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猪的数目越来越少,狼觉得这样下去自己没有猪肉吃了,非饿死不可,于是开始调控,不让老鼠再借钱了。但是王八还没有停止盖房,把自己挣的钱和贷的钱全投入生产了。驴手上的猪窝囤积的很多,卖不动了被套牢了。结果,老鼠,王八,还有驴都挣了好多的猪窝。钱到最后集中到狼手上。
如今,谁都等着狼把钱拿出来救命。于是狼拿出了4万亿,聪明的你,如果你是狼,你会拿钱救哪个?
--
起初他们追打城管,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袭击丨警丨察,我不说话;
最后他们追杀交警,我不说话;
现在他们不喝牛奶,拒绝拆迁,不买房子,不明真相,不买股票,反对救市,反对带表,甚至人肉高官,议论朝政,谁知道他们怎么了......
下面几天要讲一点点理论,希望不要感到枯燥。
日期:2008-11-27 19:22:07
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
竞底既然在中国如此普遍,源远流长,必然有其合理的方面。经过研究发现,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和概念,可用于解释中国人竞底的合理性:
A、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这条著名规律的意义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连续投入某种生产要素,如果增加到一定之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
如对华为而言,政府对它的土地供给量超过一定程度后,对其增加通信产品的产出,并无显著的帮助。
在中国,因为廉价劳动力的海量存在,企业倾向于不搞技术创新,较少升级设备,而喜欢连续增加员工的使用(中国另一个显著廉价的东西,便是环境破坏的成本,这将在本书后面另行讨论),当人员使用超过一定规模后,将使企业因增加员工而增加的产出出现递减,从而反过来约束了员工的报酬增加。
因此,就形成了竞底,所以志强厂的打工妹们的实际收入,18年来没有实际增长!
因为穷,所以要多生孩子去赚钱。因为人口多,所以工资很自然被压到底线,打工不赚钱。因为不赚钱,所以穷。因为穷,所以要多生孩子……,这是一个竞底带来的无法中止的怪圈,封建社会是靠改朝换代时的人口大规模灭失,来打破这个怪圈的。
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产业自由流动,中国人的这种低报酬,使大量低级产业在美日韩等国无法招聘到廉价的工人,竞相转移到中国。
有一首打油诗很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竞底现实:
美国人发明东西;
日本人把东西做好;
韩国人把东西做烂;
中国人把东西做到没钱赚。
竞底,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我已经把它搞得没钱挣了,看你还怎么跟我争!”
但是,要在别人没有钱赚的底线以下生存,这种生存方式的艰辛,可想而知。
所以任正非会无奈地长叹“现在卖高科技产品,简直像卖萝卜白菜一样不赚钱。”
所以2008年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二个中国最发达的产业带,会发生大量的倒闭潮;
所以2008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要竟相去当兵,或者忍受月薪五六百元的工作;
所以广东1300名硕士,去竞聘三十名屠夫的职位。
……
B、丰收悖论:
这一经济学著名悖论指的是:农民获得了大丰收,但他们的收入却减少了。也就是每个农民都尽量增加产出,但所有农民的产出都提高时,每个农民的收入都降低了(不是不变,是减少)。
同样,中国的每个企业、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拼命地干活,但最终每个企业、每个员工的收入反而下降。
有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日本对华出口产品的价格,比90年上升了3%,而对华进口产品价格,则大幅下降了18.4%。人家的东西是越来越贵,我们的东西却越来越便宜!
仅这二个差额,日本每年从对华贸易中节省将近200亿美元。李志强隔壁的工厂生产电扇、榨汁机、烤面包机等等,其平均批发价格从10年前的7美元,下降到03年的4美元。
竞底的丰收悖论显示:干得越多,反而越不赚钱。而不干,当然是死路一条。
所以郎咸平说中国根本不是制造大国,因为中国生产一个芭比娃娃,仅得到1美元,除去材料只剩下几美分。而美国人靠着设计、流通、销售,将那个1美元的娃娃卖到了10美元,因此美国才是制造大国。如果“制造”是指增加价值,那中国确实不是制造大国,而只是生产大国。
C、国际贸易学中的自然资源禀赋理论。
比起其他国家的国民,中国人有以下适于竞底战略的优异秉性:
首先是等级观念强,下级对上级服从恭敬(至少在表面上),缺少平等意识;
其次是特别能吃苦耐劳,因此可以承受西方人难以忍受的底线状态;
第三是有足够的智力,否则三鹿想不出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之类的竞底怪招。
这三种秉性,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被竞底者所必需的特性。正是由于这种禀赋资源,中国才能用低于其他国家的价格比较优势,成功夺得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因为这种加工中心正需要:足够低的成本、足够强的执行能力、足够快的学习能力、足够弱的原创意识。
一个竞底的大国,守纪律、低成本、讲服从,确实适合做生产。但中国式的竞底,员工总是想偷工,老板总是想减料,所以做生产也做不好,只能做低价低质的产品。
D、信息不对称:
这就是中国人说的“从天津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由于企业的老板(竞底者)比员工(被竞底者)掌握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他们很容易利用信息优势对员工竞底。
中国数千年的社会,为何皇帝一定要执行“愚民政策”?甚至为什么官方语言要用文言文,而不是普罗大众都能明白的白话文,就是想利用信息不对称,对老百姓竞底。
E、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指的是:人们把成色好的货币收藏起来,因此市场上只剩下成色差的货币在交易、流通。
在竞底战略中,“劣币”是指生存条件恶劣的人群,而“良币”则指生存条件较好的人群。
由于竞底的人们更能够忍受恶劣的生存竞争,他们将从生存条件良好的人手里夺过工作机会,将他们逐出劳动力市场。
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本质原因就是中国人以更低的生存条件,向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较高生存条件的国家竞底,从而使低附加值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中国,实现了“劣币驱逐良币”。
F、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看得见的实际支出,而隐性成本则隐蔽性较大,不易量化和察觉。
如一个工人在机械厂操作没有防护设施的冲床,他所承担的风险,就远高于操作有防护的设备,这种风险就是隐性成本之一。
竞底者常常故意漠视工人所支付的这类隐性成本,从而节省企业的整体成本,使自己获得更大的竞争力。但这样一来,操作工显然就遭到竞底,因为他的劳动条件更加接近底线。
珠三角的机械厂常常发生手指截断事故,以致做手指缝合手术的诊所生意兴隆,就是这种竞底的直接后果。当然,比起山西黑煤窑来,珠三角的这些工厂可算是非常“人道”的了。
日期:2008-11-28 17:41:06
G、和隐性成本近似的一个观念:外部性
经济活动的影响超出了对买卖双方的福利影响,而扩大到旁观者身上,这就被称为外部性。如造纸厂直接将废水排入河道,污染了水源,对下游的民众就造成了影响。
中国人非常善于投机取巧,常常变着法儿把该自己承担的成本,推到企业外部的社会上,从而形成负外部性。当自然环境的污染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时,企业就转而污染不那么被人们敏感的人文环境。如史玉柱的“送礼就送脑白金”的广告;伊利在毒奶粉事件后,连篇累牍地在电视上播放“放心”广告,都是对人们心理和情绪的恶劣污染。这和废水污染水源一样,都是对人有害的负外部性,只是由于立法滞后,因此他们对民众的竞底,除了遭到民众的反感,并未付出经济上的成本。
H、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在国外,低端产业转移到中国后,由于产业的简单和中国人的聪明肯干,像志强厂这样的企业很快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说,不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坏,就无法使某些人的情况变好。
因此,老板李志强为了使自己的境况变好,就不得不给打工妹们以更大的压力,也就是说,不得不对她们竞底。
J、个人利己,兼可富国:
这是亚当斯密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观点,但却不适用于中国。
因为在中国,竞底者(老板和官僚)在大量聚敛钱财后,往往会将财富和家人转移到国外(非竞底环境),那样富的是别国,并不能起到“富中国”的最终效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