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4节

作者: 生于07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是,“剪刀差”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占到绝大多数。 一旦城市人口超出农村人口一定比例,这个社会经济系统就要垮掉。 于是,在60年代初的三年饥荒后,城市实施了“62压”,就是把不少城市人口压回农村去,以维持“剪刀差”这个价格机制,或者说社会经济机制。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几年之后的“上山下乡”,因为当时即使把一些多余的城市人口压回了农村,但是架不住城市人口生育速度太快。 从1950年代开始倡导的多生孩子的政策开始在1960年代中期效果开始显现,而这些多生的孩子根本找不到工作。 就是因为“剪刀差”的价格机制不能承载太多的城市人口。 而城市孩子从小相对自由,天不怕地不怕。 如果让他们呆在城市中无所事事,迟早要出乱子。 于是,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将这些城市年青人大规模地“批发到”偏远地区,比如东北、新疆、云南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

  改革开放后,“剪刀差”还一直在对经济起着关键的作用。 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能够自由地种粮、养猪、种经济作物。 农民的收入开始获得显著的提升。 不过,通过“剪刀差”,城市把高价工业品卖给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好处,所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样显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的相对收入又在重新降低。 所以,大量农民开始涌入城市打工,部分分享城市居民的价格“剪刀差”的结果。 后来,从广东开始,在大力鼓励出口加工经济的沿海地区,开始出现农民和城市居民同工同酬的政策。 不看你的户口,只看你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于是,大规模的农民开始涌向广东,“打工”开始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

  在广东等沿海地区依靠“剪刀差”的历史遗留问题,获得经济迅猛增长的时候,却摧垮了内地的“剪刀差”。 东北、华北和西北的一些老工业基地,曾经享受着“剪刀差”带来的福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力量之下,迅速没落。 大批工人下岗,有能力的到沿海打高级工,增强了沿海的优势。 同时,大批工人的涌入增加了劳动力供给,这让沿海享受了十几年工人低工资、产品高价格的美好时光。 这样的结果是,经济形态从城乡的“剪刀差”持续转变为沿海与内地的“剪刀差”。 沿海地区只要依靠自己的区位优势,通过盖厂房、建写字楼、出租居住房、建立小商品市场等方式,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收入。

  低价农民是两个“剪刀差”背后的持续动力。 城市与农村的“剪刀差”是依靠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形成的。 而沿海与内地的“剪刀差”是依靠大规模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形成的。 而这两个“剪刀差”的背景,都是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 但是,随着国家减免农业税,并且鼓励农民种粮食之后,农民收入也开始得到基本的保障。 这时候,大量的农民从新思考,自己是否值得外出打工。 因为,外出打工不仅要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老人孩子,更要受到当地人的歧视,受到当地企业的压榨,把很多钱交给铁路、电信等部门。 于是,沿海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民工荒”,企业有工作岗位,但是招不到人。

  更明确地说,农民的辛勤劳动支持了城市居民较高的生活水平,支持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农民开始变“懒”了。因为,受到一些教育、见识了外面世界的农民突然发现,虽然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现代化的城市,支持了沿海经济的发展,但是自己却享受不到任何相应的回报。 在上海、深圳、东莞等城市的人均GDP中,根本不计入农民工的数量。 也就意味着,农民工不被认为是城市的一部分。 所以,农民工开始不跟城市的人们“玩”了。 不少曾经在东莞打工的农民工发誓,绝不会再回东莞,说明了农民工自我权利意识到觉醒。 同时,资本的积极进取的,不少资本开始深入内地,寻找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更好的当地政策,也“粘住了”很多当地的有经验的农民。

  当城乡“剪刀差”迅速消失的时候,中国经济与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正在拉开帷幕。 (本部分未完待续,下一段分析知识“剪刀差”和城市居民收入问题。)

日期:2009-12-03 23:06:20

  五、城市居民收入 (续:经济负担的转移)
  同意上面的一位朋友的说法,关键在于政府税收。 这也是为什么在本部分开始就谈到,城市居民将陷入艰难之中。在最初的城乡“剪刀差”中,其主要目标是农民。农民承担了政府的税收和城市居民相对较好的生活。 而中国后来取消农业税的行动,开始反映出政府税负的转向,主要税负从农村开始转向城市。城市成为经济重负的主要承担者。

  各位网友有兴趣的话,查一下几年前,关于取消农业税的一些评论。有的专家当时的主要意思是这样的,农业税已经占到全国总税收的很小的比例,因此取消农业税并不影响财政收入。 请注意,当时这些专家强调的,并不是世界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还收农业税,也不说各国更多的是给农民提供农业补贴。 他们强调的是农业税已经不重要,或者说政府已经不把来自农民的税收作为主要税收来源。 所以,政府放弃这个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真正收益的税种。 同时,这也意味着,政府将征税的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居民开始承担起交税的重任。

  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真正关注到这一举动的意义。 在当时的环境下,出口加工经济极其火爆。 无数的农民工仍然在大量的出口加工企业中,超负荷、超工时地辛勤工作,赚取着最微薄的工资。 他们创造的大量财富,一部分变成外商的高额利润,一部分变成加工企业和相关服务产业链的利润,一部分变成政府税收。 由于农民工的数量过于巨大,政府即使在每个人身上获得少量利润,就可以获得丰厚的税收。 所以,政府税收从农村向城市的大幅度转移并不被人特别注意。 而且,政府可能自己也没有注意到取消农业税有什么样的后果。 因为,当时对于政府来说,农业税已经是区区不值得一提的税种了。

  当然,敏感的农民工们注意到了。 农业相关的税收虽然对政府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是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却太重要了。 他们中间的不少人决定返乡,重新务农,不再出来打工。 当时,问一些返乡的农民工,为什么要回去。 有的农民工明确地说,农业税取消之后,不少地区的农民种地也变成了有利可图的事情。 虽然种地收入比打工收入低,但是综合生活成本低,比没日没夜打工来得轻松,还能够跟自己的老人孩子呆在一起。 很快,“民工荒”出现了。 当种田的负担减轻之后,不少农民自然愿意种地了。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量农民工返乡。 政府和一些专家担心,农民工返乡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 但是,预期的动荡并没有大规模出现。 因为,很多农民在没有农业负担的情况下,种点田,再打打短工,生活还是有着落的。

  城市开始成为征税的重点。 从1990年代中期之后,政府开支开始持续增加。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开支开始快速膨胀。 为了应对开支,开始征收多个新税种,并且大量发行债券。 其开支的特点是刚性非常强,一旦加上来,除了持续向上加之外,几乎没有可能再减回去。 而且,债券发行也是有限度的,更多地需要通过增税来完成。 这个时候,经过改革开放的积累,中国加工企业已经形成了无可匹敌的国际竞争力,再加上国际经济进入高速膨胀期,于是出口加工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得到增长。 而人们认为,出口加工就意味着工业化,而工业化意味着城市化,城市化就意味着人口都要向大城市转移。 那么,税收重点也就转移到了城市。

  城市开始大兴土木,急剧扩张。 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加工业就是制造业。 而中国已经因为“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化能量。 比如说,北京在2000年前只有三环,后来迅速修了四环、五环、六环。 其它城市也经历了类似的膨胀时期。 而城市的扩张必然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张,进而形成开支的更大规模增长。 而开支的扩张比如需要大量增加的税收来支持。 如果没有税收的话,开支将成为“空中楼阁”,很快发生崩盘现象。 当然,在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之内, 人们并没有过于注重税收在社会和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该来的迟早要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众多工厂倒闭,大量农民工返乡。返乡的农民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通过回到农村,很大程度上退出中国经济循环圈。 中国的农民仍然主要以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主,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能力非常有限,同时跟社会的交换相对较少。 也就是说,他们承担税负的能力非常低。 同时,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出台,这一方面意味着大量的债券, 另一方面意味着税收的增长。 如果税收减少,那么财政刺激政策将无法实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