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44节

作者: 生于07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千万不能与“乌合之众”为伍。 我想再解释一下《吕氏春秋》的话:“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 就是说,智慧的对比和区别,就是看得长远和看得短浅。 我在期货市场超过5年,从投资分析员开始,从外盘到内盘,后来炒过恒指、外汇,和几乎所有的商品期货品种。 这5年,我在赚和赔之间沉浮循环,最后赚了点小钱。 而在这5年里,几乎每3个月到半年,就目睹一批人进行轮替,旧的一群人赔光了,新的一群人进来。 新进入的人们可以在前面大赚一笔,大赚两笔,赚个100%都不稀奇。 而这些人赚钱的时候,总是在大呼小叫,希望世界都知道他们的“聪明和智慧”。 但是,做到后来,只需要一笔就能够让他们“爆仓”,然后他们悄悄消失。 新的一拨人开始了新的循环。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能预见到赔钱的时候,不知道赔钱的时候该怎么办!

  在市场中,金钱永远是“浮萍”,飘向智慧。 炒完期货之后,就会发现中国股市只不过是“小儿科”。 一个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就是一个“残疾”市场。 按道理来说,人们经过市场的洗礼,最重要的并不是得到金钱,而是积累智慧。 但是,因为中国的“残疾”市场,在其中的人们不仅没有增长智慧,反而变得更加脑残。 不仅没有培养健康的心理,反而让心理的缺陷更加明显,成为心理疾病患者。 我虽然不做股票,但是经常看股市变动,看分析员们的评论,通过股市和分析员们的表现,看看这些人的“脑残”和“心理偏执”到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当然,在一个“脑残”的市场中,只有“脑残”才能够赚到钱。 因为,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匹配:智慧的人适应智慧的市场,所以高手就应该去炒外盘;而脑残的人适应脑残的市场,如果想把自己变得脑残,就炒国内市场。 但是,我要警告各位,如果各位适应了脑残市场,去了智慧的市场必然要血本无归的。 就像中国大企业的对外投资,包括实业投资、金融投资和期货投资,几乎看不到赚钱的。

  在市场经济中,千万不要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我们再说说楼市,那是个更加低级的市场,或者说已经到了比“脑残”还要低级的市场。 我们可以看看什么人在“炒房”? 温州私企老板、山西煤老板、其它一些地区的矿老板! 他们是什么人? 我想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我们上网的人,尤其是浏览天涯经济论坛的人,如果跟他们“为伍”,那就太丢人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曾经坚持没有买房的人,现在也跟他们搅和到一起,那么很可能会在某个时间,跟他们一样“爆仓”。 炒作外盘期货,即使爆仓之后,也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修养,增加个人的才智,锻炼个人的精神,并且为一个新的目标服务。但是,在炒房“爆仓”之后,得到的将是最空虚、最无聊的失败,个人从精神到物质全面丧失。 所以说,多点高级的追求,哪怕失败;不要跟某些人为伍,即使能在眼前赚点钱。

  甘守寂寞、感受寂寞,才能够赚到钱。 这是我经过期货市场的经历,以及后来持续的反思,让我感受到的。 期货市场是个浓缩了财富流动的市场,3个月到半年就能够看出来一个人适合不适合;股市的时间要长不少,可能需要好几年,经历一个比较大的周期才能看出来; 而楼市的周期更长,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像日本那样二三十年。 对于楼市来说,更需要耐心,更需要理解寂寞的意义。 因为楼市一旦开跌,那么就是无量空跌,手里拿着房子的人想卖都卖不出去。 然后,可以随随便便跌50%。 比如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不少房子建筑成本是30-40万美刀,结果只卖十几万还卖不出去。 比照这个状况,我们就知道如果中国房价“无量空跌”,能够一下子跌下去多少。到时候,就像连续的跌停板,拿在手里的房子根本就没机会出。 当然,如果房价不能跌到话,那么人民币的价值就需要进行相应水平的下跌,修正房价带来的社会资源系统配置的扭曲问题。

  应对房价带来的心理压力,最好的办法是启动“主动式心理补偿机制”。 什么是心理补偿? 就像不少女生在生气、失落等心理情绪之后,去疯狂购物。 不少人在失恋之后,去大吃大喝。 那么,房价的问题给很多人带来了伤害,这时候我们需要精神转移,也就是把钱花在其它方面。 花钱在购物和吃喝上,是我不提倡的。 因为这些行为算是被动心理补偿机制,其实跟买房是一个道理。而我们可以花钱在读书、健身、户外大剂量跋涉、看经典电影或者买DVD,或者买点最好的食物原材料精心地做几个菜。 这些活动可以算是主动式心理补偿机制。 通过我们个人通过积极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接触新的思想,进行有组织、需要动脑筋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我们的心理满足。 当我们开始这些活动之后,我们会发现房价是个最不值得关心的东西。

  这些积极的心理成长,是我们跟“乌合之众”区分开来的关键。 而通过对精神的追求,实现心理的成长,是我们能够为将来的经济困难时期,做的最好的准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到时候将军和太监的区别才真正体现出来。 所以,请各位不要着急,把自己准备好去当一个将军或者勇敢的士兵,不要去学习太监的做法。

日期:2009-12-15 22:44:30

  六、医疗与健康 ( 个人的未来 2 )
  金钱: 我们的“存粮”
  假设,如果在最寒冷的冬天,你就剩下两个人的口粮,但是现在有孩子一人,配偶一人,你自己一人,双方父母四人,兄弟姐妹两人,还有数十个朋友,另外还有无数其他的人在指望着这点口粮,那么将把口粮分配给谁?如果有人要偷、要抢、哀求给他们一点粮食吃,否则他们就饿死了,这时候该怎么办?这是人们正在遇到的经济难题,而且在未来将更多地遇到。 到经济艰难的时期,大多数人可能都会经常性经历这样的困境。 那么,现在把问题考虑清楚,未来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思考失误,而导致自己最亲密的人忍饥挨饿,没钱上学看病。

  “巴布托突变”随时可能发生。有一次,我去银行转钱,跟工作人员要申报单。 这时,一位警官走过来,问我认识对方吗?我说认识,感谢他的提醒。 我注意了一下,这位丨警丨察像是天天在银行“蹲点”,询问每一位转钱的客户,是否认识对方的问题。 我想不少朋友都知道,为什么银行里会突然出现一位警官,专门询问准备转钱的人。 因为,似乎从前年或者去年开始,很多地方有人冒充电话局、公丨安丨局等工作人员,以电话欠费、银行账户需要升级为名诈骗,致使不少人上当受骗。人们仅凭陌生人的几个电话,就将自己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两三百万元的钱汇到对方指定的账号上。 而且,转账之后,往往很难追回,让不少人辛辛苦苦赚的钱“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看来,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公丨安丨局都专门派警官到一些银行的营业厅,专门提醒大家,防止大家上当。 而如果上当,人们就可能“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瞬回到解放前”,将自己长时间的积累失去,从富人变成穷人,这就是“巴布托突变”。

  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都在想着赚钱,结果大家越来越穷。 为什么? 因为“赚钱”的文化导向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是一个社会赚钱的核心机构。 但是,金融机构的保安措施也是最严格的,而且金融机构也是最典型的“不赚钱更重要”的机构。 比如说,银行的金库是用坚固的钢筋水泥砌成,然后再加上厚厚的钢铁大门,通过保安日夜守护,还有严格的进入程序确保安全的秩序,并且随时有丨警丨察(也就是国家机器)的强大支持。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里面的钱太多,太重要了,如果被盗、被抢的话,谁都难以负不起这么重大的责任。 但是,当不少人自己把几乎所有的钱都放在某处的时候,却缺乏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随随便便几个电话就能给别人打开自己的“金库大门”,让别人把自己的钱“掠夺一空”。 对于这样的人,就是比尔 盖茨的财富也够不上几次的折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