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43节

作者: 生于07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在“白天”的时候“懂得夜的黑”。 人们在吃的过多的时候,总是忘了自己饿肚子时的状况;在夏天的时候,总是失去了冬天有多么冷的记忆。 也就是说,人们的特点总是“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 经济学就是时刻提醒大家,根据历史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我们在繁荣之后,必然有萧条。 繁荣时候的一个馒头,可能扔到地上都没人要;但是到了萧条的时候,可能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得以维持。 也就是说,人们在繁荣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节俭,多省下点馒头。 到萧条的时候,就用这些省下的馒头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充饥,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儿时的营养不良,长大之后变得身材矮小而且瘦弱,导致生存能力差,被他人所轻视。

  所以,经济学只不过是想到了长远点的问题。 2000年前,《吕氏春秋》就说:“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那么,经济学思考的智慧,就是如何多一点长远的考虑。 没有一个人能够又能得到鱼,还能得到熊掌,把全世界的好处都占尽了。 所以,对于经济学来说,理性的人就是要在High之前,仔细想想High之后的长期后果。 结果,智慧就变成通过克制短期的需求,获得长期的持续收益。 所以,当人们都在努力“得到更多”的时候,符合经济学的行为却是“消费更少”,比如说放弃世界旅游,放弃卡拉OK,放弃名车豪宅,放弃锦衣玉食。 而到了最后,经济学思考的是,什么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 然后,尽可能用最少的钱,在最基本的需求底线上生活,而且还活得不错,这就是资源配置。

  打个比方,关于人口问题。 1949年之后,毛泽东仿效斯大林的政策,提倡“英雄母亲”,鼓励大家生育。 这时候,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中国跟苏联不一样,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因为,当时苏联面临着人口过于稀少的问题,如果不鼓励生育,苏联将面临着灭国的危险。 但是,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非常多,需要重视素质教育,降低人们的生育水平。 结果,马寅初被打倒了,爆发了大量的人口增长。 而到了1970年代,人口又被看成了沉重的负担,然后政策提出“计划生育”。 但是,这时候的“计划生育”已经不是最初提出的进行家庭自我约束,尽量保持在两个以内的计划生育,而是由政策控制,一家只能生一个的“计划生育”。 也就是说,用一种新的极端控制手段,替代前一个极端的鼓励手段。 这样的结果是,80、90后的年轻人,即将开始面临一个家庭里,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一个孩子的极端沉重的压力。

  经济学的主要用途是应对困难。 经济学的最高目标是预知经济困难时期。 根据对过去规律的总结,尽量通过在繁荣时期的节约,实现困难时期的平稳生存。 或者说,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把粮食都糟蹋光。 这时候,更要注意节约,留着到4、5月份,青黄不接没有粮食的时候,还能够吃的不错,不会造成孩子的营养不良。 在丰年的时候,更是要有长远打算,多多进行储备,更加需要进行自我约束,通过节俭和科学的方式,储备更多的粮食,以便在“饥年”的时候,让孩子能够吃饱饭。 在一个社会中,有资源、有能力赚钱的人们,应当尽可能节俭,然后把省下来的资源,分配给穷人,或者暂时遇到困难的人。 让穷人的孩子能够吃饱饭,受到公平的教育和医疗,让暂时遇到困难的人能够恢复过来,重新为社会创造价值。 那么,当这些有能力赚钱的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他人的救助,度过困难,重新开始赚钱。

  经济学的第二目标是应对困难。在经济困难的时候,经济学就变得非常必要。 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人都会赚钱,那么谁会想着费劲学习经济学,然后去穷酸地过日子呢? 但是,当人们的经济出现困难,必须用更少的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的时候,人们才需要经济学。 这就像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当停车场很大,但是汽车很少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停车线、合理规划、停车规则等。 因为随便瞎停,停车场都很宽敞,放不满。但是,当停车场很小,需要停的车很多, 这时候停车规划和执行就变得至关重要。 没有科学的措施和强有力的管理,停车场必然乱套瘫痪。而这不仅仅要制定非常科学的复杂系统,还必须用非常简单的方式把这个系统的规则表达出来,就像“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简单。

  对于每个人来说,经济困难时期的“红灯停、绿灯行”主要是如何进行合理配置,让知识、金钱、健康、机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为了应对困难,我们首先要合理安排金钱,因为金钱是就像我们的“存粮”,一定要精心照看,不要让“大耗子”吃掉了。 知识是我们谋生的手段,需要持续地积累(以后另外加入内容讨论)。 然后,通过对社会的认识,合理利用机会。 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终于又绕回到健康上来了。 下面,我将先简单讨论金钱和机会,然后重点讨论健康。 (待续)


日期:2009-12-15 10:58:00

  插播: 房价与心理健康
  本来想集中精力加快进度往下写,但是昨天傍晚去了家房地产中介,聊了聊最近房价的事情。中介绘声绘色地跟我描述了房价上涨的经过,其经过让我感觉到非常吃惊,而我自己也受到了他的感染。 再加上旁边一个干洗店的几个人也在那里聊房价,我觉得整个空气已经完全不对了。 出来之后,我的结论是:社会再一次High了,那是相当的High。

  我觉得有必要写写我个人的感受。问我对房价看法的人,可以往前看,我已经明的暗的说过很多次了,而且我的看法没有改变。 不过,我想再说一下我的立场,过了这次就不再说了。 首先,未来30年的大中小城市都不用盖房都够了,这些房子如果没人住,难道留在那里下崽? 所以,我认为现在买房的话,将面临一个极其痛苦的境地。 那么,就不要买。 其次,财政不能让房价跌下去。 因此,第三,建议手里面有钱的人,可以换一些外汇,或者放在境外银行(不是境内外资银行,因为阿根廷的教训),或者持现钞在手里,建议美元为主。 第四,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自我修炼(也是我正在写的内容)。 因为,毕竟手里的钱总是死的,更重要的是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

  其次,我想通过对资本市场心理的分析,探讨我对楼市的思考。 在一个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主要是“乌合之众”。 什么是“乌合之众”,说的不好听,就是一群没头脑的人。 这些人很容易受到赚钱的希望的吸引,然后受到市场主力的操控。跟这样“乌合之众”在一起是很“掉价”的,因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那么,为什么跟他们在一起“掉价”? 因为,他们就是Losers的代名词。 谁愿意跟失败者为伍? 那么他也是失败者。 而且,看看他们去哪里就知道他们的情况了,比如说大型赌场中少不了他们;股市中少不了他们;期货市场中少不了他们;外汇市场中少不了他们;次贷危机中少不了他们;迪拜危机中少不了他们。 因为,他们是“乌合之众”,所以他们总是在亏钱。而在他们亏得“血本无归”之前,让他们赚点蝇头小利,YY一下子就美好的未来也不错。

  当市场行情越极端,“乌合之众”也就越积极,越兴奋。 比如说,当股价越高的时候,“乌合之众”们也就越相信股票要涨,于是进入股票市场中“淘金”的“乌合之众”也就越多。 在1929年之前,有个叫“巴布托”的人,一直在叫嚷股市要崩溃,叫嚷了好几年。 很明显,对于大家来说,他的脑子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竟然在股市持续上涨的时候,总在说股票下跌。 而随着时间推移,他自己也变成一个笑话,天天在说股市要崩盘,但是股市就是在持续上涨。 说了几年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嗤之以鼻。 当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后来股市崩盘了。 崩盘的原因也很简单,经济发展就像孩子成长一样,是个基本恒定的、缓慢的过程。 股市如果升的太高,脱离了经济发展,结果必然导致摔得惨。 而且升的越高,摔得越惨。1929年,巴布托仍然在强调股市要崩盘,结果股市崩盘了,他也成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叫“巴布托突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