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46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种想法一下子就让变法者,站到了朝廷实力派大臣的对立面,变法的前景可想而知。
  在变法的103天里,光绪接连下发了184道谕旨。他想变法图新的迫切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如此雪片般的谕旨,绝对不是一个老旧的官僚体系能快速消化的,这远远超出了老官僚们的底线,也超出了慈禧的底线。

  最后,原本对变法抱有希望的慈禧,走上前台重新训政,光绪被囚禁到瀛台,变法以戊戌六君子被杀收场。
  维新派垮台后,守旧派重新得势,中国逐渐转回封闭状态,和西方的关系出现紧张。官府对洋人无可奈何,只得暗中支持下层百姓的反洋运动,他们希望借助“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对付洋人的坚船利炮,矛盾由此升级。
  最后,守旧派为了赢得慈禧太后的支持,不惜伪造列强要求太后还政于光绪的假照会,把慈禧逼到了底线。她慷慨激昂地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最终导致列强们联合对中国竞底。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要四点五亿中国人,每人赔偿一两白银,同时要政府诛杀一百多名主战的亲王、大臣。
  慈禧二话没说,爽快地签署了这个条约。通过这次战争,她的最大收获是:彻底明白了列强们其实并不在意,谁做这个国家的头。只要不把她打到底线,让她能继续垂帘听政,那什么事都可以商量。
  在这段闹哄哄的动荡时期,一个竞底高手又开始登台亮相了。
  袁世凯的发迹,始于天津小站练兵,这也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他在练兵期间尽量对自己竞底,不贪财不好色,把金条当泥块一样送给手下的亲信,因此小站新军的重要将领,全部是他的亲信。同时,他通过办理新政、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处心积虑地扩张权势,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政集团。

  紫禁城里的满清权贵们并非傻瓜,他们感到权力受到严重的威胁(中国人从来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开始对袁世凯竞底。他被迫交出军队,调离北洋,然后又被罢黜一切职务,勒令回家乡养病。
  此时袁世凯并不气馁,他采取了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办法,尽管身不在其位,但时刻和他训练过的军事将领们保持热线联系,随时准备东山再起。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朝政府难以调动袁世凯训练过的军队,只得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一方面指挥军队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竞底,逼迫他们承诺选举袁世凯当大总统;另一方面他又借助革命党人的声势,对清朝政府竞底,逼迫宣统皇帝退位。
  袁世凯不愧为一个竞底高手,这个两条战线同日展开的竞底战略,在他的精心调度下,获得空前的成功。他被参议院一致选为总统,然后改组政府,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不仅可以终身连任总统,还可以指定继承人。
  够可以的了。

  但我们说过,竞底社会是一个单向性的社会,“人心不足蛇呑象”就是典型的写照。袁世凯运用自己的竞底战略连获成功,他终于忍不住走过了头。1915年,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83天后,在一片反对声中,他走到了自己的生理底线,死于尿毒症。
  我们在本章开头介绍了“禹”那个角色,他利用自己在帝位的时期,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竞底,为了兴修水利,三过家门而不入,磨光了腿上的毛。当他把中国的疆域扩展到两千五百里以外时,马上通过一系列目标明确的运作,让帝位落到了他的儿子启手里,把中国变成了他们家的家族企业。
  当历史进展到汉代时,王莽用同样的手法,篡夺了帝位。不过这一次,他牺牲的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自己的腿毛,帝位落到他自己的手里,而没有给他的儿子。
  现在,我们看到,袁世凯的手法和禹、王莽如出一辙:一方面在未得势时,咬牙对自己竞底,表面上辛勤为国家苦练新军,实际上为自己将来夺取帝位培养资本。当他觉得实力充足、羽翼丰满时,就抓住时机,以手里的军队作为对清朝、对孙中山进行竞底的实力,逼迫清朝将帝位平稳地交给他,而革命党人承诺他做总统。
  似乎不能说中国人不聪明,因为袁世凯所用的竞底策略,早在四千多年前就被禹发明出来了;但恐怕也不能说中国人真的有智慧,因为禹在知识、信息、文化都不发达的情况下,拍脑袋发明出来的计谋,在四千年后,一点都不用改变就能完美地派上用场,这说明中国社会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四千年的时光流逝,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足够的智慧进化,为什么?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日期:2008-12-28 17:10:17

  这显然是竞优。
  二、以打压人的价值为基本手段,从而获得暂时的竞争力提升。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竞底”。
  不顾疲劳,“头悬梁、锥刺股”地应付考试;
  以不匹配的金钱投入,牺牲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去赢取金牌;
  不顾矿工生命安全,以人类生理极限的强度进行工作的黑煤窑采掘方式;

  牺牲环境的过度砍伐、放牧……
  这些活动在短时间内能达到某些人为设定的指标,或提高部分人的价值,但却往往损害了较长久或较多的价值,这就是竞底。
  竞底和降低成本不是一回事,通过科技、管理降低成本,不是竞底。
  其余的待明日再回应。不少读者提到华为,暂时发二个华为的案例上来,其余的再说。
    案例:华为员工自律宣誓的虚伪性

  2007年9月,华为召开宣誓大会,EMT成员面对200多名中高级干部集体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们必须廉洁正气、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带领公司冲过未来生存上暗礁险滩,我们绝不允许‘上梁不正下梁歪’,决不允许‘堡垒从内部攻破’”
  之后,9名EMT成员都分别再次宣誓。其中,总裁任正非的誓词更能表示这次宣誓的目的:“我郑重承诺,在任期间绝不贪腐,决不允许亲属与公司发生任何形式的关联交易,绝不在公司的重大决策中掺杂自私的动机…”
  EMT是华为最高执行管理团队的缩写,由9位创业元老或核心部门的重臣组成,都手握大量的华为内部股,华为的利益自然与他们密切相关,因此这种宣誓做秀的成分大于实际意义:
  首先他们都腰缠万贯,每年可以从内部股中获得巨大收益,根本不必贪腐一点小钱;
  二是他们很清楚高层的贪腐会破坏华为的风气,从而动摇自己长久赚大钱的根基;

  三、贪腐可能会使自己被逐出EMT,在华为被打入冷宫,类似巨大的风险。
  对华为数万名基层员工来说,他们的收入远没有EMT成员高,家底也没有他们厚,捞点小钱所冒的风险也比他们小得多,因此他们贪腐的现实可能性远远大过EMT。EMT的宣誓能降低这种现实可能性吗?希望不大。
  在EMT宣誓之后,华为的各级部门都进行了类似的宣誓。比起费时费力的学习检查来说,这种宣誓倒是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但实在只有形式意义。
  因为华为内部宣传的是一套,外部竞争中做的又完全是另一套,华为在市场上无所不用其极的竞底手段,也大大污染了内部员工的心灵和整个行业的风气:
  据外电报道,古巴通信设备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的两位公子,接受华为资助在中国读书,毕业后安排在华为总部工作,后又调入华为古巴代表处,该总经理因受贿被开除公职、投入监狱;华为驻古巴代表因长期行贿古巴政府官员被驱逐出境,华为被处以250万美元罚款,合同被停止执行。
  一方面,华为以促人贪腐的手段争取订单,另一方面,华为希望内部员工不得贪腐,这种企业文化确实饱含了导致人格分裂的竞底色彩,但华为却不得不如此,因为如果不促人贪腐,它的市场竞争力就将下降;而如果容忍内部员工贪腐,它的竞争力也将下降。

  在这样一种企业文化的背景下,华为即使进入通信制造业前三强,对整个行业又有多大益处呢?
    案例:任正非的集体主义,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
  竞底组织大多喜欢以集体主义的旗号,打压个人意志。作为一个21世纪的老板,任正非没有不明智地直接反对个人主义,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他是这样论述的:
  “华为公司容许个人主义的存在,但必须融入集体主义之中。”
  任正非这段话的荒谬就在于:既然必须融入集体主义之中,那又何来个人主义?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一度曾只生产黑色的T型车,老福特当时很牛地对大众说:你可以买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你的选的颜色是黑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