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32节作者:
生于0715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生产导向型的企业? 因为,生产导向型的企业给让企业老板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 需求型企业老板拥有的是对市场的洞察,是一种内在知识带来的力量。 但是,生产型企业老板则更希望依赖于外部物质给自己带来的力量感。 或者说,通过掌握既得利益,给自己带来心理安全感。 企业老板依靠掌控大规模的资源,让其他人臣服在自己的脚下,这样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 在这样的资源支持下,再软弱无能的老板,都可以将自己装扮得像超人。 所以,在这些老板的思想指导下,这些生产导向型企业最为青睐高耸的摩天大厦、大量在大厦里工作的职员、大规模的厂房机器、大量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 他们坐在大厦的最顶层,享受着无可匹敌的权力感觉。 因此,他们有着不可抑制的扩张冲动。 规模越大,就可以建设更大宏伟的大厦,可以建立人数更多的巨大工厂,掌控更多的资源,拥有私人飞机、游艇,数十个随时可以俯首帖耳的高层经理,那么看到更低层员工诚惶诚恐的表情,也就更加觉得自然了。 所以,更大的规模,带来获得更强的权力满足感。 或者说,比尔盖茨不需要高楼大厦来获得心理的支持,但是缺乏足够心理强度的生产型企业的老板们却需要,或者说渴求这样的心理庇护所。
人是习惯的俘虏。 那么,像GM这样生产导向型企业遇到问题怎么办? 在初期,企业老板可以假装不知道问题,于是大家都假装问题没有发生。 德鲁克讲过一个“打死报信的”例子,就是说谁首先公布坏消息,谁就会被国王枪毙。 于是,人们假装一切一切外面的事情,以及内部的事情都没有发生。那么,问题不会自己消失,在大家都假装不知道问题的时候,问题只能迅速恶化,直到接近失控。 生产型导向的老板唯一会做的,就是大举借债,继续扩大规模,通过增加厂房、设备、机器等措施,抵抗竞争对手。 然后,这些老板会拙劣地模仿竞争对手,希望能够挽回局面。 在石油危机期间,美国三大巨头生产出多款外形难看、质量低劣的小型车。 就是因为问题实在绕不过去了,只好被动地进行应对。 结果,这些难看低劣的小汽车不仅没有获利,还让汽车公司的股东损失更加惨重,导致克莱斯勒直接陷入破产保护状态。 后来,石油危机缓解,克莱斯勒也在李 艾柯卡的领导下,重新恢复生机。 但是,这只是运气问题,主要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没有变化。 那么,上次能够逃过危机,这次就不一定了,于是GM和克莱斯勒破产,所有股东“血本无归”。 而福特汽车因为提前“瘦身”,改变经营思想,逃过了破产的命运。
能否打破过去的习惯,决定人和企业的命运。 当年,郭士纳进入濒临倒闭的IBM,首先确立市场导向,明确市场需求。 而郭士纳通过一系列的小技巧,打破IBM的管理体制。 同时,郭士纳谈到“终身雇佣制”,认为它是个谎言。 然后,郭士纳打破终身雇佣制这个谎言,开始大幅裁员,后来才挽救了IBM。 如果当年不是郭士纳硬着头皮去当IBM的CEO,可能就没有其他企业管理高手去接IBM。IBM可能就已经被分拆成为不同的部分,甚至消失了。 人也一样。有的人喜欢抽烟,然后得了癌症。 这时候,医生建议他开刀做手术,并且停止吸烟。 但是,如果这个人拒绝开刀,而且还指责医生干涉他个人的吸烟自由,那么癌症就没救了。
那么,癌症是如何致命的? 首先,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很容易发生感染 ,尤其患者,骨髓造血的机能受到抑制 ,白细胞显著减少 ,更容易发生感染 ,常见感染为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混合感染 ,造成细胞、组织的大量破坏。 其次,癌细胞生长迅速 ,必须消耗大量营养物质 ;另一方面癌症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食欲低下 ,甚至出现低蛋白血症 ,营养衰竭 ,极度消瘦即恶病质,于是就是肿瘤恶性增长和身体迅速消瘦。 晚期癌症常伴发远处转移 ,若癌瘤生长或转移至重要脏器 ,直接侵袭、压迫或破坏该脏器的正常结构 ,便可引起死亡 ,如转移至视觉中枢可引起失明 ,转移至脑干 ,可引起呼吸停止 ,循环衰竭 ,另外 ,一些癌瘤可堵塞人体重要管道 ,导致功能丧失而死亡 ,如胰头癌梗阻 ,引发黄疸、肝功能、消化功能失常而死亡。甚至有些癌细胞团可直接堵塞某些重要动脉如肾动脉、肝动脉 ,致该脏器缺血死亡。 癌瘤直接侵犯 ,破坏大血管 ,使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 ,常见肝癌、胃癌患者 ,最后因失血性休克 ,循环衰竭而死亡。
随便说一下,根据两组数字: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2009年估计更低。以及预计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达到12万亿元。另据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销售总额将达5.7万亿-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居民近半花销用在“买房”上。加上现有的经济政策。 这三个因素加起来,中国居民消费品大规模/通/胀可能一触即发。
日期:2009-12-10 16:58:39
发一篇以前写的内容,从贾樟柯眼里看到我看到的世界
三、自己眼中的真实
在社会上,有的人为别人的成功而喝彩,有的人在为自己的真实而生活。 为别人的成功而喝彩,愉快轻松;而为自己的真实而生活,往往孤独苦闷。 因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价值观不同,所以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同。 这种关注的重点就导致了人们对于真实的认知也不同。
有的人认为房子是真实的,自己的幸福和婚姻都是建立在房子基础上的。 所以,他们让父母出钱,给自己付房贷首付,然后自己每个月去还按揭。 小风认为父母亲的辛苦是真实的,所以他就是不买房、不结婚,他也不能加重父母的负担。其实在最初,小风并不是非要自己赚钱买房。 当时,他看到的是,如果买房的话,首付远远超出他父母的承受能力。 到时候拖累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要把老两口压垮了。
女朋友离小风而去,让小风煎熬了很长时间。 虽然他跟女朋友感情很好,两个人都在谈婚论嫁。 但是,女友还是因为房子离他而去,这让他在长时间受到煎熬的。 而是他搞不明白,为什么人们的感情和婚姻竟然如此脆弱,只是因为一个房子问题就能够把这些都摧毁。 难道他看书、看电视,其中夫妻患难与共的情节都是假的吗? 他是做策划的,看过很多小说、怎么那个“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属于他。
小风在很长时间,真实地体会到了一种孤独。 在那段时间里,他也开始思考,他是上海本地人,朋友也不少,甚至可以说挺多。 但是,为什么碰到问题的时候,想不到可以找谁去沟通和倾诉。 难道大家都只是泛泛而交,没有实质性意义? A friend in need,is a friend indeed。 这是中学课本里面的经典语句。 但是,真正的朋友在哪里? 他希望找到婚姻的答案,但是似乎没有朋友能够给他有意义的答案。 他希望看到建议,但是他没有看到给他有实质性建议的文章,没有帮他解决这些问题的书籍。 那么他到底可以去找谁? 没人可说,只有自己承受。
其实,这不仅仅是小风的真实,也是贾樟柯一直在影片中寻找的真实。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本对绘画有所造诣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电影《黄土地》之后,便激发了内心对电影的热爱。他1991年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但失败了两次,直到1993年才如愿以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有一部电影贾樟柯至今印象深刻:一个县城局长和老婆吃早餐,餐桌上摆放的是橙汁、牛奶、吐司、果酱。 他说,“我觉得这个中国电影怎么虚假到了这个程度,连这个桌子上拍的菜都是那么不真实。 哪个县里头的局长一大早,他不是喝稀饭,吃咸菜的?”中国电影太假了,电影里的生活方式也是假的,假到可以篡改县城小干部的食谱,“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敬畏现实,你不要去瞎编。”
贾樟柯曾是一个山西小县城里的街头青年,整日无所事事,靠打架、看录像、打台球消磨时光。 后来贾樟柯考上了电影学院,课程里规定每周看两集国产电影。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事情没人去拍呢,看了那么多中国电影,没一部是跟我有关系的”。 他尤其找不到他当年每天在街头游荡,无所事事,在一个特别小的世界里生活的艰辛与迷茫。 后来他决定,“那就自己去拍吧”。 然后,从用借来的机器拍短片开始,他用自己的视角诠释他所想表达的世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