面积就远远不足(中国从来没有出过马尔萨斯那样的经济学家,论证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粮食以算术级数增长之类的理论),农民就不得不蜗居在狭小的土地上“刨食”,这养成了中国人重农轻商、安土重迁、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
当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刨食”时,人的勤劳是最重要的,而智慧则可有可无,甚至最好没有智慧,因为有了智慧会不安于土地,所以才会有李耳的《道德经》大行于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即使到了21世纪,任正非之类的中国老板们,也不喜欢有想法、有自我的人,这可以说是古老DNA的西装革履版(即穿着西装革履,思维模式还是老旧的)。
既然不需要智慧,那么中国人的养育成本是相当低的。即使到了21世纪,还有不少中国人认为养一个孩子,“不过是多添一双筷子”。所以在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年景好的时候,中国人就猛“添筷子”,年景一不好,就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
由于养育成本低,加上被竞底,中国社会对人的价值历来是不重视的,古代不说,只要看看21世纪每年的矿难、火灾中,死亡的人数动辄几十、几百,看看深圳海事局书记林嘉祥猥亵少女,骂百姓“你算个屁”,最终安然无恙,就可以知道:中国老百姓确实没有什么价值!
而欧洲是个海洋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支离破碎,欧洲难以统一成一个大帝国(拿破仑、希特勒都努力过,但都失败了),因此欧洲历来小国林立。众多国家竞争的局面,就必须争夺人才,而导致竞底难以进行(否则老百姓会逃到相邻国家),因此人(奴隶除外,当时奴隶不算人,这是一种竞底)的价值,在欧洲较为受到重视。
航海和贸易在古希腊人(欧洲文明的起源地)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者说他们当时的GDP中,有一大块来自海上贸易。由于航海的需要,欧洲人的天文学和几何、数学发展迅速,天文学导致了牛顿体系的建立,随之产生了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欧洲从此走上竞优的道路,人的价值广泛受到重视。
“地理环境决定论”不是本书在此提出的新观念,孟德斯鸠、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持这种看法。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气质性格,人们的气质性格又决定他们采用何种法律和政治制度。但把“地理环境决定论”用在竞底理论上,倒是本书的首创。
我们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基础,简单地对中西文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各自的脉络,这只是为了使读者能够较好地从“原点”,即非洲那个人类统一的DNA来源,理解中西文文明的演变,本章的重点是:分析中国文化与竞底的相互关系。
综合以上论述进行评估,我们“冒天下之大不讳”地认为:中华民族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因此其文明的诞生和发展,相对较为容易。这种容易导致了文明的相对浅显和直接,这种浅显和直接,表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直观而简单地取自生活本身,比抽象的符号文字更容易创造,但不易表达复杂的思想;
中国的中医药取自大自然,比化学合成药物、动手术治疗更容易;
中国的文学、影视注重故事性、情节性,比心理分析、价值观分析更容易,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富有思想的巨著;
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挥毫沷墨,随兴所至,这当然比写实主义容易得多,也不值钱得多。所以中国古代著名画家的画,卖价不仅不如西洋画,甚至不如中国古代工匠制造的瓷器;
中国的音乐没有形成系统的乐谱,因此古代的音乐全部湮没,后人只能根据诗词想像古人的音乐;
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只有简单的利用大自然的技术,从来没有产生过科学(详见第四章);
社会科学方面,中国只有简单的道德说教(如论语),没有建立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实际上直到21世纪,中国没有产生过任何一门可称为“学科”的东西,只好拿所谓的“国学”滥竽充数;
中国人注重物质生活的热情,远远高于精神生活;
中国人虽然大多迷信,但对宗教的研究并不深入,因此其本土宗教:道教,很容易就被外来宗教:佛教,打到底线。道教在现代社会,基本上只以“捉鬼”这一形式,成为香港整蛊影片中的搞笑元素;
中国人喜欢简单的形象思维,较难进行复杂的抽象思维(包括作者);
……
对于富贵和好运,中国人知道“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的道理,其实文明也是如此。中华文明为何在19世纪和西方文明碰撞时,败得一塌糊涂呢?就因为这文明来得太容易,中华民族没有在文明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勤劳的不断发展文明的习惯,他们以为文明到这个程度,就很不错了,就懒得向前发展了。
一个文明历经2000千年的相对停滞,还能存在,实在是个奇迹。可是,这个奇迹的产生,并非由于中华文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强健生命力,而是由于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它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都没有遇到有力的挑战。结果,在19世纪一和西方文明交锋,它就被不断进步的文明打败。
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中华民族的竞底文明呢?我们接着探讨。
日期:2009-2-2 17:58:13
吴思的潜规则以前读过,不过在楼上的各位建议后,现在再读,感觉就不同了。
谢谢各位的建议。我觉得对你们最好的感谢,就是用吴思的序言写了个案例,放在第一章。希望你们到时在书中看到这一段时能会心一笑。
案例:中国人利用潜规则竞底
在一个竞底社会,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竞底。而竞底的方式五花八门,潜规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竞底利器。
潜规则是吴思创造的词汇,他在同名的书中写道:
“河南省开封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的领导人大量批条子,把国家按计划分配供应的平价化肥批给了自己的私人关系。他们的“关系”又将平价化肥高价转卖,转手之间,关系就生出了暴利……使我惊讶的是,那些我以为应该掩藏起来的类似贼赃的条子,居然都保存完好,就像机关衙门里的公文档案,内部人似乎也没有见不得人的担心——你想看吗?请吧,这有一大摞呢。而且,哪一层可以批出多少“条子肥”,每一层中谁有权力批多少条子,圈子之外的哪个领导的条子有效,哪个领导的条子不灵,这一切都是有规矩的。这些显然不符合明文规定的事情,内部人竟安之若素,视为理所当然。在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
操作潜规则的人,显然是对遵守“显规则”的人在竞底,在中国这种事屡见不鲜。小到春节的火车票私下流到关系户手中、医院对熟人的照顾;大到禁止民营企业进入高利润的垄断行业,中国人早已习惯于被潜规则竞底。不得不遵守“显规则”的人们,在无奈之余,也削尖脑袋,争相进入能够操作潜规则的行列。
中国人渴望成为“人上人”,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一、避免被潜规则竞底;二、能用潜规则向他人竞底。
日期:2009-2-2 18:08:38
二、中国短暂的诸子百家时代
战国春秋,多国争雄,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最璀灿夺目的年代,中华传统文化集中产生于这一时代。仅以管子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有相当多的思想:
如管子的法制思想“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
管子在《治国》篇中所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比当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点更先进;
管子利用国家信贷,来平抑物价、调节余缺,抑制奸商和高利贷者的高额暴利,“无食者予以陈,无种者贷以新”,也远比当今国有商业银行的歧视性信贷政策要先进得多。
……
但中华民族智慧浅薄,他们最终没有选择以《管子》的思想治国,却选择了儒教。也许,管子强调的是富民,对竞底者用处不大;而儒教注重的竞底技术,正好被统治者用于“安邦定国”(即让民众安于被竞底的状态)
在这个选择上,中国的竞底者表现得特别聪明,又特别没有智慧。他们的聪明表现在,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儒教是竞底最好的工具,因此从汉武帝起,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们的没有智慧表现在,此后2000多年,中华文化就不再有实质性的进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