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3节

作者: 生于07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同样,公路、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出现过剩。 在2007年出口火热的时候,沿海出口加工集中的地区,公路和相关桥梁的使用率非常高,在港口码头附近经常会出现大塞车,有时候可以长达数公里。 而且,配套服务设施也在加紧建设,也需要大量的材料运输。 这给公路和桥梁、港口码头、运输船舶等相关出口配套设施非常大的压力。 所以,为了支持出口,地方就需要增加公路建设、桥梁建设、港口码头建设。 但是,正在这些设施建造或者刚刚竣工的时候,出口量明显下滑,配套服务设施开始闲置。 结果,不仅新建的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没有用上,连旧的基础设施也开始出现使用率不足道现象。

  这些基础设施的闲置将影响对钢材和有色金属、水泥、化工、建材等多种初级产品的需求,使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日益突出。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会议上指出,中国目前部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12月初,有权威人士透露,国家拟出台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协调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央行等诸多部门,以严厉措施,重点完成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焦炭、造纸、皮革、印染等九大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那么,相关产能过剩有多严重? 以钢铁和水泥为例。 2009年,中国钢材产能达到7亿吨。 预计2010年,钢铁产能再增加到7.58亿吨(不考虑落后产能淘汰)。根据中钢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10月生产粗钢47247.38万吨,同比增加4470.84万吨,增长10.45%。1月~10月粗钢平均日产155.42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5.67亿吨的水平。由于生产总量过高,国内市场供需矛盾激化。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明确表示:“如果全年粗钢产量突破5.5亿吨,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问题是,各企业在产能过剩、供明显大于求的状况下,仍然进行大量投资。即使2010年的钢材需求量不减少,产量也不减少。 7.5亿吨的产能超出5.5亿吨的预计年产量约2亿吨,而预计年产量将明显大于需求。 中钢协副会长、华菱钢铁董事长李效伟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过剩是肯定的,大家都在疯狂的上(生产)线。” 而疯狂上马生产线并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的,所以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行业内的相关人员表示,政策的弱势直接导致钢铁产能越淘汰越多,而且很多钢铁企业甚至明目张胆地顶风上马新项目。

  根据中国水泥网的数据,2008年全国水泥总产量13.9亿吨,合1个中国人1年消耗1吨水泥。而产能18.7亿吨,产能过剩将近5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75%。 而且,初步统计2009年在建项目的水泥产能是6亿吨。2009年1~7月份全国水泥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8%。据了解,从2008年到2009年8月,全国水泥投资的月度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40%以上。 而2009年3月累计水泥投资额同比增长率达110.45%。也就是说,产能超过需求可能达到10亿吨的数量级。

  在中观和宏观方面,大型工程和基础设施过剩的矛盾还在日益突出。 从2009年的情形来看,虽然公路和桥梁、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钢铁有色、水泥建材、化工相关等行业的产能已经明显过剩,但是这些领域的投资不仅没有减少,而是还加速的趋势。 从短期来看,这些产能投资在大量吸纳自身的产出。 比如说,建设钢铁厂需要水泥,而建设水泥厂需要钢铁。 钢铁水泥厂的相互需求对公路等基础设施产生了需求,而公路等设施建设需求又对钢铁水泥产生了需求。 但是,这样“自己食自己”的局面不仅仅是无法持续的问题,而且是中期都无法持续的问题。 到2010年中后期,这些突出的产能开始投产,卖到哪里去,就成了Mission Impossible。

  而这些基础设施的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影响到宏观基础设施。 这些宏观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石油与石化、煤炭、电信、铁路等全社会服务行业。同理,电力在过去数年中,也同样在大量扩充发电和输电能力,以满足社会电力需求的增长。 到2009年,年初电力需求出现下滑,而且用电高峰也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的需要。 随着新的电厂落成,电力需求将显得更加宽松。 而电力需求的宽松,又让煤炭产能显得过剩。 以此类推,整个社会基础设施正在从供不应求,向明显的供大于求方向转化。

  而这些基础设施的落脚点,还是金融业。 在这些过剩产能和基础设施中,不可能没有金融业的贷款。或者说,金融贷款可能占据了大部分。钢铁水泥厂建设往往以银行贷款为主,公路建设往往以银行贷款为主,电力建设往往以银行贷款为主,石油与石化建设往往以银行贷款为主,等等各种建设,基本上都要以银行贷款为主。 也就是说,金融保险行业支持着整个社会产能和基础设施的扩张。 那么,如果这些产能和基础设施过剩,就意味着资金难以得到回笼,金融业如何应对这些难题,仍然需要艰难的抉择。


日期:2009-12-03 12:14:46

  五、 城市居民收入
  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城市居民收入在持续降低。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持续变化,将让城市居民从过去的优势地位,变成在经济和生活上的劣势地位。在2010年,城市居民收入状况可能转为明显恶化。不少城市居民可能开始必须面临非常艰难的生活,生活的艰难程度可能超出人们的想像,而整个中国的经济格局也将发生剧烈变化。

  分析城市居民收入状况,首先应当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说起。 根据2009年发布的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2008年的城乡收入比是3.31。假如考虑到可比性的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4—6倍左右。 而在2000年,城乡收入差距只有2.79。 也就是说,除了少数农村地区之外,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收入在持续下降,比城市下降得更快。 从微观情况来看,农民出门打工成为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支柱,这些打工收入作为农村居民的额外收入来源,变成了家里新盖的楼房、新买的电器,让不少农村从表面上显得富裕了很多,掩盖了农村“自身造血不足”的状况。 不过,一旦农民工失去工作,向农村回流,农村的经济状况又会显露真实的状态。

  城乡收入差距并不能真实反映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实际状况。 多数农村居民家里仍然拥有自己的耕地和宅基地。 即使大量农民工回家,他们也能够自己种粮种菜,有口饭吃,有地方住,过上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活。 所以,农村居民只要有很少的收入就能够维持下去。 但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其收入就是生活的所有依靠,这些收入必须要用来应付一切的衣食住行费用。 一旦城市居民收入降低,会直接影响到买粮买菜、用水用电的状况。 如果城市居民失去收入,那么基本上就等于失去了生存能力。 不少老工业区的人们生活情况极差,原因就在于此。 而现在不少农村户口开始变得比城市户口吃香,也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状况恶化之后,人们对城市居民生存能力的担忧。

  城市居民的收入状况,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50年代工业化为经济主导开始,城市居民长期享受着城乡“剪刀差”带来的福利。 “剪刀差”就是在固定价格体制下,城市把高价的工业品卖给农村,同时从农村收购廉价的农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城市居民能够生存下来。 在价格“剪刀差”的支持下,大量的农村人口支撑着少量城市居民的消费。于是,农民即使很辛苦种地,结果也最多是维持温饱,经常还要饿肚子。 有的农村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需要全体出去讨饭吃,这在一些电视剧中被表现出来。 而城市居民就可以通过“剪刀差”,过得相对舒服,然后生活相对有保障,孩子能够上学,有最基础的医疗保障。 所以在那个年代,城市户口是一个非常值钱的东西。 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梦寐以求的就是得到一个城市的户口,让自己的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