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正非的这段高论,我们很容易在墨索里尼1934年出版的《法西斯主义的信条》中,找到类似的阐述:
“与个人主义相反,法西斯主义者是为国家着想的,而且在他与国家保持一致的范围内也是有利于个人的……法西斯主义有利于自由,能成为现实的唯一自由,国家的自由,国家中个人的自由。”
墨索里尼所鼓吹的“法西斯主义下的个人自由”,与任正非所提倡的“集体主义之中的个人主义”实际上如出一辙。强调“集体之中的个体”,最终会演变成“只有集体,没有个体”,而所谓的“集体意志”,实际上就是老板意志。
如果说法西斯主义是社会形态的底线,那么任正非倡导的集体主义,是一种离底线不远的状态。
而一个正常的社会滑向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善良的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遥远。
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曾写道:1929年西方发生大萧条,有人进行过统计,到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世界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得过诺贝尔奖金、拥有34个名誉学位、当了30年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巴特勒博士对学生们说:极权主义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比民选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更聪明,更坚强,更勇敢”。堪萨斯州州长兰登声称:“宁可让独裁者用铁腕统治,也不能让国家瘫痪下来。”一个共和党参议员甚至说:“如果美国什么时候会需要一个墨索里尼的话,那就是今天了。”而路易斯安那州州长朗格则在用实际行动建立独裁统治,取消州议会选举,州法院取消对制裁“侵犯公民自由”的宪法保证。
法西斯主义无疑成为当时美国一个现实的选项。当时就有人说,罗斯福如果想搞独裁,易如反掌。“罗斯福初任总统的百日之中,国会自觉自愿授予总统的权力是何等庞大,何等空前,何等的凌驾一切啊。就是德国国会给希特勒的权力,也不过如此。”即使作为反对党的共和党,也几乎心甘情愿地打算将等同于独裁者的大权奉送给罗斯福。
因为独裁有利于美国!法西斯主义能振兴美国!
罗斯福最终通过竞优的新政,站稳了脚跟,避免了美国法西斯化。
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海啸,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国家相当热卖,也同样反映部分人心中对强权、国家干预的渴望。
因此,如果让任正非所宣扬的“集体主义”横行于世,必然使中国人生活在法西斯主义的底线边缘,这是我们对华为文化必须认真反思的原因之一。
日期:2008-12-29 20:50:37
个人认为,历史和文化必须分析的,因为要认真地思考一个社会的现在,最好是纵的能了解历史,横的能了解文化。
不过大家既然想了解华为,不妨在第三章开始前,再贴几个华为的案例:
案例:从任正非的文化观 谈中国企业文化的虚假性
谈到文化,任正非有一句话,在中国流传非常广泛:“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他特别指明:“这里的文化不仅包含了知识、技术、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
按照他的这一说法,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可以说是正确的。
但实际上,生产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生产力要发挥作用,除了人以外,必须要有适当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而这种生产工具和对象不是别的,就是资源!离开了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就根本不能谈生产力。
因此没有资源,也就没有生产力。
而任正非说的文化,既然“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同样绝不可能离开资源!
资源与文化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资源枯竭之后,文化一定将不复存在。
恐龙曾称霸地球1亿6千万年(人类的出现不过数百万年而已),可以想像,当年的恐龙一定也曾创造“光辉灿烂的恐龙文化”。但当地球环境变化,恐龙生存的资源枯竭后,曾经是地球霸主的恐龙完全灭绝,由恐龙这个种群所创造的“恐龙文化”,难道还能独立存在吗?
人类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古埃及文明曾延续了3千多年,但由于气候原因,终于泯灭,只留下一些金字塔供人凭吊,南美的玛雅文明同样也是如此。即使是在中国,由于没有合理的音乐记谱方法,古代的乐曲也全部失传,人们只能凭诗词想像那些余音绕梁的音乐是如何动听。
因此,任正非这段流传甚广的话,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为什么充满谬误的话,还能广泛流传呢?
就因为中国人不认真,那为什么中国人不认真呢?
中国人并非对所有事情都不认真,他们对钱、面子、顶头上司的话就很认真。为何人们对任正非的这段话认真传播,而不认真思考呢?一是因为中国人缺少批判精神;二是因为中国的企业文化,本来就不值得中国人认真。
所谓的企业文化,不过是竞底组织的一个幌子,实际上是竞底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必须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却空无一物。
因为只有冠冕堂皇,才能响亮地喊出来,让员工们无话可说,这样竞底才能顺畅进行;
而只有空无一物,企业文化才可能任由竞底者任意解释,实行最彻底的人治。
中国典型的企业文化有:
以人为本(多么响亮堂皇,又可以随意解释,如以老板的意志为本,不也是以人为本吗?)
求实创新、(很漂亮,但有内容吗?)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也是响当当的,但显然是老板对员工的单向要求)
您的自觉贡献,才有公司的辉煌(多么动听,但“我”带来的辉煌,“我”能分享多少呢?没人再提)
多点沟通,少点抱怨;多点理解,少点争执(口号很好,但如果员工不抱怨,上面就会继续把员工往底线推)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在一定时期内,方法是会找尽的,如果此时还不能解决,上面又要追究责任,该如何办?)
……
山寨产品有冠冕堂皇的企业文化吗?山寨产品为何有竞争力?把玩虚伪的企业文化的时间金钱节省下来,降低成本,也是山寨产品的竞争力来源之一。
所谓的山寨化,也可以说是去虚伪化。
华为的文化是什么?它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尽管任正非希望对外呈现出一种先进的文化,但在世人眼里,华为充满了“拧毛巾”文化、狼文化、加班文化、考绩文化、压强文化、森严的等级文化、“军营加校园”文化,这些文化虽然名目繁多,但归根结蒂就是竞底文化,是“进了华为就等于进了地狱”的文化。
任正非是个好学的人,在部队就是学《毛选》标兵,《毛选》贯彻的是斗争哲学,“与人斗争,其乐无穷”,其竞底色彩极其浓烈,任正非的管理哲学中,充斥着大量的斗争文化,其本质就是竞底文化。
案例:任正非的用人文化
现代社会重视人的价值,像所有的竞底者热爱赶时髦一样,任正非常常也提到“华为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人”挂在嘴边,他真是这样想的吗?
实际上,比起重视人才来说,任正非更为重视的是对人的管理技术,也就是对人的竞底技术。他特别强调“我们要逐步摆脱对技术的依赖,对人才的依赖,对资金的依赖,是企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管理机制,对人的管理才是最大的财富”。
“当我们依赖于技术、依赖于人才、依赖于资金时,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我们还不能说是获得了自由。”
显然,他认为只要修炼、掌握好这种“对人的管理”技术,就可以摆脱对人才的依赖,就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竞底,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自由王国。
任正非所表述的,其实是任何一个竞底者的最终梦想,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
华为接连发生横死事件,和任正非的这种理念显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即使在高科技最发达的美国,任何一家稍有理性的公司,绝不可能向世界宣布“我们不依赖于人才,不依赖于技术,不依赖于资金”,如果他们的CEO宣布他们致力于追求这样的超级竞底目标,第二天他们的股价就会一泻千里。
华为将美国IBM作为自己学习的标杆,但任正非和IBM的CEO沃森的理念和处事方式,却完全不同,让我们看看沃森在用人方面是怎么说的:
“我寻找的是那些个性强烈、不拘小节以及直言不讳,似乎令人不快的人,如果你能在你的周围发觉许多这样的人,并能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你的工作就会处处顺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