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20节

作者: 生于07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01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沃伦 巴菲特在公司的年报中曾经抨击华尔街,提出了“没有鸟的林子”的理论。 他说,“公元前600年,伊索提出来他对投资久经考验的洞察,就是一鸟在手值二鸟在林……没有什么能够像大剂量的易得之财(effortless money)更能够使理智麻痹……财富转移经常大规模发生。 通过无耻地贩卖没有鸟的林子(shamelessly merchandising birdless bushes),推广者在最近几年将巨额的美元从公众的口袋中搬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伙伴和朋友)的钱包中。 事实是,一个泡沫市场允许创建泡沫公司,而这些公司更多地在考虑从投资者那儿赚钱,而不是为投资者赚钱。 归根到底,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老式的连锁信(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击鼓传花”-作者),而很多渴望赚取手续费的投资银行家们扮演了热情的邮差。 但是,每一个泡沫都有一个针在等着它。 当两者最终相遇,新一波投资者学了一些非常老的教训: 首先,很多华尔街的人-一个质量控制并不被重视的群体-将卖给投资者任何他们会买的东西;第二,当投机看起来最容易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 。

  巴菲特的话概括了华尔街的盗贼掌控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因为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华尔街开始了“垃圾债券”等一些金融衍生证券热。 但是,当时由于几家大金融机构做衍生证券亏损而破产,还有“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入狱,所以这个热度并没有明显超出华尔街。 但是,拥有最多金融精英、对金钱最为敏感、拥有巨大“胃口”的华尔街不会甘于寂寞。 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寻新的热点,并从中“掘金”。 而他们“掘金”的方式主要是“价值发现”和“金融创新”。 这个时候,互联网开始进入华尔街“掘金”的视野。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贪婪者。 到九十年代后半期,互联网开始走红。具有敏锐嗅觉的华尔街行动了起来,鼓吹互联网的美好未来,引导投资者投资互联网。 “新经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眼球经济”等前卫的词汇创造出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从1997年到2000年间,美国媒体也在天天“吹”大互联网泡沫。 新闻报导总在说,一些普通员工因为中小型高科技公司上市而一夜致富的消息。 而这些公司大多和互联网有关,也就是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员工都有股权,而公司一旦上市,股票价格往往飙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成功故事”刺激了其他人赚钱的欲望。

  在狂热前面,理性总是很苍白。 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6年就指出,美国股市存在“非理性的投资热情”。 从199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投资专业机构都警告说,互联网公司的泡沫快要破裂。 但是,华尔街有一批像“网络女王”这样投资分析员,他们因为鼓吹互联网而走红。 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不顾当时“泡沫”已经很严重,而只顾鼓吹美好前景。于是,在公众面前出现两种人:一是像“网络女王”那样热情似火的人,他们用前人获得财富的经验做“榜样”,鼓励人们“勇往直前”;而另外一个人像格林斯潘那样,感觉冰冷、缓慢、迟钝,只谈理论,不讲现状,给自己“泼冷水”。 而且,格林斯潘和一些投资分析员喊“狼来了”已经好几年,但是股市还在持续上涨,让很多人错过了机会。

  现实说明,那些热情似火的人往往能够赢得大多数“观众”。 因为他们点燃了人们的希望。 或者说,他们满足了人们喜欢被“忽悠”的“需求”。 即使格林斯潘这位拥有巨大权力、德高望众的老专家,人们都不愿意听他“泼冷水”。 同样德高望众、拥有长期成功经验的老专家、“股神”巴菲特也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人们已经认为他的投资理念、他所投资的行业已经落后于时代。 所以,人们纷纷抛售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其股票价格陷入低迷。 当格林斯潘、巴菲特和其他一些机构以理性“唱衰”股市、给人们“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基本上置之不理。 而无数人在听着网络投资分析员的热情“布道”,跟随他们的投资建议,加快了投资互联网的步伐。

  “现实”也让格林斯潘和巴菲特们显得“苍白无力”。当时,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随着股票市场一路走高,众多的美国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数万亿美元的回报使得消费者和公司企业都大把大把地花钱。 投资者和广大股民像服用了兴奋剂,越炒越上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普通公司只要加上.com后缀,再建立个网站,立即就会受到追捧,变得身价百倍。 大部分的传统公司都恐慌起来,害怕自己因为落后于网络时代而被淘汰。 在1999年底的世界富翁排行榜上,因互联网科技而发家的富翁几乎占据了大半的位子。当时,在美国硅谷,每天有64个亿万富翁产生,同时有无数个百万、千万级的富翁出现。

  当然,巴菲特说到“没有鸟的林子”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在美国政府巨额投资“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大家都看到了互联网的美好前景。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美好的前景就只能是个“白日梦”。 人类已经有过太多的美好愿望,而绝大多数愿望导致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灾难。 互联网企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都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大家都没有能力去市场上赚钱。 所以,大多少互联网公司都在“圈钱”、“烧钱”。 或者说,通过让投资者“水中望月”,给投资者“画饼充饥”,这些公司获得资金,维持运转。

  “圈钱-烧钱”是最容易的“商业模式”。 如果一个公司只需要“烧钱”,而不需要去市场上竞争,不需要通过竞争赚钱,那么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人们不会赚钱,还不会花钱吗?因为没有办法去市场上赚钱,那么就只能从投资者那儿“圈钱”。 而“圈钱”的前提是“烧钱”。于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就形成了:烧钱-圈钱-烧钱。于是,“烧钱”的竞赛就产生了,谁“烧钱”越多,似乎前景就越好,“圈钱”的可能性就越大。 风险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公司“烧钱”到公司上市“圈钱”的那天。 上市后,风险投资以高价卖掉手中的股票,获得十倍百倍的回报。 而新进入的股东则继续支持公司“烧钱”。

  当然,股东的耐心是有限的,不能够总是看着互联网公司只有“烧钱”,没有赚钱。 随着股东的耐心越来越到极限,需要看到公司的收入。 这时候,不同互联网公司就开始串谋,相互购买对方的服务,产生帐面的收入成长,以应对投资者。 这种行为就像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喜欢夸耀勇气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 有一天,两个人突然在路上碰到了,就说,“一起喝酒怎么样?” 他们就一起喝酒。 喝了几斗以后,说,“找点肉吃怎么样?”一个人说,“你,是肉;我,也是肉。还要到哪里找肉呢?也就找些调料拌肉就行了”。 于是,拿出刀来,相互吃对方的肉,一直吃到死了才停止。 而互联网公司相互买服务,就像这两个夸耀勇气的人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互联网公司都不是拿自己的钱,而是通过交换各自投资者的“肉”来“相互而食”。

  “圈钱-烧钱”的模式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现金分红。 美国市场对于传统公司分红派息的要求很高,很多企业即使是亏损,也要进行现金分红派息。 2007年,通用汽车巨额亏损,也没有说停止分红。 2008年通用再度巨额亏损,已经到了倒闭的边缘,才宣布暂停分红。 但是,互联网公司是“新经济”。 它们的“新”就在于,只从投资者口袋中掏钱供自己来“烧”,而不需要像传统公司那样,从市场赚了钱,然后拿出现金来给股东分红派息。 既然只需要从投资者那儿拿钱,而不必给投资者回报。 那么,很多互联网公司就有了操作的空间。

  只要绕过了现金分红,这些公司就多了好几年的生存时间。 如果只需要从投资者那儿“圈钱”,而不需要给投资者进行现金分红,那么在财务帐目上就可以“大做手脚”。 普遍的就是,把大量的费用当作投资。 还有一些公司通过做帐,做出漂亮的“成长曲线”。 而上市之后,就可能会出现“第一年赚、第二年平、第三年亏,第四年破产”的情形。 但是,因为有了三年的“腾挪”时间,所以这些公司就尽可能在把帐面数字做大、做漂亮。 这样,通过描绘更大的“馅饼”,继续给股东希望,并再三从股东那儿融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