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从事IT高科技行业,也是华为榜样的美国IBM公司,他们从不号召员工坐冷板凳,更不用说坐十年冷板凳,其高层非常清楚和认同“新生一代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的劳动大军之中,他们非常不习惯等级森严的结构,而且希望能快速建立合作关系,不希望受制于公司的架构或者时区。”
因此IBM常常在公司内部发动创新大讨论,并设有一个“思想空间”,用于发挥员工的智慧和专长,鼓励“无论哪个事业部,不管进IBM时间多长、级别多低的员工”,都可以去发表评论,补充各种创意,并设法将这些创意变成真实的产品。
到2007年底,IBM的“思想空间”已经有了8000个非常活跃的创意。
这类事情将大大促进员工的参与感,提高他们对工作的享受水平。但在任正非之类的竞底者眼里,这些玩意不过是不务正业的剩余精力宣泄。中国企业家们一定认为:有这点精力,还不如多去干些本职工作。他们甚至会担心这类空间,可能成为员工抨击公司竞底政策的平台。这并非空穴来风,如非常精于政治斗争(高级竞底)的任正非,就明令禁止华为干部联名提意见,他一定认为这是一种反竞底的“群体事件”,会撼动自己的权威。
三、工作收益方面的因素: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安全保障,是员工不能享受工作的最大障碍。竞底企业通常会处心积虑地探测员工可承受的底线,尽可能在不击穿底线的情况下,压缩综合支出,以降低成本和责任。如2007年,中国实行新劳动合同法之前,华为为了保持更多对员工的辞退主动性,不惜违背企业的社会责任,发起“万人大辞职”。(当然,2007年的《新劳动合同法》,也是政府对中国企业的一次法律大竞底,华为以对员工的竞底,来对付政府的竞底,也是出于无奈。但这种超级玩法,正彰显了这个社会竞底的普遍性。为什么一部西方人用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竞优法律,在中国却变成了一种竞底工具呢?我们在第七章专门设案例讨论。)
较多依赖人力资源质量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如此,而知识含量较低的企业,对员工的竞底就更加直接、露骨。据《联想不是家》中记录,2004年,联想空前大裁员时,事先员工完全不知情,有的被叫到会议室,经过5分钟交谈,就得签字,两小时内离开公司,该员工曾经存在过的所有痕迹,都被公司一笔抹掉。
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如果还能享受工作,那他可能真的乐观到应该去检查精神是否正常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家如果还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那他实在是太难得了。所以中国企业家大多持联想柳传志的经营哲学:怎么赚钱怎么做。今天做医疗器械;明天开矿;后天搞房地产;大后天去炒期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任正非能坚持做通信制造,确属容易。华为有今日之成就,任正非强悍的竞底精神,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第六章的竞底人物段位排列时,任正非和郭台铭等排在柳传志、陈水扁、李书福之上。
日期:2008-11-26 16:46:28
但是,任何真正的创新,都必然建立在热爱的基础上,没有热爱并享受工作的员工,没有热爱自己行业的企业家,中国的企业自然无法进行真正的创新,因此它们将永远停留在竞底的水平。
在当今世界,靠军事掠夺谋求长期的发展,绝无可能。宏观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微观层面每个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中国企业永远停留在竞底的低水平循环中,中国想成为世界强国,可能吗?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腾飞了30年,中国却不曾出现过值得尊敬的企业,没有产生真正的国际大品牌,更没有伟大的企业家,只有赚了些银子、善于用各种方法做秀的商人,和一堆渴望赚钱的企业。
这就是华为的研发骨干在离开华为后,很少再做技术工作,就因为他们对这种竞底式的工作,忍耐得太长久,已经透支了他们在研发时的所有热情,因此,当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时,就像脱网的飞鸟,再也不会选择搞研发。
如此一来,华为只有那些无力解脱,或新入职的工程师,才会无奈地留在研发的岗位上,这样的工程师做出的产品质量,自然难敌对手有热情的工程师,因此华为不得不以低价竞争就是,回头给员工较低的工资。在前言中,我们曾讲述了一个犹太人和华人开修车店的故事,实际上那就是竞底企业的一个普遍写照。
正是竞底式的工作,造就了一个不爱工作的民族!
正是竞底式的环境,造就了一群不热爱自己行业的企业家!
实际上,中国的问题,从古到今,从来不是出在底层的被竞底者身上,而是出在竞底者身上!出在竞底的机制上!
企业做得不好,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战略和制度决定成。难道,2008年企业倒闭潮,是细节引起的吗?同样,中国的经济没有搞好,也不是民营企业家们做得不好(国企?他们有做得好的吗?),也是战略和制度的问题。
只有以制度打破竞底的怪圈,确定出不断进步的发展战略,中国的起飞才可能持续。
对于员工的低敬业水平,任正非作为竞底者,不会对员工的被竞底状态进行反思,反而理直气壮地在大会小会上痛斥“中国人难管、懒散,非得用僵化的制度牢牢地束缚住”。这样一来,华为的竞底必然愈加剧烈,“毛巾”越拧越紧,导致华为不时横死几个年青人。他们的夭折,也许能让任正非认识到“毛巾”就要拧断了,让竞底制度的“天网”,稍稍疏漏、松动几分。
被竞底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是纯粹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典型意义的“群众”,面目模糊。他们虽然很要面子,但却只有很低的自尊,因此,缺乏个人特征,很容易按照竞底者的要求做出服从,尽管这种服从可能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
华为的一名员工曾善意地上书,谈自己对企业的建议,立刻被任正非批示:要么将该员工辞退,要么送精神病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事在华为传为佳话,在中国的企业界传为美谈,成为一个经典案例。
显然,在这样的竞底环境下,员工只能对上级唯唯诺诺,表现得缺乏自己的个性。确实,被竞底者就如同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螺丝钉只应中规中矩地固定在某个位置,当然不能有自己的个性。
但人能是螺丝钉吗?人应该是螺丝钉吗?人成了螺丝钉,那“以人为本”又怎么说?
竞底者如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等,愿意让他们的子女,成为这样的螺丝钉吗?在第六章中,我们将说明,竞底企业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文化,对人不对已的文化。这也能说明,竞底者只会将他们的竞底口号,如“艰苦奋斗”、“坐冷板凳”、“入模子”、“要效果不要借口”等等,只会用在被竞底者身上,不会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日期:2008-11-27 19:18:35
给朋友拉去听货币银行学,北大的教授说起中国央行不断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使下面的商业银行手忙脚乱。而美国即使发生了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也没有打法定准备金率的主意,感到这其实是央行在对商业银行竞底,不过我现在的案例太多了(唉,每天看到中国的竞底实在太多),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他们给了我一个嘲讽现状的有趣寓言,大家可能看过,不过我贴在这里,大家可以分析一下里面有几重竞底,谁是竞底者,谁是被竞底者,底线在哪里?
###########################
4万亿方案与猪、老鼠、狐狸、王八、狼、驴的故事
猪通过勤劳致富有5元钱存在老鼠开的钱庄里。猪打算拿这5元钱建一个小窝,大概要花2元卖地,花3元搭窝。
王八是搞工程的,他想在猪身上挣更多的钱,于是找来当投资顾问的狐狸想办法。
狐狸说:这好办。于是找来管地盘的狼,开钱庄的老鼠一起来商议。
结果王八从老鼠那里借来200元,用100元买了狼的地,花了3元把猪窝盖好,花了50元给了狐狸咨询服务费。
猪没有地,只好求王八把窝卖给它,王八要价500元。
老猪说只有5元买不起,这时候狐狸说服猪去向老鼠借钱;
老鼠答应借500给猪,前提是要他连本带利还600元,可以分10年还清,并且产权证拿来抵押。结果成交。
猪到最后花了600元买来了猪窝,比地价加建设成本高了11倍,猪努力了十年去挣钱还贷。
在这场交易里面,狼,老鼠,狐狸还有王八都挣了钱。以后他们就如法炮制,迫使更多的猪去贷款买房子了。
这时候,驴看到有机可乘,到老鼠那里贷了好多好多的款,把王八盖的房子都买下来,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猪。猪的还贷期就越来越长,吃的越来越差,小猪崽子也不敢生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