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鞋业巨头耐克也要求中国一些制鞋化工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往印度;Clac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据上海美国商会报告,66家制造企业(多数为外企)中,近乎20%企业计划将工厂移师别国,即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巴西。
分析人士称,对这些制造企业来说,不断攀升的成本是他们放弃中国制造市场的主要原因。人力、原材料、土地、环保等成本在2007年至2008年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业内人士表示,生产成本的提高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头等因素。据亚洲鞋业协会最新调查,目前越南劳工成本为3.14美元/日,略低于印度的3.5美元/天和中国东莞的5美元/天。
日期:2008-12-1 19:52:48
九、相关案例
竞底不是中国人的独有战略,外国人同样会竞底,只是中国人的竞底战略使用得太广泛,在很多不应该用竞底战略的地方,都不智慧地加以运用。下面且看看美国人如何使用竞底战略。
案例:南北战争——美国人的竞底
战争是一种典型的竞底活动,在战争中,参战各方都尽量使出自己的竞底绝招,争取克敌制胜。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北方的实力大大超过南方,拥有人口2234万,工业发达,铁路网四通八达;而南方仅有910万人口,其中380万还是黑人,几乎没有工业和铁路,但南方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军队武器精良,大批优秀指挥官纷纷加盟南方,使其实力大增。
南方的战略是:通过速战速胜,迫使北方签订城下之盟,然后争取南方的独立得到国际承认,继续在全国实施奴隶制。
因此在战争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林肯政府陷入困境,他不得不考虑竞底战略:政府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恢复南北统一,虽然北方痛恨奴隶制,但由于一直担心触动奴隶制,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从而失掉一些重要的战略地区,同时为南方留下讲和的余地,因此迟迟不敢公开反对奴隶制。
但由于北方连遭惨败,整体呈现劣势,与南方讲和更是希望渺茫,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林肯开始对南方进行竞底:
1862年9月发布解放奴隶宣言;
开始实施武装黑人的政策,用南方逃亡奴隶与南方军队作战;
同时林肯用征兵制代替募兵制,凡是20-45岁的健康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以加强北方军事实力;任命能征惯战的格兰特在正面战场进攻罗伯特•李率领的南方军队时,又派遣谢尔顿对广大的南方敌后地区,直接进行大规模的竞底。
谢尔顿极力主张对南方实行无情的打击,他的政策极富竞底色彩:
“我们应该看到军官、丨警丨察、法庭深入到南方的各个角落……,至于时间,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都在所不惜……,我们一定要清除和摧毁一切障碍,有必要的话,就杀死每一个人,夺走每一寸土地,没收每一件财物!…一句话,破坏我们认为应该破坏的一切东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在这种政策指引下,谢尔顿的大军在进军途中摧毁了南方的一切铁路、桥梁、兵工厂,以最坏形式的战争灾难,来惩罚各地奴隶主及叛乱分子。一座座庄园被夷为平地,南方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同时他还将大片土地分给黑人居住使用,使黑人们争先恐后地提供情报,充当向导,帮助他们寻找食物、住处,甚至有些黑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南方军队俘虏的北方士兵们救出来。
在如此高压的竞底下,南方民众直接尝到了战争的痛苦,逐渐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最终,罗伯特•李率领的三万大军陷入七万北方军队的重重包围,南军上下都知道这次是没有退路了。有人向罗伯特•李提出化整为零,深入山区打游击战,但罗伯特•李拒绝了这种竞底手段:
“战争是我们这些军人的职业。如果像你们所说,那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人民,带来的只会是无休止的争斗和血腥的屠杀!我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是我的道德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我的死可以换取人民和这片土地的安宁,那就让他们把我当成战争罪犯绞死吧!”
于是他向格兰特停战,在格兰特承诺绝不会处罚任何一名南军士兵,并允许他们带走战马之后,双方签署了投降协议。
虽然我们在此重点描述了北方的竞底策略,但在南北战争中,北方的竞优色彩实际上更为明显:无线电报、装甲车、卡宾枪、高空气球、水雷、潜水艇被第一次引入战场;铁路被用于快速和大规模地调动军队;美军成为世界第一支现代化军队,远远超过倘属于近代化军队的欧洲军队。
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使它最终将德国、英国远远甩在身后。在此同时,北方海军对南方实施海上封锁,几乎断绝了南方与欧洲的贸易。
我们通常认为,林肯是为了解放黑奴而发动南北战争的,实际上,解放黑奴只是他在战争中对南方的一种竞底手段,他虽然把黑奴们解放出来,但最终并没有给予他们和白人同样的权利。
案例:中国电视剧的竞底
美国电视剧在全球范围内热播,如《越狱》、《兄弟连》、《24小时》、《欲望都市》等都引起轰动。美国电视剧的投入相当惊人,如《六人行》,每集的投资是700万美元。
如此高的投资,是高质量作品的保障。
当电视剧这种娱乐形式传播到中国时,同样也遭到了竞底:《成长的烦恼》是美国ABC电视台在1985年-1992年首播的一部情景家庭喜剧,中国的英达模仿了《成长的烦恼》,制作出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这部戏最后的盈利竟达到投资的10倍左右,因而引起了大量的跟风之作(对《我爱我家》的竞底)。
在拍摄《我爱我家》时,英达的态度相当认真、慎重,每天分早、中、晚三个单元,每一集要拍五个单元,即五个工作日完成三集,这已经比美国的一周拍摄一集快了许多倍。但接下来,为了省钱,家庭情景喜剧的制作速度提高到每天一集半,甚至一天两集。逐渐地,投资家庭情景戏剧的老板达成“共识”:拍这种片子就要省钱,就得低成本(还记得那个电话机厂李志强的诀窍吗:便宜就是硬道理)。
90年代后期,每一集制作成本不超过5万元。经过近10年来的高速通货膨胀,现在每一集一般不超过10万元。
成本控制过低,使制作人员的素质难以保证,即使是讲究质量的英达,其每一集喜剧用于剧本的总成本,也不超过7000元。这样一来,去掉管理环节的费用,一个从创意到完成所有剧本的作者,只能拿到5000元,这样的价格显然不足以吸引有才华的作者来写剧本。实际上,《我爱我家》从后80集开始,就拼凑了一批在校大学生来撰写剧本,因此质量显然无法保证,最后连普通观众都看出来。
而在演员上,由于明星的号召力直接影响电视剧的销售,因此情景喜剧不得不使用明星,但这种使用也充满了竞底色彩。为了减少成本,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减少明星的工作时间,因此就得一天拍两集,这样的拍摄速度当然不能让演员准备充分,只能凭经验,在现场凑合着对付,工作质量也就达到底线水平,如陈道明演谁都像陈道明,葛优演什么都是葛优。所以尽管中国每年出产1万多集电视剧,却没有和日韩能比较的电视剧明星和作品。
另一个影响是,情景喜剧只有在现场观众,才能产生真正的喜剧味道,但如果在拍摄时,真的召集一帮现场观众来制造笑声,显然不够省钱,因此真实的观众笑声就被灌装笑声所替代了。中国人发明了最省钱的创作方式,其灌转笑声一共只有三种:“大笑”“中笑”“小笑”,编剧被要求直接将这些笑声写进剧本里,以便后期制作时快速加上。
这样竞底式的制作,只能生产一些底线产品,因此也只能吸引一些底线观众。中国和美国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观看中国电视剧的人群有“二低一高”的特点,即:
收入低——一般在1000元以下;
学历低——一般在大专以下;
年龄高——一般超过40岁。
这种人群的典型是家庭妇女。中国目前所有电视制作人的目光,都瞄准了这个“二低一高”市场,因为不这样,就意味着赔本。但“二低一高”们的消费能力较弱,广告商愿意付出的广告费自然较低,反过来制约了电视剧的销售收入,使电视剧制作处于一种恶性循环:大家比赛对低级趣味的迎合,想以此为自己节省成本,能多捞点金钱,从而使电视剧的整体质量更加粗制滥造,高质量的观众更加远离电视剧,拍电视剧更加没钱赚,投资方更加不愿多投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