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26节作者:
生于0715 反过来,有一些“有知识”的人却藐视知识,认为知识没有用。 人们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的人吃了“苦中苦”,也看上去拥有了知识。 但是,不能凭知识升官发财,所以觉得知识没有用。 不少人“弃文从商”,从学校和科研院所出来“下海”,有知识的人在商业上当然容易成功,但是这等于荒废了自己未来的潜力。 有的“有知识”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为能力和素质低劣但是有钱的利益阶层服务,昧着良心说谎,忽悠缺乏知识的人。 这就像有一些卖假种子、低劣种子给农民的“农业专家”一样,不能算是知识分子,只能说是“人渣”。 而更可怕的是一些隐性的危害,大多数人看不到,但是危害到中国的未来。 比如说,一些人水平还挺高,也当着教授,社会形象也不错。 但是,每天却飞来飞去讲课谈项目,然后拿自己的研究生做“廉价劳工”做项目。 这样做不仅让自己的思想停滞、知识荒废,更可怕的是毁掉了研究生的思想、进取精神和知识结构。
就拿MBA来说,对比国外的MBA和国内的MBA,有时候很替国内的MBA悲哀。 国内不少人上MBA的目的,就是认识更多的人,编织一个更大的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 而实际上,不少人确实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了实际的利益,让更多的人希望通过上MBA来编织社会资源网络。 而怎么样在同学之间编织资源网络? 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喝酒”(哈哈,自己都觉得有意思,码了很多字,绕了全世界,终于跟主题沾了个边)。 但是,老师在哪里? 这就像“买椟还珠”,把MBA的精髓扔掉了,就留下来MBA的壳。 而喝酒交友的方式更是跟MBA的思想“南辕北辙”。这样的MBA在平时看上去还挺风光,但是当真正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大变革发生的时候,将被“一网打尽”。 这就像屋檐下的鸟窝,虽然很安逸舒适,但是当大火烧了房屋的时候,小鸟也无处可逃。
国外的MBA不是不交朋友,同学网络也是MBA的重要附加值。 但是,交朋友是次要的,对知识的渴求才是第一要素。而知识来自于大师。 在国际上,一个顶尖商学院应该拥有三个层级的教授: 最高级的就是思想家级的教授,就像迈克尔 波特这样的人,弄出几个关于国家竞争、产业竞争和企业战略竞争的模型,然后就用这几个模型给全世界的MBA“洗脑”;第二个就是方法级的教授,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创新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教授虽然还没有像迈克尔 波特那样,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思想理论,但是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创性的思维,正在朝着系统方向进化; 第三就是实践级教授:工作经验丰富,很多都是在工作中有了二三十年的经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后理论联系实际,用他们的工作经验总结,对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且讲述其中的诀窍,让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
对于一个在国外顶尖MBA上学的学生来说,MBA有两方面的价值。 打个比方,就像小老虎成长一样,一方面得有虎妈妈天天教授野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又跟其它小老虎嬉戏打闹,在打闹中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团队捕猎能力。 MBA的方式也一样:一是,如果能够遇到几个第三个层次的老师,然后学习到一些诀窍,那就值了;碰到一两个第二个层次的老师,学习到领先于社会的创新思想,那就是惊喜。 如果能够遇上思想家级的教授,那就太幸运了。 二是,学会团队技能: 在国外商学院,同学们一起做Case ,做Project。 在Case和Project的过程中,大家有交谈、有争吵、有分工。 每个人如果认真参与到团队中,就会通过跟其他优秀同学的碰撞,发现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发现别人的特点,然后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且提升个人的团队技能,形成“战斗的友谊“。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庞杂的课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MBA只有四个学期,两年的课程,学到的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构化思维,以及相应的皮毛知识。 那么,是什么让高水平的MBA价格这么高,而且还特别难进,关键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些教授教的课程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或者观点都不同,学生听多了可能甚至会发生思想混乱。 因为,即使在国外,“左”和“右”也是泾渭分明,观点相互矛盾,甚至针锋相对。 但是,好的教授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家都能够看到的优点,那就是敬业。 他们把他们教的内容看得非常宝贵。 就是最让人感觉到枯燥乏味的会计课程,他们都充满感情地去讲。 其实,他们到了外面,可以赚更多的钱,收入随随便便可以超过当老师几倍。 但是,因为他们喜欢教课,喜欢他们所学、所研究的课题,所以能够感染大家,带领大家认真地学习。 两年下来,一个人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工作经验的人,就能够培养起学习的习惯,开始形成对于知识的持续追求。 所以,这就是环境造就人。
那么,这跟日常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迈克尔 波特在哈佛大学枯坐了十年,然后灵感闪现,创立了几个战略模型,就成了大师。 而更多的人还在持续地追求和探索,虽然没有取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仍然甘于寂寞地进行研究。 其实,大学也是国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的生活方式。 而说“甘于寂寞”这个词并不恰当,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寂寞的,所以人们觉得寂寞很正常。 也就是说,人们可能往往从电影、电视里看到纽约的时代广场、拉斯维加斯赌城、加州好莱坞、名流富贾的聚会。 但是,那些都是个别现象,不是普遍的状态。 普遍的状态是,绝大多数人们都在默默地生活。 整个社会相当安静,相当有条理。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平静地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方向,持续进行研究。
环境塑造人,生活方式塑造人。再说说这位程序员,他去美国工作的时候,既没有热闹的城市气氛,有没有朋友晚上一起玩,女朋友又不在身边,所以每天下班后百无聊赖,又不愿意回家,只好呆在公司加班。 他人又聪明,而且跟上司距离非常近,上司很快就能看到他的优点。 有时候,上司同样加班,他们就直接沟通。 有时候,上司下班回家,他打个电话,就能跟上司沟通。 顺便说一句,上司也是个工作狂。 而且,在中等城市,跟在农村差不多,除了健身、偶尔有个聚会或者电影音乐会之外,基本上也都在家。 反正也都是没什么其它事情,随时都可以谈工作。
就这样,他的工作效率非常高,解决了好几个问题。 结果,到了两个月轮岗结束,又留了他三个月。 后来,他实在是觉得太没意思了,不想续签了,上司才勉强让他回中国。 就是在美国的孤单五个多月,他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开始,他的聪明和“敬业”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他开始接触和解决更高层次的程序问题,给了他很大挑战,再加上他无聊之下的“敬业”,通过解决问题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 所以,再回国后,因为接触过了底层的程序,还解决过问题,所以外围的问题解决起来过于得心应手,让他觉得工作没有了意思。 其实,从他的心理状态来看,他开始适应了那种单调的生活,而且希望工作中有更强的挑战,这样工作起来才有价值。 而且,老板面对面的认可和鼓励,也让他更加自信,手把手教他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也让他有了新的目标。
社会是进行自我调节的。 当这些人培养出学习习惯,持续不断进取的时候,他们是不用担心失业的。 只要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平静平淡中,专注于个人的专业能力提升,人的潜力就会迸发出来,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据我个人的不完善观察,在北美有不到5%(肯定是不到10%)的精英,就靠着自己的持续学习和进取,在寂寞之中不断成长,然后带领其他人,应对不断而来的竞争和挑战。 虽然在经济上起起落落,因为经济周期就像自然周期,谁也阻挡不了,而大的因为人口导致的大的经济周期更是没有办法。 但是,只要有这个机制存在,人们在平和的环境氛围之下,不断地在专业上精进,整个社会就有生机和活力。 但是,奥巴马进行的国有化/政策,正在扼/杀这样的生机。 (待续)
日期:2009-12-09 18:20:44
贴一个去年准备写的一本书的部分章节。 请大家理性回帖!!!
第二章 房奴是怎样炼成的
人生的所有智慧,都是为了帮助人们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当人们放弃智慧的时候,不仅赔钱,而且还要赔上自己的人生,“房奴”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人的本质都一样,就是每个人都有弱点。 人的命运不同,主要在于人们如何利用这些弱点。 成功的人充分地利用别人的弱点,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弱点,防止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失败的人则相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让别人利用。 充分利用别人的弱点,并趁机获利,又叫做“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36计中第5计,“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它的意思是,当敌人处在极大的危险困难之中的时候,要乘此势头获得他的利益,以强击弱,力争上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