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
第54节

作者: 麻辣摇滚
收藏本书TXT下载
  素绢上有血迹,像极了某人的冤屈。董承忙取刀割带抽绢——天子手书血字密诏历历在目:“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文字是可以痛彻心扉的。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文字是可以感动人心的。
  但是以上这两种文字董承不需要。他需要的是既痛彻心扉又感动人心的文字。现在,这样的文字正以血书的形式在他面前触目惊心地存在,令他忍不住涕泪交流,一夜寝不能寐。
  他开始准备复仇。

  为献帝。
  也为自己。
  当然,复仇是需要一个团队的,董承不可能一个人去战斗。他的对手是曹操,不是逞匹夫之勇就可以拿下的。
  便有人相继加入。
  他们是——
  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
  加上董承,一共是六个人。

  六个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要看做什么事情了。打麻将,绰绰有余;吃酒席,稍微嫌少了一点。复仇?不知道。
  也许一个人就够了,也许六十万人都不够。因为复仇是世上最难量化的事情——要取一个人的性命,究竟需要投入多大的力量呢?
  董承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仇恨的重量是最难称量的。
  它是人心,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董承只能尽力而为。
  但是有一个人,董承认为非加入不可。
  刘备。
  刘皇叔。

  只是他的心中没底——刘备的政治倾向究竟如何。那天田猎场上的一幕他也看到了:关羽要快意恩仇,挥刀向曹,刘备却拦住了他。这一拦,暧昧得很啊,他心中究竟是有曹还是有汉,无人知晓。
  马腾却以为,自己知道刘备的政治倾向。不错,刘备是出手拦关羽了,可那一拦,却是出于对天子的爱戴和保护——关羽一人,能敌曹操的万千爪牙?笑话!
  董承恍然大悟。因为他突然明白这样一个人间哲理:人世间的事情,从另一个侧面去看,往往别有洞天。
  他需要的就是这别有洞天。别有洞天里好做文章。

日期:2009-10-22 09:06:57

  纳了投名状
  董承出现在了刘备面前。
  这是在黑夜,在刘备的公馆里。
  刘备笑眯眯地迎接董承的到来,却不问他为什么深夜到访。事实上,这是刘备的成熟。
  一个成熟的人,就是知道什么事该问,什么事不该问。

  一个成熟的人,还知道有些事就是不问,对方也会告诉自己——而自己要做的,只是等待而已。
  董承果然告诉刘备自己的来意。他来是要问刘一件事:那天在田猎场上,关羽挥刀向曹,刘备为什么要拦住他?
  不错,这个问题的答案马腾虽然已经告诉了董承,但是董承却以为,人世间的很多答案不在他人嘴里,只在当事人心里。
  他要知道刘备的心。
  刘备却没有给他看自己的心。虽然董承是国舅、车骑将军,但是这样的时代,人人心怀鬼胎、个个暗度陈仓,没有谁可以保证谁的政治立场。
  和人品。

  刘备做出了他的第一反应:“公何以知之?”——你怎么知道的?
  刘备在做出这个反应时一脸委屈与忠厚,给人感觉他很无辜。董承却笑了,笑刘备太“作”。他搂着刘备的肩膀说,哥们,你和关羽的举动其他人都没看见,就我看见了,你就别瞒了。
  董承说这话时也是一脸笑眯眯的,一如刘备此时的神情。
  刘备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因为董承没有给他一个暗示。董承脸上的笑眯眯仅仅是笑眯眯,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刘备想看到的,是在董承笑脸背后,他的政治立场。
  向曹操?还是向天子?
  董承没有给他答案。两张笑脸就这样僵持着,互相对望。这是穷根究底式的对望,也是徒劳无功的对望。双方都想知道对方的谜底,但他们能够看到的,却只是谜面。
  刘备决定将谜底暂不掀开。他义愤填膺地告诉董承,曹丞相治国劳苦功高,关羽不懂事,他做大哥的能不懂事吗?

  董承怒了。
  他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看出来刘备在装。什么曹丞相治国劳苦功高?劳苦功高会把天子逼得躲在家里抹眼泪?再有,刘备这个皇叔是怎么当上去的?没有天子的大力提携,别说刘备这个远房叔叔,就是亲叔叔那也当不上皇叔啊!
  做人,不能太刘皇叔!
  董承开始对刘备进行革命家史教育。一个是国舅,一个是皇叔,咱俩都别装了哈,奉诏讨贼,不仅是国舅的事,也是皇叔的事,来来来,过来一起把投名状纳了。
  董承将衣带诏取出来,让刘备在上面签名。
  刘备一看见衣带诏就哭了。和董承一样,他被献帝的文笔感动了——“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这文采,那叫一个催人泪下。刘备便想,献帝要是不做天子,也可以做作家的,甚至是畅销书作家。
  因为他知道,怎么煽情。
  这个夜晚的结局应该说毫无悬念——刘备纳了投名状。
  纳了投名状的刘备开始行动起来。
  在后园种菜。

  他种菜的姿势非常诚恳,那叫一个心无旁骛,好像他眼中的世界就是这一块菜地,不复他图。
  没有人知道他是在韬光养晦。
  在这个世界上,韬光养晦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冲锋陷阵易,韬光养晦难,后者需要的是压抑和忍耐。
  怀着希望的压抑和忍耐。
  这其实是两难,在希望与忍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每天都要真诚地骗自己,明天会更好,然后怀抱理想入梦,的确不是寻常人等可以做到的。
  关羽和张飞就做不到。

  他们觉得刘备的所作所为没意义。
  关羽和张飞认为,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
  总之不能闷头种菜。
  刘备没法跟他们解释。因为在刘备心中,所谓的天下大事其实就是些小事。
  是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了,天下大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这种菜。种菜不容易啊,要有收获,要看上去煞有其事。最重要的不是为了种菜而种菜,而是一颗心为菜而生为菜而长,真正做到世界即菜菜即世界。
  总之菜要种得毫无破绽,这样曹操才不会起疑。
  可以说,这是个高难度的活。要技术,更要心境。
  当然对刘备来说,这些还都是次要的。他要面对的真正困难是误解。
  以及误解带来的孤独。

  关羽和张飞误解了他。由于他和此二人的人生阅历及天性禀赋不同,这样的误解事实上是很难消除的。另外,为了曹操的不起疑,刘备也不想冒着天大的风险让关羽张飞弄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便不消除。
  便独自承受孤独。
  直到有一天,许褚、张辽的到来。
  许褚、张辽不是代表自己的意志来的,而是代表曹操的意志来的。

  曹操有请。请刘备过去聊聊。
  刘备心里一声轻叹:看来这菜还是没有种好,惊动了曹操。在刘备看来,把菜种好的重要标志是曹操对他不屑一顾,可现如今,曹操对他另眼相看,说明他种菜出问题了。
  很可能出大问题了。

日期:2009-10-22 14:55:48

  青梅煮酒
  果然出大问题了。
  因为曹操的脸色很冷。
  曹操不仅脸色很冷,口气也很冷。
  “玄德在家做得好大事!”

  曹操说这句话时握上了刘备的手。曹操发现,刘备的手很冷。
  没错,刘备的手的确很冷,一如他的心。因为在那一瞬间,刘备的心里只有四个大字。
  过犹不及。
  自己“作”的痕迹太重了,让曹操怀疑他种菜的目的。
  当然,另一个让他心冷的原因更可怕——曹操会不会发现他纳了投名状!?
  如果是这个原因,那结果只有一个。
  死翘翘。

  他和所有反曹操的联盟。包括献帝。
  好在曹操没有发现。接下来的一句话曹操自曝谜底——“玄德学圃不易!”学圃是学种菜的意思。曹操说刘备兄啊,你在家学种菜,那可是一件大事,很不容易。曹操以其曹式幽默耍了刘备一把,让刘备着实出了一把冷汉。
  他误解了曹操的机锋。
  曹操看上去很闲适。他请刘备上门,目的仅仅是请他喝酒。
  青梅酒。

  青梅煮酒。
  小亭。枝头。梅子青青。这是午后的时光。这是人生的闲暇。偷得浮生半日闲,曹操兴致勃勃。
  刘备则惊魂甫定。对他来说,浮生哪有半日闲,岁月常为机锋磨,他的人生,常常处于心惊肉跳的状态,哪像曹操,还能跟他玩玩青梅煮酒的套路。
  小亭石桌,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两个男人。曹操开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很大佬地跟刘备说一件陈年往事。和青梅有关的陈年往事。
  “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