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49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几天之后,张锐再次打电话回家表示准备辞职,老父只好第二次来到了深圳。7月17日,进入公司60多天从没请过假的张锐向主管请了一天假。晚上,他与父亲一起到小区附近散步。7月18日,张锐又请了一天假。下午2时,他告诉父亲要出去,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张锐选择了以自缢这种方式与亲人告别,没留下一句话,身后只有因上大学欠下的5万多元债务。

  在张锐死后,华为方面向家属表示:华为公司的员工的确都有压力,但对于张锐来说,压力实际上远没到把他击垮的程度。张锐进入华为只有60多天,没有转正,也不能独立承担项目。张锐性格比较内向,“外人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最后,华为人事部付部长以典型的华为立场说:“张锐选择了这条路,将痛苦留给你们,也给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就是一个竞底组织对生命夭折的正常结论。
  2007年8月11日17时30分左右,在长春市国联小区,华为长春办事处员工赵炳与人在电话里争吵20分钟后,纵身从7楼跳下身亡。
  据了解,该7楼正是华为办事处。事发后,办事处迅速下令封锁消息,各主管分别通知下属员工,禁止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及公丨安丨机关调查。

  而据网友的贴子称,在赵某跳楼时,办事处正在做所谓的培训,这种培训“每周至少一次,都是在周末,强制参加,不参加的会受处罚”。 据称,赵某临终前接的电话极有可能是其主管张某打来的,张某因赵某未参加培训,在电话中严厉批评赵某,以致其过分激动,最终跳楼自杀。 网友分析,“办事处不合理的销售指标,多的不可理喻,强迫性、几乎与员工无关的会议、培训又在此次惨剧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2008年2月26日下午13时左右,华为成都研究所员工李栋兵跳楼自杀。
  2008年3月6日中午12时20分左右,华为公司深圳坂田研发基地科研中心F2餐厅内,正在吃午饭的男员工张立国突然起身跃下3楼栏杆,坠落1楼砸中餐椅身亡。
  2008年6月,任正非在优秀党员座谈会上,发表《人生是美好的,但过程确实是痛苦的》,回应社会对华为自杀事件的议论,其中谈到:
  “近些年来有员工自杀,大多数是个人原因,有些进来也就一个月不到两个月左右,时间比较短。我们忽略了心理测试,对他们的心理关怀也不够
  “整个社会的环境和氛围已经很宽容了,同性恋在这个社会上也不会受到太多的谴责和歧视!你既然有这么大的精神压力,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呢?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说明你认为它是正确的,是你的追求,那你怕什么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很多员工面对生命过于草率,实在不好,不好。特别是工作没有成绩啊,决策失误啊,走向这一步,更不好!我们有的员工的精神包袱太大,在这个进取的团队里面,落伍了就感到有点压力。”

  显然,任正非并没有反思自杀事件折射出来的华为文化问题,而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为“大多数是个人原因”,这正显示了第六章中“竞底者不能认错”的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任正非也谈到了他的竞争观:
  “美国竞争失利是因为他们薪酬太高而失利,而不是因为华为的崛起使他们失败了。所以美国很多要人跟我交流,我就讲是你们失败是因为你们的薪酬点太高了”
  听话听音,任正非的言下之意是:华为竞争胜利的原因,是由于薪酬相对更低。这也正印证了华为的竞底特点。实际上,华为的行业对手确实指责说:华为“奇迹”无非是低廉的价格,加上无所不用其极的市场策略。华为带来的恶性竞争,最终让行业参与者都没有好日子过。
  竞底,实在是一把双面刃,用于他人,则他人难受;用于自己,则自己难受。

  但竞底确实能带来一时的竞争力,有时还会迸发出闪亮夺目的光彩,如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快速工业化;如希特勒在短短几年就重振德国雄风,都曾让世界为之震撼,更让不少顶级学者为之着迷。华为今日的成就,比起这些超级竞底高手,不过九牛一毛,但如今这些曾经煊赫一时的庞大帝国,只作为人类的历史教训被人提起而已。
  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些帝国走的不是竞优策略,没有为人类增加价值,一旦时机来临,人类将弃之如敝屐。华为又怎样呢?我们将在第七章的案例中进行探讨。

日期:2008-12-30 20:08:32

    第三章  儒教的愚民和中国人的忍耐
  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国际影响的学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
    ――法国前外交部长
  一、生存环境对中西方文明的影响
  1987年,美国科学家华莱士和威尔逊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DNA发现,现代人可以追溯到大约15万年前住在非洲的一个女人。之后,一部分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并在同一时间由穴居人类,演变为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接着,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了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目前世界科学家大部分认同了这一假说。
  尽管中国发现了20-70万年前的“北京人”,“北京人”和非洲那个女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尚无较好的解释,但本书重点并不是研究中国的人种学。因此,在没有更好的假说之前,我们先接受这一“非洲起源说”。
  但同一起源的人,为何后来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呢?
  中国人有句俗话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说法类似于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说的是各地人有不同的风俗习性文化,我们可以将这一说法引伸到人种和文明的发展上。
  当先人们从广袤的非洲大陆出走,追逐着食物和适宜的气候,渐渐散布到地球各地后,他们就开始随不同的那“一方水土”,变成了不同的那“一方人”,简单地说:

  欧洲较冷,日照较少,所以欧洲人的鼻子长出了鹰钩以保留热量,皮肤变得白晰以吸收更多的阳光;
  非洲因炎热而日照很多,非洲人的鼻子变得扁平以加速散热,皮肤变成黑色以挡住更多的阳光;
  亚洲人则因气候和日照居中,鼻子既没有鹰钩,也没有扁平,皮肤既不太白,也没变黑。
  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人种理论上的发挥。我们看到,从长期的时段来看,水土,即地理环境对人种的影响,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简单对比中国和欧洲(西方文明的起源地)的环境:
  与欧洲相比,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中国有相对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北面一片蛮荒;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东南则是重峦叠嶂的南蛮之地。在古代,中国的周围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既保护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阻碍了它和其它强大文明的交流和竞争。
  因此,中华文明在亚洲大陆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了数千年后,终于在19世纪遇到它的第一个对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而欧洲的大陆是支离破碎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3.82%。欧洲的海岸线不象中国那么平滑,它十分曲折,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再加上欧洲面积不大(l,016万平方公里),这就使欧洲各地距海都不远,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 1,600公里左右,因此更加深了海洋对大陆的影响,加强了欧洲气候的海洋性。海岸曲折、海湾众多,也为发展海上交通和渔业、商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中国的环境有利于形成一个内部容易统一,外部与世隔绝的大帝国。
  而直到21世纪,欧洲才形成欧盟这样一个较紧密的组织,真正实现统一还遥遥无期,但早在2千多年前,中国就实现了统一的大帝国(有些中国人喜欢说“我们的活字印刷比欧洲早了多少年”,但好象没有自豪地拿祖宗早统一的这点事来炫耀,也许他们直觉到这种早熟的统一,似乎不太好),形成了单一文明,这为竞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当各国纷争,群雄并起时,统治者必须网罗人才,尊重人才,竞底就有了不少忌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