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31节作者:
生于0715 在需求价值导向的经济理论与生产方面的创新经济理论合流下,消费升级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 在1990年,《第三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发布《权力(Power)的转移》一书,以强悍的视角诠释了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势,阐述了权力从最初的暴力,转移到后来的资本、再到未来信息的转移过程。在这本气势恢宏的作品中,托夫勒深入而精辟地阐述知识经济的作用,宣告了知识力量的崛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宣言。后来,“Information is Power”成为商学院的核心词之一。到二十一世纪,知识富人阶层成为社会主流,并保持了非常稳定的财富流动特征,其代表比尔盖茨稳居世界首富榜十三年,而沃伦 巴菲特也长期保持着前列的位置。 而这些知识阶层的消费又推动了世界的产业变革与升级,品牌开始成为主导微观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消费更注重于精神的消费,为了追求精神的回报而放弃物质的享受。 比尔 盖茨将他的财产主要用于高效率的慈善消费上,他通过慈善支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或者说精神需求。而他的行为又带动了他的朋友沃伦 巴菲特,“爱财如命”的巴菲特把自己的钱划归盖茨基金会,就是相信盖茨能够高效率地使用这些钱做慈善。 “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在知识阶层得到持续的贯彻,并且开始实现效率升级。与之相对比,以生产为导向的落后社会的人们,不论有多少钱,都在进行着低等级的消费。 迪拜想把自己打造成为“旅游胜地”,但结果只是奢侈的酒店和房地产,只是做了个“销金窟”。 这样的大规模建设,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可持续的精神愉悦,而只能像白酒一样,暂时麻丨醉丨人们的精神而已。 (待续)
日期:2009-12-10 16:08:56
(继续)
“知识经济”意味着个人经济时代的来临。 知识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经济,也就意味着货物、资本、人才的自由流动,也加速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的竞争。 而竞争的核心是对于人才的争夺。 美国能够持续发展,在于想方设法搞到人才。 美国吸引人才的方法,让欧洲都感到恐惧。欧洲曾经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但是,美国政府通过对东北部“钢铁生锈带”的扶持,结合当时围绕工业基地形成的大学等,开始发展东北部的高科技。 在美国的大学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吸引了不少欧洲的生物制药专业人员到美国。 人才走了,经济也就走了。随着人才流失,好几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物制药企业把总部迁到了美国。 可以说,美国就靠对人才的“掠夺”,保持着在世界上无可匹敌的竞争力。 因此,欧洲各国大声疾呼要留住人才,希望保持住欧洲竞争力。
现在的全球化竞争,有点像中国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 管仲造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的第一人。 战国时期的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伍子胥、孙子和吴王阖闾组成高效团队,一起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吴起以一人之功,百战百胜,而且文韬治国。 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强大的基础。 后来,当时偏远落后的秦国持续吸纳人才,增强国力。 可以说,秦国的农业制度甚至比今天的还要高效。 其中,很有意思的一幕是秦王问顿弱。 秦王想召见秦臣顿弱,顿弱说:“我认为,君臣的大义是,臣子不必用大礼向君王参拜。如果大王允许我不用大礼参拜,我可以见进大王,否则,我就不见大王。”秦王答应了顿弱的要求。于是顿弱对秦王说:“天下有有实利而无虚名的,有无实利而有虚名的,有既无虚名又无实利的,大王可知道吗?”秦王说: “不知道。”顿弱说:“有实利而无虚名的就是商人,商人不拿锹,锄进行劳动,却拥有大量粮食的实利,这就是所谓有实利而无虚名。没有实利而有虚名的就是农夫,农夫当春天解冻时,就要从事耕种,夏天在烈日下要耨草辛劳,却得不到粮食的实利,这就是无实利而有虚名。既无实利又无虚名的就是大王您呀!您身居万乘大国的尊位,而无孝顺母亲之名,母亲虽然有千里的养地,却被您迁往异地雍,这乃是无孝母之实。”秦王听了大怒。 但是,出于先秦时期对士的尊重,秦王忍住了。
顿弱说:“山东诸侯共有六国,可是大王的威势不能加于诸侯,却加之于自己的母亲。我私下认为,大王所做所为,实在不足称道。” 这时候,秦王立刻接过话题问:“山东的诸侯可以兼并吗?”顿子说:“韩国,地处诸侯各国的咽喉要冲;魏国,居于诸侯各国的胸腹重地。请大王给我万金,以便出行他国,任我到韩、魏,把他们的将相之才搜罗到秦国来,那末韩、魏就会顺从秦国;韩、魏顺从秦国,那末整个天下就有希望在秦国的掌握之中。”秦王说:“我们国家穷,恐怕不能供给您万金。” 顿子说:“天下的形势,迟早总是有变化的,不是合纵阵线实现,就是连横阵线成功。如果连横阵线成功,秦国就可以称帝;合纵阵线成功,楚国就可以称王。秦国称帝则天下诸侯皆向秦国韩贡;楚国称王,大王虽然拥有万金。到那时也不会为您个人所专有,将用于对付敌国了。”秦王说:“好。”于是就给了顿弱万金,派他向东去到韩、魏两国,果然在那里搜罗了他们的将相;又向北去到燕、赵,用反间计杀了赵将李牧,齐王入朝秦国,四国也都跟着朝秦,这都是由于顿弱这一番游说之词起的作用。 就这样,顿弱的思想给秦王创造了巨大的战略价值。
而生产型导向的企业,依靠的是庞大的基础规模来生存。 生产型企业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是渗透到他们的骨子里。美国汽车厂商的核心口号就是“The Bigger,The Better”,简单、透彻地反映了生产导向型企业的思想。 亨利 福特创造了流水线,就是靠规模取胜。 而其巨大的成功冲昏了亨利 福特的头脑。 当消费者对黑色的汽车厌烦了的时候,希望有其它颜色汽车的时候,亨利 福特以嘲笑的口吻说:“我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任何颜色的车,只要它是黑色”。 结果,GM开始了“彩色汽车”的时代,消费者开始纷纷抛弃福特,转型通用。 同时,亨利 福特相信生产导向型企业的“老板说了算”的信条,把几个精明强干的高级经理赶到了GM,极大地增强了GM的实力。 消费者和高级经理共同把GM做大,让福特汽车陷入破产边缘。
在当年的汉堡广告大战中,一个老妇人,买了一个麦当劳汉堡,咬了一口是面包,再咬一口还是面包,她愤怒地大喊,牛肉在哪里? 因为表演夸张,共鸣者多,让麦当劳的销量大幅度下滑。 到了七十年代,德国车和日本车开始加入竞争。生产型导向的美国厂商仍然毫不在意,还是生活在过去的时代。 也就是把汽车做的更大,外观做的更漂亮,以此来吸引消费者。 宝马汽车就是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广告公司策划,开始主打“终极驾驶机器”,以丑陋的外表但是先进的技术,占据了一部分高端市场份额。后来,经历了石油危机、消费者的理性价值导向、到2008年石油到达147美元/桶,GM终于支撑不住,宣布破产,投资者“血本无归”。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公司的傲慢、缺乏质量意识、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缺乏节油环保节能等意识,让无数美国消费者无法忍受,而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高端汽车市场。 只注重规模、只考虑外表、不注重内在质量、不注重社会需求的生产型导向思维,让美国车从最初的高溢价大量销售,到后来销量减少,然后降价促销,然后再减少,再降价促销,最后成为“劣质低价”的产品。 而劣质低价的产品是不可能在中高端消费群有市场的,所以美国中高端市场基本上被德国和日本车所占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