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2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谓的“竞底”,就是把自己或他人打到难以容忍的底线,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俾斯麦的“铁与血”,就是把他人打到底线的竞底战略。而勾践的卧薪尝胆,则是把自己打到底线。
  因此,像俾斯麦这样的竞底强人,自然不想把自己,和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一个专长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的臣子相提并论。
  果然,一年后德国展开对中国“铁与血”的竞底,德军的舰队侵占了中国青岛。
  李鸿章与俾斯麦的故事,说明了近现代中国人的一个特性:很喜欢和西方的好东西进行比照。如中国人喜欢说苏州是“东方威尼斯”,将上海称作“东方巴黎”,而哈尔滨轮不上当“东方巴黎”,则将就着成为“东方小巴黎”或“东方莫斯科”,连浙江大学也称自己是“东方的剑桥”
  ……
  巴黎会自豪地称自己为“西方的上海”吗?剑桥大学会骄傲地称自己是“西方的浙江大学”吗?
  这样的比较,本身就显示出二种文明孰强孰弱。
  除了城市、机构,中国人也喜欢对民族进行比照,中国人进行这种比照的主要参照坐标,就是犹太人。
  中国人称善于做生意的温州人、潮汕人为“中国的犹太人”。犹太民族是否会把以色列某个地方,如耶路撒冷或特拉维夫的某些人,称为犹太的中国人?
  犹太民族出过不少名人,就近代物理学领域,如现代物理之父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之父波尔、原子丨弹丨之父欧本海默、氢弹之父特勒,其余的如控制论之父维纳,计算机理论之父冯诺伊曼,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人们常说,二十世纪实际上是两个犹太人的思想在较量:耶稣和马克思。

  如果哪一天,中国人的思想也能像耶稣和马克思的思想那样,指导全世界,也许会有更多的西方城市,会被称作“西方的深圳”,“西方的杭州”。
  在商言商,我们不空谈犹太人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东西,那毕竟是人家的成就,和中国人,即使是“中国的犹太人”,都丝毫没有关系,我们在此简单举个典型案例,比较犹太人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模式:
  东欧某个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于是,犹太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非常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十分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时等待,他就在修车店的旁边开了个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声誉鹊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前来光顾。
  而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
  又过了一阵子,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堂、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也开始增值。

  而在东边,更多的中国人来开了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自己的同行,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已次充好,偷工减料。于是,高水平的技师都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不太在乎价格的优质客人也不来了。
  慢慢的,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三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差强人意,但毕竟收费低廉。
  于是,犹太人的修车店赚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在苦哈哈地熬着,仅混了个温饱。
  再后来,最先在城东开店的那个中国人下定决心,准备贷一笔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装客人到犹太人的店里去考察,发现犹太人用赚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五倍,质量提高了三倍,而此时城西因为成了旺区,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中国人发现,如果在犹太人的店铺旁再开个店,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论聪明和点子,他自忖不输给犹太人;论勤奋,他干得绝不比犹太人少,甚至已经把犹太人用来念圣经,守安息日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论节俭,除了看看电视,他根本没有什么娱乐。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那些后来的中国人身上:
  他觉得自己和他们,就像放在篓子里的一群螃蟹,任何一只想要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纷纷攀附在他身上,结果把它拉下来,谁也走不出困境。
  螃蟹文化,就是竞底文化的一个表现,每一只“螃蟹”都被拉到底线,才肯罢休。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日期:2008-11-7 11:18:18

  如果说东欧的这个故事离我们太遥远,那我们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
  深圳宝安是一个电子产业集中区。我的朋友李志强(化名)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在此开了十几年的电子加工厂,他的工厂主要承接美国的电话机订单,也做少量的内销。象他这样的厂在深圳多如牛毛,因此品牌毫不重要,我们姑且把它叫志强厂吧。
  志强厂这十几年,可算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最开始它从港台商人手里接单,几年下来,摸熟了出口美国的渠道,就开始直接接单,到2007年,每年的出口额稳定在四亿左右(人民币,下同)。
  电话机是低利润产品,李志强常常把自己的竞争战略挂在嘴边:“便宜就是硬道理”。他给我举了个例子,这个例子集中反映了中国商人的思维方式,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详细记录如下:
  电话机的座机和听筒由于配重的需要,通常要装加重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李志强刚开始从台湾人手里接美国订单时,这加重块的材料是铅。
  开放之初,民智未开,直到老老实实按订单要求做了两年后,李志强才去掉对电话机的神秘感。有一天他忽然脑袋“开窍”:这闪闪发亮的铅,不过就是在机壳里面增加重量嘛!他立刻把铅改为不锈钢。这一改,志强厂相对竞争对手一下子获得一元多的成本优势,接连赢得几个大客户。有那么一段时间,李志强对自己充满信心,与买方谈判时的感觉好极了。

  但很快,其它加工厂也知道了这个奥秘,随即跟进,李志强又没有了成本优势,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和对手们开展控制成本的比赛:
  不锈钢换成上油漆的生铁,再换成不上油漆的铸铁,加重块的成本从1元多,直线降到了0.1元。
  还能不能更便宜呢?宝安所有的电子加工厂都在开动脑筋,不过似乎再没有比铸铁更便宜的材料,这条削减成本的小路,仿佛已走到了尽头。
  但李志强没有气馁,他尝到了甜头,决心一如既往,这次他瞄准了水泥。
  开始的试验效果非常差,电话机里的水泥块经过野蛮装运后,非常容易碎裂,李志强率领他的工程团队展开了“技术攻关”,经过数十天的不眠不休,做过数百次试验,他在水泥中加细铁丝,加纤维,用各种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同的配方严格记录试验过程。最终,他获得了成功,加重块的成本降到了0.01元以内。

  这就是中国式的坚韧和智慧。
  志强厂在酷烈的竞争中,又可以喘一口气了。
  我含着泪花听李志强绘声绘色地讲完这段故事,心里不禁在想,眼前这个中年谢顶,略显憔悴的中国男人,在劳心费力做他的降低成本试验时,他的试验方法、苦干精神、付出的努力,和当年伟大的发明天才爱迪生所做的工作,有什么两样呢?
  但爱迪生在试验了上千种灯丝材料后,为人类发明了电灯,而李志强的努力,又换来了什么?充其量不过是在电话机的成本控制上,再拧紧了一圈螺丝。
  写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如果犹太人处在李志强的角色,他们会怎么做呢?

  后来,我从志强厂的工友们嘴里知道,当时宝安众多电话机厂家都认为:加重块的成本肯定可以降低,因此,在残酷的争夺外贸订单时,纷纷预先考虑了这个“利好”因素,提前就把价格降了下来。
  李自强为了留住大客户,也不得不以临近亏本的价钱接单。但他预期中的加重块成本降低,却迟迟没有突破,为了维持工厂运转,他对工人们开始极为严厉: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克扣工人工资,各种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罚款制度,快速出笼。因此工厂的熟练工相继流失,产品质量失控,导致多次返工。
  李自强的竞底手段用到了极限,连他自己都感觉到难以再熬下去了,就在这时,加重块试验成功了,严峻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转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