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23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如果中国一直竞底下去,富强永远难以实现。
  K、基于博弈论的解释
  案例:美国的犹太人店铺和中国餐馆,在遇到劫匪时的不同策略和后果

  阿仪一次到美国旅游,在一家中餐馆吃饭,不巧碰倒劫匪持刀抢劫老板。老板把钱柜里仅有的两百美元全给了他,劫匪走后,阿仪力促老板报警。
  老板说:“报警也没用,丨警丨察至少要半个小时才到。”
  阿仪在国内听说美国丨警丨察效率很高,案发三五分钟即可赶到现场,她马上拨911报警。
  丨警丨察果然半小时后才来,只是做了个笔录,就不吭不哈地走了。
  阿仪在背后大骂美国丨警丨察混蛋,但老板却帮着丨警丨察说话:
  “唉,美国丨警丨察既称职,又不受贿,我们中餐馆受抢劫时,他们也是在三五分钟之内就赶来,当场把劫匪抓住,可我们害怕报复,都不愿站出来指证劫匪,丨警丨察只好把强盗当场放过,后来他们就对中餐馆的报警不热心了。”

  而在旁边犹太人开的店铺,劫匪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在遭劫后,不但立即报警,还督促丨警丨察办案,如果认为丨警丨察办案不力,还会合伙出资悬赏缉拿劫匪,所以劫匪也就不抢犹太人。
  这条街上只有一家犹太店,而中国餐馆有十多家,可劫匪只选择人多势众的中国餐馆动手,而且过了几天照样又来抢。
  阿仪在美国中餐馆看到的现象,实际上在国内也很普遍:2008年深圳海事局书记林嘉祥猥亵少女,尽管有大量旁证及林本人的言行表明“猥亵成立”,但司法部门最终竞底式地判决林无罪,这无疑将助长今后类似事件更多发生。
  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甲乙两人合伙作案,结果都被丨警丨察抓起来,被隔离审讯。如果两人都不坦白,丨警丨察会因证据不足而各判一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者将作为证人不会被起诉,而另一人将重判十五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因罪名成立各判十年。
  面对这样的抉择,甲乙各自的最佳选择就是坦白,即最符合他们个体理性的选择。但对两人整体来说,却是一个最差的结果。

  甲乙二个罪犯的典型囚徒困境
  甲:坦白  甲:不坦白
  乙:坦白各判10年   甲判15年,乙释放
  乙:不坦白乙判15年,甲释放   各判1年
  李志强和他的对手张自强同样也面临着囚徒困境:如果两人都选择生产高价格、高质量的电话机,那么两人的公司都能发展;而其中一人生产高质量、高价格的产品,而另一人则以低价格、质量很勉强的产品来抢夺订单,那么只有后者能生存,前者将倒闭;如果两人都选择生产低价格、质量勉强的产品,那么他们虽然都能生存,但日子将过得很艰难。

  李志强在这个囚徒困境中做出了他认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也就是生产低价格、质量勉强的产品,同时非常艰难地生存着。这种选择使电话机加工业成了利润极低的产业,因此,李志强和他的打工妹们的关系接近零和博弈。
  李志强与其对手张志强的囚徒困境
  李志强:高价格 高质量   李志强:低价格 勉强的质量
  张志强:  高价格 高质量二人的公司都能发展   张不能生存,李一家独大
  张志强:  低价格 勉强的质量 李不能生存,张一家独大  张、李都艰难生存,难以发展
  囚徒困境的一个最关键点,是丨警丨察可以根据甲乙的情况,调整对坦白或不坦白二各情况的判罪年限,正因为丨警丨察掌握了这一主动权,他才可以对甲乙二名囚犯竞底。
  而在李志强和张志强的囚徒困境中,扮演“丨警丨察”角色是,是掌握行业核心技术、产品的国外供应商。如在中国的PC产业中,联想、TCL、方正、海尔等等,就是“囚徒”,而英特尔、AMD就是“丨警丨察”,这些“丨警丨察”制定了行业的游戏规则,让“囚徒”们身处困境,不断地彼此竞底,以便从中获得巨大收益,从而在美国总部不断进行竞优式的研发,开发出升级换代的产品,再来让“囚徒”们竞底。

  这,就是当今产业全球化的实质。
  博弈论中还有一种零和博弈,在零和博弈中,一方的所得就是另一方的损失。
  李志强和他的打工妹们,主要也是进行零和博弈。他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对打工妹工资的压低和克扣,他多挣1万块,可能打工妹们就得少拿9千块。因此李志强不得不靠 竞打工妹们的底,才能多挣钱。
  如何才能达到双赢的多和博弈呢?比如李志强给打工妹加1元工资,而自己能获得1.5甚至1.2元的收益,那就能达到一种双赢局面。
  但李志强对打工妹的潜力都用尽了,他已经没有办法,在给打工妹们加1元工资时,她们会为他挣得1.2元或1.5元的收益。所以他当然不会考虑为她们加1元的工资。而打工妹们则觉得既然老板给的是最基本的工资,自己也只能干老板要求的最起码的工作,是否能为老板增加收益,那不是自己应该操心的事。

  因此,在竞底企业,多和博弈,即“大家合力把饼做大”的情况,很难出现。唯有大家眼睛盯着有限的那块“饼”上,彼此竞底,谁的竞底实力强,谁抢到的“饼”大。

日期:2008-11-30 20:00:19

  案例:“产业升级”,站着说话不腰疼:东莞的竞底困境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在广东珠三角工业转型的大潮下,富可敌省的「制造之城」东莞,经过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后,2007年的GDP增幅创下新低。面对政策调整、成本增加、土地紧缺、污染严重、治安不良等五大难题,外商迁出数目逐年增加,夹在广深之间的东莞正面临空心化的威胁。
  东莞靠外商投资「来料加工」起家,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业基地之一。目前,东莞的外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一万四千多家外商中,港商占六成,有八千多家。美国IBM亚洲区一位高层曾言:「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七成的电脑产品缺货。」
  不过,这列经济列车近年开始减速。虽然07年东莞GDP预计达3151亿元,富可敌省,但GDP增长率为18%,创出新低;预计08年的GDP增幅更差,只有14%。
  据统计显示,近年东莞外商撤走数目逐年增加,近年内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珠三角企业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创立自己的品牌,这种新维思令东莞处于尴尬境地。
  东莞市经贸局有关负责人坦承,产业升级对东莞而言并不容易。「早些年港台资的大量进驻,快速推动了东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同时也使东莞基本上被『固化』在低成本的OEM制造上,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比重很低、民营企业没有充分成长起来的情况下,产业升级十分困难。」
  显然,东莞已经无底可竞了,但他们的产业又无法升级。再过三到五年,这种情形是否会发生在长三角呢?

  那是当然的,因为一旦长三角的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涨到外资能容忍的底线,产业大迁移马上会发生。
  我们为什么要竞底呢?因为我们的产业无法升级!
  我们的产业为什么无法升级呢?因为我们忙着竞底!
  多么令人扼腕的两难局面,该如何打破呢?这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难题!
  最终,我们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话结束这个案例,他中肯地说:
  没有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社会便毫无自由可言。
  《财富的诞生》作者伯恩斯坦也写道: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是指物质或自然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繁荣必须是制度性的。他认为以下的制度,都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1、产权,保护包括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以及作为个人所有的各项公民自由权;
  2、科学理性主义或科学方法,即分析和解释世界的系统方法;
  3、现代资本市场,它可以为新发明的开发与生产提供融资;

  4、交通与通信技术,这些技术可以传递重要信息,能够将人员和商品运输到世界各地。
  显然这四项先决条件,基本都与竞底无关。林毅夫或者没有看到这些制度的重要性,或者他看到了,却基于“屁股指挥脑袋”的原则,只能言不由衷。
  案例:阿迪达斯迁移越南:国际鞋业巨头们的竞底
  2008年8月5日,阿迪达斯总裁海纳(Hainer)表示,阿迪达斯有50%的运动鞋在中国生产,但是因为目前中国员工的工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公司打算今后将减少在华生产比例。阿迪达斯在印度开设了生产线,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也进行加工,甚至还将回到东欧国家生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