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15节

作者: 生于07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德国老板来说,只有一条路,卖高价产品。 打个比方,兖矿的负责人想买“大奔”。 那么,德国老板就卖给他“大奔”,然后赚到他的钱。 而只有高价格的工人才能生产高价格的产品。 或者说,中国工人是生产不出来“大奔”的,别说一周工作7天,就是一周工作14天都生产不出来。 德国的工人也不是白拿钱的。 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受着严格的技师型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技师型的工作不是以量取胜,而是靠质取胜。 他们在业余时间,虽然不工作,但是在持续的学习。 德国人爱读书,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 因为即使是工人,也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高价值的职业化工人,或者说是技师。而技师是能够解决一些需要知识的、比较复杂问题的工人,而不是只会卖力气的低收入工人。 还有,他们必须通过密切的团队合作,共同保持“大奔”的高品质。 而这样的团队合作,不仅仅需要技术、沟通和合作技能,更需要团队之间长时间的磨合。 而长时间这个最关键的要素,是中国老板无论如何都没有耐心去做的。

  通过优质竞争,德国、瑞典这些高福利国家,创造出大量的高价品牌,既让“懒”工人挣到了高工资,自己也获得了高利润。 德国创造出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博世、西门子、SAP、汉高、蒂森克虏伯、巴斯夫、拜耳、麦德龙、Hugo Boss等等品牌以及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 这些企业生产出技术先进、工艺精良的产品,深受全球用户的信赖。 而瑞典作为一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国家,创造出宜家家居、沃尔沃集团、山特维克集团、伊莱克斯、爱立信、H&M服装,Saab和斯堪尼亚、柏丽地板、博纳地板、摩曼墙纸、绝对伏特加等世界知名品牌。 而这些品牌都是“逼出来”的。 因为人们在享受高福利,工作时间还很短,所以企业管理水平就必须要高,而且企业员工都需要持续地学习,提升职业化水平。 这样工作轻松、知识丰富、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技术工人,往往也是越老越值钱。


日期:2009-12-07 19:41:07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王维
  译文: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我在上高中,学习地理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现象: 一个地区上空是高气压,那么地面就是低气压;一个地区上空是低气压,那么地面就是高气压。 不仅如此,如果相邻两个地方,一个是地面高气压,另外一个是地面低气压,那么高气压就向低气压流动,形成风; 同时在上空,空气以相反方向流动。 于是我理解了大气环流系统,然后又理解了洋流系统。 理解了系统的运转规律后,一切就非常简单了。 上课的时候,我反过来给地理老师讲课(我在遇到了一群极为优秀、极为敬业、极为爱孩子的老师,我的恩师,而只有地理老师是薄弱环节),顺便也就给大家讲了课。 高考地理也考了个高分。

  发现经济运行的规律,就跟“坐看云起”,也跟发现大气环流系统规律一样,感觉到悠闲惬意。 2010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了,所有的都在预料之中。 爱吃面的人,仍然爱吃面。 开会的目的,就是再告诉你一次,爱吃面。 那么,喜欢吃米饭的朋友们,忍忍吧。

日期:2009-12-07 21:49:46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
  再回到利益上来,回到中国的医疗系统上来。 产业链的目标是收入和利润,收入和利润来自于客户,也就是客户越多越好,而且每个客户花的钱越多越好。 医疗产业链的机制也一样,而医疗产业链的客户是病人,也就是说医院希望病人越多越好,病人的病越重越好。
  在医疗产业链中,病人和医院的关系也是典型的供求关系。 病人越多,医院越少,那么病人就的打破头进入医院,医院的价值也就“水涨船高”。 于是,医院就可以把本来两个人的病房,住四个人进来;病房里住不下,那就放到走廊上,反正病人都需要看病,而且收费一分不少。当然了,医生还是那么几个,护士也不多,工作也更加繁重,天天精神紧张,还得扛起医患矛盾的后果。 于是,病人也越来越“自主”和“自助”了,自己找护工、自己找饭吃,自己分析病情等等。

  但是,这些对于医院来说,不是问题,因为领导自己也不去当医生。 医院在基本上没有更多固定成本开支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客户收入,何乐不为呢? 同时,既然能够住进医院的人,往往就是有钱的。 所以,医院给病人开好药,能用青霉素的用抗生素,能用抗生素的用最先进的抗生素。 当然,最先进的抗生素肯定是进口的,利润也是最高的。 这样,医院的收入也就高了很多,实现了高度的“集约化经营”,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在供严重小于求的情况下,病人是没有发言权的。 而且,治病本来就是高科技、个性化的服务,医生又不是上帝,所以每个人只能碰运气。 通过让病人家属签署完善的授权做手术、打麻丨醉丨药的文件,医院也就基本上没有了责任,运营也变得很顺利。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供求关系的问题,医院不能太多。 如果医院太多,对整个医疗产业链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可能很快让医院变得不值钱。 医院不值钱,那么整个医疗产业链也就很难盈利。 举个例子,台湾的健保系统就是一个医疗资源过剩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官方、民间、军方都有自己的医院,不少医院的规模还相当的大。 而台湾总共也没有多少人,所以医疗资源明显供过于求,医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医院的“高度集约化”和病人的“自主”与“自助”。 医院为了求生存,只能从医术上做提高,从服务上做提高,从运营效率上做提高。 而且,各个医院的院长们不仅要进行内部管理,还要想方设法在外部跟各方拉关系,争取优势资源,保护自己的“江湖”地位。 从整个台湾岛的医疗系统来看,这些过剩的医疗资源因为主要是公费开支,所以纳税人也很痛苦,要求医疗系统的运作更加高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这些要求又给各个医院强大的压力,医院管理日渐艰难。

  话题总跑偏,回到大陆。 回到利益上,经济就是讲利益的。 医疗产业链不仅不给财政造成负担,反而还能够给财政带来大量税收收入,这是财政非常需要的。 确实,中国的城市和交通建设在十几年走过来西方一百多年走过的路,资金压力太大了。 所以,对于财政来说,医疗产业化是恰当的。 而且,医疗产业化又能养活很多人,保证无数的就业,还创造出不少富人,都等于是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多罗嗦了。

  更重要的是,医疗系统也是联系经济运行制度的重要纽带。 不论是以公益为目的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医疗产业链,都跟它们各自的经济形态系统进行紧密的匹配。 对于以利润为目的的医疗产业链来说,它需要病人,需要越来越多的病人,需要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 而且,什么是需求? 具有支付能力的欲望才是需求,没有支付能力的欲望只是奢求。 奢求对于产业链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最多通过宣传广告给奢求的人一点幻想而已。 所以,这些病人还得有一些钱,没钱的病人也不行。 恰好,一些“血汗工厂”、一些高污染的企业、一些有毒有害的产品等等在起到作用。 它们不仅在生产产品、创造利润、贡献税收,它们还生产病人。 当然,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人们看不出来,但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后,情况就变得非常明显了。

  就这样,医疗产业链和企业形态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作用。 比如说,兖矿的负责人如果在德国做企业,在德国的全面福利制度情况下,那么他会坐牢。 但是在中国,对于高利润为导向的医疗产业链来说,他实际上就是很受欢迎的。 当然,医疗产业链表面上不会说是赞同他。 而内心里,医疗产业链是欢迎这样的领导的。 8人一间房、吃“大锅饭”、每周工作60小时之上,而且还是高强度的劳动,就是再强壮的人时间长了也难以承受。 那么,这些人将很容易得病,一天两天不得、一年两年不得,但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就肯定要得。 只要有人得病,就需要看病,只要看病,就进入了医疗产业链,变成了产业链中各个利益方的“奶酪”,并且变成了财政税收。 因此,在淮南是橘子的东西,到了淮北就是枳,环境不同而已,制度经济的环境不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