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45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渐渐地,联想整合不力和进展艰难的问题暴露出来。到2008年,根据IDC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联想笔记本电脑的销量,较去年第四季度下跌12%,与2007年同期相比,仅增长了0.1%。而在惠普、戴尔和宏基的竞底攻势下,联想2007年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占有率,已从2006年的36%缩小至29%。
  2008年春节前后,IBM仿佛离开沼泽地的猎人一般,接连大幅抛售因出售PC部门而得到的联想股票,显然不看好联想的未来。
  而此时宏基发出全面超越联想的口号,业界更有传言称,联想在三年内的业绩将进入谷底,因为它一直仅仅是个大买办,没有任何创新可言,甚至会被兼并。
  无法竞优的企业,即使做得再大,也很可能只是泥足巨人。

日期:2008-12-25 16:33:53

  这里的案例基本是按年代来排列的,但在书中是按理论逻辑来排的。
  呵呵,我原定这本书的目标分析企业是华为,没想到今天一搜罗,居然联想的案例也不少,请各位慢慢享用吧。
  个人感觉竞底战略是一个良好的分析武器,只要确定了目标行业和企业,根据其历史表现和竞底实力,可以较为准确地预言其未来的前景。
  当然,分析企业战略和行为,还不是本书写作的全部目的,最要紧的是能通过理论,分析中国人的战略和行为,当然,这种分析也许有人不爱听,所以书中真正涉及得极少。
  还是那句老话:希望读者提出理性、具体的意见,如果能说服我,我就改。
  不就是在WORD上改几个字嘛,有什么难的,这和面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嗯,再祝各位圣诞快乐。

日期:2008-12-26 20:26:58

  还是回到连载的历史:
  日本自立国以来,就对广袤的大陆觊觎不已,所有“伟大”的日本统帅,如丰臣秀吉、明治天皇都将征服大陆为己任。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地震、火山、海啸等频繁的自然灾害,使日本民族养成了极大的忍耐力,这种忍耐力成了日本人竞底功夫的精神基础。日本式的竞底功夫,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其根本宗旨就是“重死而轻生”,武士应该时时刻刻准备着,把生命毫不吝惜地献给自己的主人。

  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当回事,他可能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吗?
  一个不把生命当回事的民族,当然要比一个“人命关天”的民族,更能够竞底,因为他们没有底线。
  天朝大国的领袖们,虽然被后人视为腐朽,但并不是没有觉察到这个小邻居的敌意和非分之想,他们抢先对日本采取了竞底战略:1886年,亚洲海军中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巨舰镇远、定远号,远赴日本耀武扬威,试图把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打到底线。当时的日本疯狂地想发展海军,但既无技术也无资源,所依靠的只有民族的竞底精神。镇远、定远两艘巨舰的出访,没有把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打到底线,反倒把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激发到了底线。

  中国人失算了。
  日本全社会立刻从上到下,统统被动员起来。明治天皇带头,每天只吃一个饭团,省下的钱用于海军建设;甚至街头的小孩子在玩追逐游戏时,也以打败镇远、击沉定远为口号。
  日本人在竞底,中国人也没闲着。他们在进行什么样的竞底呢?
  满清权贵们认为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为了限制李鸿章这个汉族大僚,不惜削弱北洋海军。户部以慈禧太后修颐和园为借口,连续两年停发海军装备购置费。自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军费投入越来越少。无奈之下,李鸿章也不得不对北洋海军竞底,当时军舰实行费用承包制,公费包干,由舰长负责,节约归己。因此各舰舰长利用军舰参与走私,常年不做训练,不做保养备战,想尽办法抠出银两,经营个人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在舰炮炮管上晾衣服,军舰的栏杆上积满灰尘,军舰无炮弹可用,自然是司空见惯的事。

  中国人有句俗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日本人就是很有耐心的贼,他们窥探大陆上千年,发现了清朝的软弱无能,认为自己终于等到了机会。
  1894年,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在黄海发生大海战,当时中国共有四支舰队,总吨位占世界第四,但其中三支舰队坐视北洋水师参战,无动于衷。这场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战争,就这样成了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
  战斗结果是,按吨位计排世界第八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排世界第十一的日本联合舰队一舰未沉。值得说明的是,1868年至1894年,这二十六年间,日本海军建设共投入合白银两百三十万两,只占清朝的60%。
  一个数千年竞底历史的民族,输给了另一个更能竞底的民族。
  战争后果是,中国丢失台湾,失去朝鲜这一屏障,赔款加战争损失,超过三点五亿两白银,被杀数万人,同时坚定了日本对中国竞底的野心和脚步,为后来日本对华大规模侵略埋下诱因。
  日本人投资230万两,收获2亿3千万两,外加台湾,所有日本人都感到“自己发了大财”。当然,他们还会照这样的“商业模式”向中国人竞底。
  1860年以后,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伟大”复兴,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成绩斐然。据李鸿章本人骄傲地宣称,他在铁路、机械、工厂、翻译、海防等方面,创造了中国47个第一。但甲午战争的战败,以铁一般的事实说明,中国社会不改变竞底战略,这些轰轰烈烈的洋务成果,不过是纸糊的灯笼,草扎的花架,经不起真正的风吹雨打。

  历史的教训,可曾被我们吸收?
  聪明的中国人,通过这次事件增长智慧了吗?
  甲午战败后,清朝的海陆大军全面瓦解,清政府根本无力再战,只得一再求和。日本人指明要李鸿章出面谈判。李鸿章对竞底社会的民意和舆论,早有深刻了解,自然不愿意背上这个遗臭万年的罪名,因此对朝廷使出竞底手法,慷慨激昂地表示,决不能承担割地的责任。
  但此时日军锋芒已直指北京。朝廷一看马上就要被日本人击穿底线,只好主动向李鸿章表示,只要能保京师无恙,可以顺从日本人的意愿。也就是说,谈判没有底线,该赔款就赔款,该割地就割地。
  李鸿章还算有点竞底精神,他在得到朝廷授予的全权后,没有立即向日本人屈膝,而是再次奔走于列强之间,希望得到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支持,但他的求助无果而终。当73岁的李鸿章拖着病体赶往日本时,他的谈判策略是:希望日本人照顾同是东方人的面子。
  但日本人是何等的竞底高手,他们的眼里只有利害得失,哪有什么同情怜悯。首相伊藤博文依仗日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决意对中国竞底,他毫不顾忌李鸿章的恳求,除了要求割地和占领部分中国地区外,还开出了白银三亿两的战争赔款,李鸿章对此要价进行了几次艰苦的谈判,好话说尽,面子赔光,但日本人毫无松动。

  一天下午,在谈判结束后,李鸿章身心疲惫地坐轿回下榻之处,沿途人群中,忽然窜出一个青年,掀起轿帘就朝李鸿章开了一枪,正打中面部左眼下方。李鸿章鲜血横流,染红了官袍,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他在谈判中被刺客击伤的消息,顿时传遍世界各地,国际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谴责日本是野兽之国。
  竞底高手李鸿章觉得这是个机会,他拒绝做手术取出子丨弹丨,坚持带伤继续谈判,终于在各国的调停下,迫使日本人的战争赔款降为两亿两白银,用自己的竞底为中国挽回了一亿两的损失。
  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的感慨,不无从底线状态回来的悲壮:“用一颗子丨弹丨,换来一亿两赔款,总算是不辱使命了。”

日期:2008-12-27 20:31:50

  甲午战争像兜头一记闷棍,终于使中国的朝野从洋务运动虚幻的繁荣中,清醒过来:看来,光从西方搬过来一些电报、工厂、铁路、军舰、学堂,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实行西方的制度,因此中国上下,都要变法。
  变法能富国强兵,开启民智,使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这当然是个好东西。因此,不论是站在前台的光绪皇帝,还是坐在后台、实际执掌权柄的慈禧太后,都很欢迎变法。
  慈禧在特意保留二品以上大员的任免权,和必要的兵权后,就把变法的操作全权交给光绪。被小日本这么狠狠地竞了一把底,慈禧确实发自内心想中国强大,想变法。
  但主持变法的光绪和变法的导师康有为,都不是竞底高手。
  一次,康有为在紫禁城与慈禧的宠臣、直隶总督、一品大学士荣禄相遇,荣禄问他:

  “我也知道法是应该变的,但本朝一两百年之成法,一下子能改变吗?”
  康有为回答了一句话,就显示了自己是个决心大于能力的鲁莽家伙,只想竞底,却不会高明的竞底战略:
  “只要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能变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