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1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11-7 11:05:00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陡然紧张,大批企业关门倒闭,许多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这有国际大环境有关,但更多是中国人本身的问题
  这些问题,源自中国人的国民DNA。
  面对艰难时世,《竞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至于正确与否,欢迎读者诸君指教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兹以本书,献给中华民族那些希望关注天空的人们!

  自序
  战略,狭义地说是指导战争全局的决策内容,广义地说还包括决策模式。
  自从西方企业在20世纪中期明确引入战略概念后,围绕着战略管理,管理学界已形成大大小小十数个学派,如波特的行业结构学派,钱德勒的设计学派,战略资源学派等等。有关战略管理的书籍,也早已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因此,当作者要在这个成熟市场,提供一种新“产品”时,他必须严肃地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该产品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它的与别的产品有何不同?这些不同处将会给人们什么独特的益处?
  二、作者如何确保他的产品,能实现设定的战略目标?

  这是二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希望读者诸君能带着它们,以严肃的心态审视本书,最后再评估:
  作者可曾达到他吹嘘的战略目标?!
  在研究了众多战略管理理论后,作者发现:以往的理论在战略管理的操作层面,已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对战略分析,还是如何制定战略、选择战略,以及如何实施、调整、评估等等,前人的工作已相当完善和系统化。
  但对这个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后,作者冒昧地认为:前人对于战略决策者和实施者的人性层面,似乎都没有进行详尽研究。
  也许,西方管理学界认为那是心理学领域的工作。

  也许,西方管理学界其实只是针对自己地域的企业研究战略管理,但他们却相当自大,认为这些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中国的企业家则相当崇洋,也真的相信(或假装相信)这些理论放之中国而皆准。以致中国企业问题多多,企业家们却都认为战略管理没问题,所有的问题出在细节和执行上。
  但作者以为:就一项具体的战略来说,不管是在分析、制定阶段,还是在实施、评估的过程中,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完成,战略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人性因素,将大大影响战略的各个方面。
  为什么像IBM、微软、杜邦、沃尔玛、迪士尼、Google这些富有原创精神的企业,大多只会产生于美国,而不是欧洲或日本?
  为什么日本人做的产品短小轻薄、质量一流,但他们却很少有非常原创的东西(日本人还是发明了方便面和卡拉OK)?
  难道这只是由世界产业分工决定的吗?

  难道这只是企业选择战略所决定的吗?
  难道日本人不想搞原创发明,只想跟在美国人的原创后面,作二次开发?
  作者认为,现实情况不完全是这么简单。
  产业分工,表面取决于资金、技术、市场等等,但最终是由人决定的!
  企业战略,似乎由对手、资源、目标等等决定,但最终是由人选择的!
  世界产业分工并没有禁止任何民族的创意,日本人也很想做原创的东西,他们研发过高性能的第五代计算机和模拟高清数字电视,尽管这些项目有政府的强力支持,但最终还是没有成为主流产品。

  问题何在?!也许不单纯是日本人战略管理没有学好,或美国人的打压。因为日本人的学习精神是世界一流的,美国人戴明创造的全面质量管理,日本人做得比美国人还好。而美国施乐的复印技术,也被日本人买去抢占了美国复印机市场。
  反过来,同等技术条件下,美国人做的东西,质量总比日本人差一点点。
  中国乡下的老农民都不是管理专家,他们从未学过战略管理,但他们知道:
  什么样的地,适合种什么样的庄稼。
  这句朴实的话,翻译到战略管理的领域,就是:
  什么样的人,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战略。

  日本国土狭小,地震海啸频发,经历长期的封建社会,因此日本人行事严密,注重细节,讲求纪律,强调可靠性。日本人的这种天性,正适合大批量制造高品质、短小轻薄、非原创的产品。
  而美国国土辽阔,物产丰饶,没有历史的束缚,美国人大多是基督教新教徒,似乎“大大咧咧”,实则崇尚理性、简洁和创新。比质量他们不如日本,比价格他们不敌中国,但美国人靠高科技、知识产权、产业标准、商业模式等等,在世界独领风骚。
  这就是作者所强调的,战略管理背后的人性因素。
  那么中国人呢?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正在实施什么样的战略?这些战略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问题?而什么样的战略,才真正适合于中国人的人性?为什么?
  本书的战略目标,就是试图为读者回答以上问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作者将从历史和文化(包括科学精神)两个角度,对中国人的人性因素进行分析。因为历史会使人的决策产生路径依赖,文化会通过人的价值观影响决策。
  这一纵一横两大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人的管理DNA。作者将在这个基础上,以案说法,解构中国最顶尖企业家们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一套系统、独特的战略管理理论。
  作者受过严谨的自然科学研究训练,曾在国企、私企、外企任中高层管理人员,遍历生产、销售、教育型企业的各主要部门,并自主创办、经营高科技公司。同时,作者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性格,具有独到的研究,并为资深财经杂志撰稿人,优秀商战小说作家。
  作者深信,以其阅历和思想高度,足以完成本书的战略目标。

日期:2008-11-7 11:13:34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代前言)
  我们教不了人们任何东西,我们只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
     ————伽利略
  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问题,让我们先澄清这二个熟悉词语的涵义。
  什么叫聪明?词典上说: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即IQ高,主要是一种机能特征。

  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在1995年发现智力的三种重要机制:
  神经智力——由遗传决定的硬件智力,它决定了大脑的运算速度和效率。中国人认为自己聪明,主要是以为自己有较强的神经智力。
  经验智力——具有环境特异性的知识,可以通过经验来积累。只要看看中西方在各个学科上的知识积累,就知道中国人经验智力薄弱,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使中国人积累较多的知识。
  反思智力——有效地使用思维,巧妙地调度思维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中国人最缺乏的是这种智力,否则中国不会在低水平的朝代更替上循环运行。
  什么叫智慧?词典上说: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讲得有些笼统。
  为了论述的需要,简单地把智慧定义为:创造性地做成某件事的能力。事情的难度和创造的独特性,决定了智慧的高低。
  上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当属绝顶智慧;而在21世纪,大型建筑公司建一栋摩天大楼,则只能是日常工作,算不上什么智慧。

  让我们举个例子,以便把聪明和智慧看得更清楚。
  如果聪明像一辆性能优异的跑车,加速快,油耗低,操控灵活。那智慧则是完成从深圳到北极的独立驾车旅行。要完成这次前人未做过的旅行,仅有一部好车是远远不够的,对行驶路线的正确选择,解决困难的创造性,面对压力的自我控制……,这诸多因素都对完成任务有重大影响,这些因素的有机综合,就是智慧。
  依据这二个定义,读者诸君在本书中将不时遇到题首的问题,请各位作出自己的判断。
  1896年,在甲午战败,与日本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后,李鸿章赴德国洽购军火,考察强国之道。他拜访了赋闲在家的前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两人相谈甚欢。
  据说,李鸿章在会谈中曾自豪地提起,有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而俾斯麦听了这话,不仅没有因为对方的恭维而欣喜,反倒冷淡而礼貌地回应道:

  “哦,是吗?我倒是希望,没有人叫我西方的李鸿章。”
  铁血宰相俾斯麦凭借着他著名的铁血政策,统一了德国,并将之发展成世界强国,他的名言是:“近代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或多数人通过决议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铁与血’才有解决的希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