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17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比亚迪的起步,始于日本宣布本土不再生产镍镉电池。因此,比亚迪的老板王传福敏锐地看到了这个竞底空间。他在成立比亚迪时,缺少资金,没有厂房,没有设备,但王传福很善于竞底:日本人生产电池,全部用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效率很高,但很昂贵;王传福通过重新分解电池生产的工序,尽量用打工妹的血肉之躯代替昂贵的自动化设备。由于中国的打工妹们成本极其低廉,因此,比亚迪用落后方式生产出来的电池,居然有很强的性能价格比,从而刚一投产,就获得了日本三洋的订单。

  随即沿着这条竞底道路,比亚迪连续三年获得100%的增长。
  我们从比亚迪的成功可以看到,中国人多么擅长走意义的道路,而且即使走竞底的道路,也能取得一定的辉煌。
  但同样要切记的是:这样的竞底成功,只能在特定的时候、特定的企业上出现,并不能大面积、长时间地出现。靠竞底战略,中国这条“龙”可以行天下,但可惜只能是爬行,而不是飞行。
  C、能够快速、显效地增加竞争优势。
  由于中国是个竞底社会,民众对低价格有超乎寻常的热爱,俗话说“没有两块钱买不走的品牌忠诚”,而竞底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可以直接转化为市场价格的竞争力。它比增加产品功能,改善品质所带来的隐性竞争优势将更对市场有冲击力。
  另外,中国人历来是个浮躁的民族,喜欢“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容不得“慢工出细活”,这从中国古代流行木建筑,而西方流行石建筑,就可见一斑。西方人修建一座教堂要花800年时间,这在中国人是不可想象的。而竞底则能够很快见效,压低工人工资,无论如何比研发革新能更快能收到成本减少的效果,因此特别对中国人的胃口。但这种“快速竞底”的最终效果却并不佳,正如华为的老师IBM批评华为“他们有时间将一件事一遍遍地重做,却没有时间将事情一次做好。”

  因此,竞底也是中国人为何终日奔忙,却总是在穷忙的根源。

日期:2008-11-22 14:28:58

  不过出书,文化部能不能通过审批是个大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被竞底。
  blankleo,正因为我为了预防通不过审批,因此对外汇的事就只点到为止,因为写出来最后也要被删掉,不如不写。
  不过既然你强调了二次,按照你“按lz阐述的逻辑来说吧。竞底应该需要“竞底者”、“被竞底者”、“竞底”的事实或环境。那个事实里民企是被竞底者,这个似乎比较明确。竞底者是谁?竞底事实又是?”
  我在此不妨深入写一下:
  这个整体事件中,被竞底者虽然表面上是民企,实际上是中国全体老百姓。而竞底者,就是竞底组织的最高竞底者,咱们心照不宣了。
  我当然没有“觉得央行该拿钱投资民企呀,或者其他替代选择?呵呵,那可滑稽大了。”
  因为你没有仔细看我的文章,我说的是“既然央行你用不好这么多钱,何必把这些钱处心积虑地搜刮到自己的口袋里?为什么不让民企物尽其用,去发展国内经济?真是吃饱了撑的!”

  在书籍中,我没有再写下去了,只能点到为止。
  现在我想说:
  首先,中国的外汇政策,就不应该以搜刮硬通货为前提。
  其次,更不应该用宝贵的外汇,去买外国,尤其是美国债券。
  中国人的外汇哪里来的?私人汇来的是小部分;外贸结汇我有阵子没研究了,在此不说;只谈我自己操作过的假合资企业。
  招商引资,是各地政府的一个重要政绩考核指标(中央对地方的竞底),因此各地政府竞相以歧视性政策吸引外资(对内资民企竞底):

  假如批给内资一亩地为20万,给涉外企业则9万,还有二免三减半所得税。
  所以很多民企不得不找人在香港搞个壳公司,再把注册资金(比如500万美元的等值人民币)通过地下钱庄汇到香港(呵呵,风险多大,深圳经常在反洗钱,但反得了吗?)
  然后,再将这笔钱换成美元,以壳公司的名义汇回当地的外汇管理局,再调成人民币。这中间的风险、手续费、汇兑损失等等,就是成本,但由于半价买到了土地,最后还是划算的。
  这么复杂一个竞底过程,企业还是那个企业,根本没有给当地新增任何工作岗位,也没有新增加GDP,只是XX公司,变成了XX合资公司。
  而关键的是:政府牺牲土地的收益,得到了宝贵的外汇。
  土地的收益,从根本上说,本来是国民的利益!所以,这种外汇政策,竞的是老百姓的底!
  照理来说,如此竞底得到的外汇,应该用心使用,中国企业太需要产业升级了,升级靠什么?先进的设备、技术问题总是需要的,但用外汇引进了吗?
  很少,外汇用去买了大量美国债券。

  为什么中国要搜刮外汇?
  这话要说下去就难听了,版主包涵一下吧:
  竞底者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独裁、专制,因为这样才能用强权将被竞底者打到底线,这样的ZF,在当今世界,只有朝鲜、古巴等几个小国家。
  因此竞底者很孤立,为了巩固竞底组织,同样对外使用竞底战略,对象主要是美国,竞底方向之一就是债券。
  一个可笑的策略是:大量持有美国债券,可以使美国人有所惮忌。
  这种竞底战略有用吗?据说,发行1美元纸币的成本是6美分,如果用记账的方式,美元简直可以说是没有直接成本的。
  用外汇买了美国债券,就可以对美国竞底?
  傻瓜!
  这几个月,美国在金融海啸的前提下,象洪水般发行了数千亿债券出来,我们还得咬着牙吃进,越吃风险越大。竞底的结果是反被人打到底线。

  参考一下网上的呼吁“中国大陆除了拥有“两房”垃圾债券3763亿美元以外,还拥有5000多亿美国国债,早晚也是垃圾。两者之和超过9000亿美元。30年改革开放的换来的外汇家底大部分都套在里面。预警早就发过了,为什么不采取疏散措施。全国人大应当对此召开听证会,有关方面应当对全国人民有所交待。”
  想想100年前,中国做杨白劳,则杨白劳受欺压;如今终于做了把黄世仁,没想到杨白劳却比黄世仁更牛皮。
  否则怎么是我们跑去美国开会,而不是小布什跑到深圳来开会。
  竞底,走的就是被人踩的路,国内是自己踩自己,国外当然只有被踩。
  当然,这回金融风暴中,因为人家看中你口袋里好不容易抠出来的1.8万亿储备,暂时风光了一下。

  这不,马上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欢呼G8变成了G20,呵呵,看看8国之外那些国家的竞优能力,就可以知道,凭什么G8会变成G20?
  就凭你口袋里有一些美国人印的花纸?

日期:2008-11-23 13:09:41

  案例:中国母亲与美国准父亲,对奥运金牌和孩子的不同价值观
  2008年,中国选手冼东妹获女子柔道金牌。去年她复出比赛时,刚生下女儿不到5个月,为了参加奥运比赛,她不得不狠心给女儿断奶,将丈夫和女儿留在广东老家。
  据她说:为了不干扰她专心训练,女儿任何不舒服的事,丈夫都瞒着她。
  当然,冼东妹为了奥运金牌付出的,远远不止这些,她的金牌是以身体的健康为代价的:韧带数次拉伤、拉断都只采取保守疗法,身体伤迹很多,以致保险公司投保时都顾虑重重。
  这是一个竞底式的夺牌故事,可以说,中国人的每一块金牌上,都沾着拚搏者的汗水和血泪。

  为什么要让冼东妹作出牺牲,重新归队训练呢?因为她是这个项目上中国拿金牌的最佳人选,因此她就不得不为国家、为自己竞底一把。当然,她承受的这点小小付出,在多数中国人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中国人早就被竞底惯了,“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令人苦涩的是:牺牲的确实不少,日月却并没有换新天。
  2008年奥运会,中国取得创记录的51块金牌,胜过银、铜牌总和,但中国的总体奖牌数增加并不多,因为中国队采取竞底战略,力保能拿金牌的项目,为此牺牲夺金概率较少的项目。以“成王败寇”的竞底思维来看,这个战略确实收到了显效。
  和冼东妹对比的,是一个美国人的故事:
  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美国四人划艇组合最可能夺金。这四人中有一人叫哈文斯,哈文斯妻子怀着的第一个孩子,很可能会在奥运会期间出生。
  哈文斯觉得进退两难:当时没有飞机通航于欧美二地,他如果去参赛,孩子出生时就可能无法陪伴在妻子身旁;而如果陪着妻子,自然无法夺取渴望已久的金牌。

  哈文斯的妻子“深明大义”,她坚持要他去参赛。但经过慎重考虑,哈文斯决定退出比赛,留在家里陪伴妻子。
  结果美国夺得划艇金牌,孩子却迟迟没有出生。即使哈文斯去比赛,也能带着金牌回来陪妻子。
  但哈文斯从未为此后悔,他觉得自己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有意思但却不是关键的是,28年后,哈文斯的儿子为他带回了另一块奥运金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